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注音史指古代至今為漢語等語言所用漢字記音的歷史。

宋朝以前

編輯

古人曾採用直音反切等方法為漢字注音。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相繼漸知反切,分辨五音,分別平上去入四聲[1]

佛教傳入後,漢字切韻生於西域,舊所傳十四字,貫一切音,稱為婆羅門書,其後又得三十六字母,音韻之道始備[2]

唐朝時期日本人創造的假名,也可能是最早用於拼注漢字語音的注音符號之一。

元明清

編輯

明朝時期朝鮮人創造了諺文。明代回回創造了用阿拉伯字母為漢語注音的小經。1605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早採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採用音素字母為漢字注音。早期的漢語拼音以南京官話為藍本。以後又出現了以北京官話為藍本的漢語拼音以及廣東話等拼音。1867年英國人威妥瑪創製的威妥瑪式拼音採用北京官話作為藍本。威妥瑪拼音的使用時間相當長,直到2010年台灣仍然廣泛使用。

1892年,盧戇章仿拉丁字母造「中國切音新字」字母,並主張以南京語音為漢語語音標準,這被認為是統一全國語音的首倡者。1900年王照受日本片假名啟發,創製漢字筆畫型拼音字母「官話合聲字母」,並主張以北京官話為官話的標準音。

清末至今

編輯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
方言電影史
方言童謠/民歌

方、語言電視廣播史
各地讀音字典

WikiProject:中國傳統聲音

詳見以下主條目。

參考來源

編輯
  1. ^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
  2. ^ 鄭樵:《通志·七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