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和

中华民国历史学家

曹永和(1920年10月27日—2014年9月12日),台湾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于日治台湾台北州七星郡士林庄(今台北市士林区)。国立台湾大学荣誉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以研究台湾荷西统治时期与提出“台湾岛史观”著名,是首位从事台湾史研究的中研院院士。

曹永和
性别
出生(1920-10-27)1920年10月27日
日治台湾台北州七星郡士林庄
(今台北市士林区[1][2]
逝世2014年9月12日(2014岁—09—12)(93岁)[1][2]
台湾台北市内湖区三军总医院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0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14年)
教育程度台北州立台北第二中学校毕业[1][2]
奖项 奥兰治-拿骚官佐勋章 (2002)
旭日中绶章 (2012)
经历

生平

编辑

曹永和1939年台北州立台北第二中学校毕业,在士林信用贩卖购买利用组合(今士林农会)工作,生活之余自行阅读中国历史、中西交通史著作。

1947年-1985年供职于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历任助理员、馆员、典藏股长、阅览组主任、研究图书馆主任,期间开始在《台湾银行季刊》等刊物上发表台湾史论文,并协助周宪文整理出版《台湾文献丛刊》,陆续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

1965年-1966年在日本研究,师事历史学家岩生成一

1984年被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聘为兼任研究员,同年成为台大历史系兼任教授。

社会参与

编辑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叡人说,曹永和最喜爱梅特林克的儿童剧《青鸟》,这个故事描述:“幸福就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在我们的家乡。”[3]

2012年参加连署反媒体垄断运动[4]

逝世

编辑

2014年9月12日,曹永和因多重器官衰竭而辞世。[1][2]

家族

编辑

曹永和家族的祖籍为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八代祖曹朝泉由福建移居苗栗竹南,九代祖移居八芝兰(今台北市士林区),成为地方上很有名望的家族。祖父曹天相以教授私塾为生,三伯公曹天机是当地知名文人,在日治时期的日籍教师皆向两者学习汉文。

其父曹赐莹,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曾在士林公学校(今台北市士林国小的前身)任教,后在台湾银行工作。其母叶款,嫁至曹家后,因其十一世祖名士款,为避讳,改名叶锦。两人生下七男六女,曹永和为长子。二弟曹永裕,毕业于台北商业学校(今台北商业技术学院),至华南银行上班。其妻蔡玉兰为蔡万春的妹妹,在蔡万春邀请下,曾任台北十信副总,以及国泰人寿董事。两人生下二子二女,曹丽明、曹昌祺、曹慧明及曹昌群。次子曹昌祺,娶陈守山的次女陈安慧为妻。三弟曹永宽,周岁夭折。四弟曹永坤,台大经济系毕业,进入台湾银行工作。后应蔡万春之子蔡辰男邀请至国泰信托任职,在退休后成为音响代理商与音乐评论家,逝世前将其作品与收藏捐于国家两厅院表演艺术图书馆。其妻为台中木材行老板林耀坤的女儿林雪琴,曹永坤的外孙则是知名变装皇后妮妃雅(母曹慧敏、随母姓)。[5]

曹永和与其妻张若华(1925-1996,原名花子)生有三名子女。

研究与荣誉

编辑

曹永和通晓英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拉丁语台湾荷兰统治时期所使用近代荷兰语(early modern Dutch),曾参加荷兰莱顿大学组织的《热兰遮城日志》编校注疏工作。

他以深厚的南洋及世界史素养,在“本土化”与“国际化”双重视野并置下,于1990年提出对近代台湾史研究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台湾岛史”概念──以生息于这座岛屿上的人民为主体,来看台湾的历史。“不管时代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是生活在台湾的人,跟台湾的关系总是不会变的。”他认为,台湾史学的研究过去太注重汉人观点与政治变迁,不曾彻底看清──“台湾岛本身即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舞台”。吴密察在〈台湾史的成立及其课题〉中写道:“相较于史学家长期以来习用‘以人范史’概念,曹永和1990年标举的‘台湾岛史观’,则开启了‘以地范史’的不同路径。”[6]

1996年获得吴三连奖

199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被喻为“桂冠下的平凡学者”。[3]1999年获得行政院文化奖

2002年11月21日获荷兰女王碧翠斯颁授奥兰治-拿骚勋章,以表彰他对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亚活动历史之研究的重要贡献,他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台湾人。[7][8]2012年11月获颁日本旭日中绶章[9]

主要著作

编辑
  • 《台湾早期历史研究》
  • 《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续集》
  • 《中国海洋史论集》
  • 《近世台湾鹿皮贸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学术启航》

参见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