林發(1904年—1978年),歸化日本後改名為林龍雄[3]臺灣臺中石岡人,企業家,於臺灣日治時期臺灣戰後時期帶領臺灣人開拓石垣島鳳梨業。

林發
性別
出生1904年 (1904)
日治臺灣台中州
逝世1978年(73—74歲)
 日本琉球群島沖繩縣石垣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日本
職業企業家
親屬林幸江(女)[1]
林謹正(子)[2]
學歷
代表作
    • 《沖繩パイン產業史》

生平

編輯

臺灣立業

編輯

1904年,林發於台中出生[4],石岡公學校(今石岡國小)畢業,考入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營林署。1927年往埔里從事自動車業,經營埔里與草屯間的交通運輸。1933年,他成立鳳梨罐頭製造廠,取名「台一鳳梨缶詰株式會社」,將產品行銷日本內地。[5]

1930年代臺灣,在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以及高雄州知事的主導下,以效率化為由,合併了臺灣的鳳梨罐頭業,於1935年6月成立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今台鳳)。一些臺灣鳳梨罐頭公司拒絕合併,另外尋找出路。在整併時,林發得知了石垣島的紅土適合種鳳梨的消息。合併前全臺有約七十多間工廠,到了1936年只剩下二十多間。[2][6]

開發石垣

編輯

二次大戰前,來八重山的台灣移民分成兩系統,一為大正時代集中在西表島礦坑的礦工;另一為昭和初期在石垣島墾荒的農民[7]。早在1916年,石垣島的名藏、嵩田兩村,因瘧疾、瘴疫成為廢村,當地政府遂以低廉的租金租給台灣人墾殖[1]。1935年,欲開發石垣島的林發與他人成立名為「大同拓殖株式會社」的公司,在臺灣中部募集數百餘人前往石垣島墾荒[5][8]

大同拓殖株式會社是由謝元徳協賛,以林發的台一鳳梨缶詰株式會社、林曾石的昭和鳳梨缶詰株式會社、詹奕候的正春鳳梨缶詰商會、許天徳的大甲鳳梨缶詰商會、吳維水的旗山拓殖株式會社等組成[6]。生產的最初的一千箱鳳梨罐銷往大阪[2]。鳳梨因此成了石垣、乃至整個琉球群島的主農產品之一[1][8]

化解衝突

編輯

台灣的移民村很快就成石垣島上的農業重鎮。大同拓殖株式會社陸續自臺灣招募農民前來島上墾殖,引起當地島民反感,採取各種敵對措施,例如不許台灣水牛入境、不買台灣農產品、不受僱於台灣人、並稱台灣輸入的鳳梨苗有病蟲害而要求銷毀,達20萬株[2]等等。曾有些台灣人上街採購時被島民罩布袋再毒打,有些島民還潛入臺灣村內縱火滋事。[1]

1939年,一位島民入臺灣村偷盜木柴,引發衝突。石垣島民集結近兩千人,預備襲擊台灣村。台灣移民的婦孺們躲藏在大同拓殖株式會社倉庫,而男性則隱蔽在林中,預備和島民展開生死鬥。此刻,林發勇敢跳出,以日語向為首的島民說明事件原委,讓兩方都能將這次衝突事件的肇事者交付法辦,不濫傷無辜,化解即將來的械鬥。[1]

林發不久後便發起台友會,化解對立,教台灣人學日語及了解石垣島風俗民情。台友會的幹部並深入各村落,幫助島民解決農業上,並來村裏做客、見習,使雙方的對立衝突日漸減少。台灣人在石垣島逐漸取得尊敬和認同。[1][2]

1937年因中日戰爭,大同拓殖株式會社的罐頭工廠與農場的年輕男性被徵為兵,人力短缺,謝元徳社長放棄渡海到上海,而留林發苦撐。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罐頭所需的空罐、砂糖短缺。1943年,鳳梨被日本認為是奢侈品而禁止栽種,加上約一千多六百多名的台灣移工返台、日軍進駐島上,公司倒閉。[2]

獲得表揚

編輯

二次大戰後,林發在琉球擴大經營,成立名為「琉球殖業株式會社」的公司,並擔任華僑總會理事長[5]。1960年代起,他以種植鳳梨所需的技術導入名義,陸續引進近千名台灣人[1]。林發等人開闢了八十甲的鳳梨園與大規模農場,年產鳳梨罐頭三萬箱[5]

林發於1978年去世,姪子林謹正於1984年出版其遺作《沖繩鳳梨產業史》[4],約六百頁[2]。林發因此書榮獲日本政府農業有功人員表揚,成為近代沖繩開發史上的知名人物[5]

身後

編輯

2004年紀錄台灣移民在石垣島奮鬥歷史的書籍《八重山の台湾人》出版,作者是松田良孝[7]。2012年名為「台灣農業者入植顕頌碑」的紀念碑在名蔵村豎立,而大同拓殖株式會社的原址也被標柱,寫着「大同拓殖パイン工場跡 日本パイン産業発祥の地」[2]。2015年7月,紀念他們的影片《はるかなるオンライ[a]山》在該島市民會館上映[8]。2016年7月,前總統李登輝訪問石垣島,參觀該紀念碑,並發表演說[9]

註釋

編輯
  1. ^ 「オンライ」為鳳梨之台灣語發音[8]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光真. 〈最古老的農業移民——石垣島的台灣村〉. 《台灣光華雜誌》 (台灣: 台灣光華畫報雜誌社). 1992-03, 第17卷 (1992年第3期)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鈴木玲子. 台湾から入植 苦難の歴史(その2止) 病気、戦争を越えて. 《每日新聞》. 2015-11-01 [2016-02-02] (日語). [永久失效連結]
  3. ^ 流離認同 八重山台人足跡記實. 《臺灣立報》. 2012-02-05 [2016-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中文(臺灣)). 
  4. ^ 4.0 4.1 曹永和. 〈華人在石垣島發展之事例〉.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 臺灣: 聯經出版公司. 2000-11-08. ISBN 9570821531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5.4 陳炎正. 〈人物志〉. 《石岡鄉志》. 臺灣: 石岡鄉公所. 1989 (中文(臺灣)). 
  6. ^ 6.0 6.1 北村嘉恵. 〈パインアップル缶詰から見る台琉日関係史〉. 《境界研究》 (日本: 北海道大學スラブ・ユーラシア研究センター). 2014, (特別號) (日語). 
  7. ^ 7.0 7.1 三木健. 個人史を通して苦難の歩み記録 地元八重山への重い問いかけ. 《八重山毎日新聞》. 2004-08-06 (日語). 
  8. ^ 8.0 8.1 8.2 8.3 鈴木玲子. 台湾から入植 苦難の歴史(その1) 沖縄・石垣島パインの礎. 《每日新聞》. 2015-11-01 [2016-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日語). 
  9. ^ 楊明珠. 李登輝訪石垣島 追憶台灣移民貢獻. 中央社. 2016-07-31 [2016-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