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1745年—1794年),原名秉中,字容甫,號頌父。清代學者,江蘇揚州人。與阮元焦循同為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汪中像

生平

編輯

七歲喪父,家貧,由其母鄒維貞授《小學》、《四書》。十四歲入書店當學徒,遍覽經史百家,故揚州民間云「無書不讀是汪中」,工駢文,特出於當世,二十七歲時作《哀鹽船文》,描寫揚州江面鹽船失火,為杭世駿所歎賞,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賦》應試,列揚州府第一名,補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鄉試落第,遂不復應試,專心治學。

汪中早年家貧,營養失調,[1]又過於一生操勞,以致於聞更鼓雞犬聲,心跳加速,夜不成寐。[2]自稱與劉孝標有四同五異,[3]一生「未嘗有生人之樂」。他為馮廷丞作碑銘時,一再稱自己「恐朝露有期」、「衰疾餘生」。汪中侍母至孝,其妻孫氏,工詩,[4]惜不為婆婆所喜,最後汪氏出妻,招致不少指責。[5]汪中嘗言,「平生有三憾:一憾造物生人必飲食而始生,生不百年而即死;一憾生無兩翼可飛踏九霄,足不四蹄可徒走千里;一憾古人但著述流傳,不能以精靈晤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舉為拔貢生,歷為太平知府沈業富、寧紹台道馮廷丞、安徽學政朱筠管書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協助編纂《南巡盛典》。晚年,為鹽政全德鑑別書畫,聊保生計。[6]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應聘至鎮江文宗閣檢校《四庫全書》,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瀾閣檢校《四庫全書》;是年冬,積勞成疾,卒於西湖葛嶺園僧舍。

汪中的治學觀點主要受顧炎武影響,除治經的考證方法外,特強調其學須用之於改善社會之弊上。[7]例如,汪中提議造「貞苦堂」來撫養寡婦[8]又如汪中幼年喪父,全賴母親撫育,或因此經歷而批判方苞的「婦人無主」之見。[9]汪中研究墨子,他將墨子與孔子平視,認為「孔子魯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著有《述學》內外篇、《春秋述義》、《春秋後傳》、《廣陵通典》、《荀卿子通傳》、《小學》等。[10]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說:「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於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汪中的駢文多取材現實,情感發自肺腑,藝術上能「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風格遒麗富艶,是為淸代駢文之冠冕。[11]

軼事

編輯
  • 汪中恃才傲物,就讀安定書院時期,每有山長新至,就拿出書本來刁難長官,「或不能對,即大笑出。」[12]蔣士銓孫志祖都曾遭受汪中的刁難,恨之入骨。[12]汪中屢次批評章學誠,故章氏稱汪中「聰明有餘,識力不足」,甚至說他「恬不知恥」。[13]
  • 汪中「生平多諧謔,淩轢時輩,人以故短之」,[14]曾戲稱:「揚州一府,『通者』三人,『不通者』三人。」有人問他「通者」哪三人?「不通者」又是哪三人?他說:「通者是我自己和王念孫劉台拱三人;不通者是程晉芳任大椿顧九苞三人。」[15][16]有人勸他少罵人,他說自己罵的都是有本事之人,像方苞袁枚這種人,他還懶得罵。[17]
  • 汪中有一次與洪亮吉在船上論學,爭辯漢學宋學,其辯才不及亮吉,竟惱羞成怒,將洪推下江去,幸被舟船救起。[18]

註釋

編輯
  1. ^ 直歲大飢,乃蕩然無所託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無壁,復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攜中及妹傫然匄於親故,率日不得一食,歸則藉藁於地。每冬夜號寒,母子相擁,不自意全濟,比見晨光,則欣然有生望焉。(「述學」補遺〈先母鄒孺人靈表〉)
  2. ^ 江藩說他「以勞心故,病怔忡,聞更鼓雞犬聲,心怦怦動,夜不成寐」。又記他的話說:「近日患怔忡,一構思則君火動而頭目暈眩矣。」(「漢學師承記」卷七「汪中傳」)
  3. ^ 《述學.自序》:「少年喪父同,婚姻不幸同,生少歡愉同,疾病纏身同。」
  4. ^ 阮元《廣陵詩事》:「汪容甫明經中,元配孫氏,工詩。有句云:『人意好如秋後葉,一回相見一回疏。』有才如此,豈有越禮自棄通門,委如落葉。且既出後,不聞再蘸,包氏世臣猶及見之。」
  5. ^ 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銘》:「初娶孫氏,不相能,援古禮出之。」汪中之子汪喜孫在其《孤兒篇·汪氏母行記》記載:「先君容甫先生初娶孫,好詩,不事家生計。鄒太宜人獨事井爨,有二姑相助為理。於歸後,弗能同親操作,遂歸老母氏之黨。」《清稗類鈔》著述類,「儒林外史」條,記載王容甫出妻孫氏事。其妻工吟詠,嘗有句云:「人意好如秋後葉,一回相見一回疏。」汪中極不喜。一日晨出,忽潛回房,妻方梳頭,中出其不意,自其後抱之。孫氏駭,問:「是何人敢爾相戲?」中遽怒,曰:「豈尚有他人敢如此乎?」故出之,為時論所薄。
  6. ^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云:「君生七歲而孤,家夙貧,母鄒緝屨以繼饔飧。力不能就外傅讀,母氏授以小學、四子書。……君一生坎軻不遇,至晚年,有鹺使全德耳其名,延君鑑別書畫,為君謀生計,藉此稍能自給。」(見《國朝漢學師承記》,頁 112─114。)
  7. ^ 《述學‧卷六別錄‧與巡撫畢侍郎書》,「中少日問學,實私淑顧寧人處士,故嘗推六經之旨以合於世用,及為考古之學,惟實事求是,不尚墨守。」
  8. ^ 汪中云:「造屋一區,為百間,間各戶,使居之,命之為貞苦堂。外為門,有守門者,門左為塾,凡其兄弟親戚之男子來省者,待於其所,以其名族召之,則出見之。非是不得入。婦有姑若子女三人者,月給米一石,錢二百,終歲綿六斤,布五匹,其多少以為是差,任以女工絲枲之事,而酬其直。」(《述學‧卷六別錄‧與劍潭書》)
  9. ^ 《述學‧卷一內篇‧婦人無主答問》,「僅按《春秋公羊文公二年傳》『虞主用桑,檀弓虞而立屍。』《士虞禮》記:『男,男屍。女,女屍。』虞卒哭祔練祥禫,皆男女別屍,別屍則別主。虞卒哭祔,婦人既有主矣。」
  10. ^ 2005年廣陵書社出版、田漢雲點校的《新編汪中集》,收錄《經義知新記》、《春秋列國官名異同考》、《國語校文》、《國語校訛》、《大戴禮記正誤》、《舊學蓄疑》、《廣陵通典》、《文集》、《詩集》等著作,另外收錄雜著《策略謏聞》和《文宗閣雜記》。
  11. ^ 章太炎推許他的駢文,說:「今人為儷語者,以汪容甫為善。彼其修辭安雅,則異於唐;持論精審,則異於漢;起止自在,無首尾呼應之式,則異於宋以後之制科策論」(《菿漢微言》)梁啓超甚至認為,「清代自誇其駢文,其實極工者僅一汪中」。(《清代學術概論》)唐富齡著《明清文學史》(清代卷)以汪中為清代駢文第一。
  12. ^ 12.0 12.1 洪亮吉《書友人汪中遺事》
  13. ^ 章學誠《章氏遺書》、柴德庚《章實齋與汪容甫》
  14. ^ 阮元:《淮海英靈集小傳》
  15. ^ 洪亮吉《更生齋文集甲集》卷四《又書三友人遺事》:「(汪中)時僑居揚州,程吏部晉芳、興化禮部大椿、顧明經九苞皆以讀書該博有盛名。中眾中語云:『揚州一府,通者三人,不通者三人。』通者,高郵王念孫寶應劉台拱與中是也。不通者即指吏部等。適有薦紳里居者,因盛服訪中,兼乞針砭。中大言曰:『汝不在不通之列。』其人喜過望。中徐曰:『汝再讀三十年書,可以望不通矣。』」
  16. ^ 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汪中說:「揚州地區,文章通的有三人,高郵王念孫,寶應劉台拱和我,不通的也有三人……」
  17. ^ 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銘》:「吾所罵者,皆非不知古今者,惟恐莠亂苗爾;若方苞、袁枚輩,豈屑屑罵之哉。」
  18. ^ 況周頤:《眉廬叢話》

參考書目

編輯
  • 焦循《雕菰集》卷二十一有《亡友汪晉蕃傳》
  • 汪喜孫:《容甫先生年譜》

外部連結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清史稿/卷481》,出自趙爾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