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
王府,通常指為親王或郡王建造的住宅,也指親王或郡王的家族。一些受冊封為王爵的藩屬國君主,其王室宮殿及朝廷也稱為王府,如琉球王府。除中國外,越南對內稱帝,亦有親王、郡王等王爵,因此亦有王府。中國古代建築及越南古代建築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除君主居住的宮殿外,親王府即是等級最高的建築。若日後,他們成為君主,王府則被稱為潛邸或潛龍邸。
中國王府
編輯通常皇子在幼年時,即會受封最高的爵位——親王,在他們成年後,離開皇宮,搬入王府居住。唐玄宗時,為了防止皇子奪權,建十王宅以供居住,同時以宦官監視他們。諸王由夾城入皇宮(大明宮)向玄宗請安。即使建造王府,設置官吏,諸王亦不會居住,與王府屬官亦無過多交往[1]。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制定親王府的營造制度,親王府房屋可至八百間以上[2]。明朝藩王的王府修建於自己的封地,分散於中國各地。明成祖朱棣為皇子時,受封為燕王,燕王府建於今北京市。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在北京建造十王府,為進京朝見的藩王所設的臨時住所。地址在今王府井大街南段[3]。天順四年(1460年),制定郡王府營造制度,門樓、廳廂、廚庫、米倉等,共數十間而已。弘治八年(1495年),修改親王府營造制度,有所增減[2]。
清軍入關後,定都北京。清朝藩王有爵位而無封地,因此王府大都修建於北京。亦有親王未修建王府的例子。乾隆帝為皇子時居於紫禁城中,成婚後移居乾西二所,受封親王后,住所賜名樂善堂。與他父親雍正帝的住所——雍和宮類似,在他登基後,樂善堂升級為重華宮。
相關條目
編輯註釋
編輯-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三》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元十五年......初,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豫王亦以武后少子不出閣,及自皇嗣為相王,始出閣。中宗之世,譙王以失愛,謫居外州;溫王年十七,猶居禁中。上即位,附苑城為十王宅,以居皇子,宦官押之,就夾城參起居,自是不復出閣;雖開府置官屬及領籓鎮,惟侍讀時入授書,自餘王府官屬,但歲時通名起居;其籓鎮官屬,亦不通名。及諸孫浸多,不置百孫院。太子亦不居東宮,常在乘輿所幸之別院......
- ^ 2.0 2.1 《明史·志第四十四·輿服四》親王府制:洪武四年定,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正門、前後殿、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廊房飾以青黛。四城正門,以丹漆,金塗銅釘。宮殿窠栱攢頂,中畫蟠螭,飾以金,邊畫八吉祥花。前後殿座,用紅漆金蟠螭,帳用紅銷金蟠螭。座後壁則畫蟠螭、彩雲,後改為龍。立山川、社稷、宗廟於王城內。七年定親王所居殿,前曰承運,中曰圜殿,後曰存心;四城門,南曰端禮,北曰廣智,東曰體仁,西曰遵義。太祖曰:「使諸王睹名思義,以籓屏帝室。」九年定親王宮殿、門廡及城門樓,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又命中書省臣,惟親王宮得飾朱紅、大青綠,其他居室止飾丹碧。十二年,諸王府告成。其制,中曰承運殿,十一間,後為圜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間。承運殿兩廡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運,周回兩廡,至承運門,為屋百三十八間。殿後為前、中、後三宮,各九間。宮門兩廂等室九十九間。王城之外,周垣、西門、堂庫等室在其間,凡為宮殿室屋八百間有奇。弘治八年更定王府之制,頗有所增損。郡王府制:天順四年定。門樓、廳廂、廚庫、米倉等,共數十間而已。
- ^ 四合院——王府. 東城教育. [2015-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