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干阑式建筑、西北窑洞建筑、游牧民族毡包建筑、北方四合院建筑等等。传统中国建筑更加塑造了整个东亚的建筑体系,朝鲜越南蒙古琉球日本汉字文化圈地区均受中国傅统文化影响。

上海的一处仿古建筑
武汉古庙楼
浙江西施殿
昆山奥灶馆唐风建筑
四川安顺廊桥

特点

编辑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1]

  1. 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2.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3.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4. 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墙壁亦往往作图画。战国时期画事颇盛;汉时宫室,亦多有画人物故事,善恶毕背,以昭鉴戒;后世所画则多山水[2]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记》,建筑条例著作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林著作有《园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恺、宋朝李诫、明朝蒯祥、清朝样式雷

图集

编辑

历史

编辑

史前

编辑

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木器。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居之所,居所有以下几种形式:

  • 树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
  • 山崖下的凹入处
  • 洞穴。北京周口店的洞穴是中国最早的猿人居住遗址。北京猿人已经学会控制火种的保存和控制,这对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加安全,也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

同时,也有人工制造的居所,其中包括:

  • 巢居。是树居的发展,在树上用一些树枝有意识的搭建活动平台和顶盖。
  • 窝棚。
  • 窑洞

有了固定的农业生产之后,相对于狩猎和采集野果来说,人类开始有较为相对的定居场所,开始出现聚落,形成干阑式建筑,这是巢居的发展,多出现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中国最早的干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浙江湖州钱山漾,苏州常州圩墩,云南剑州海门口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都发现过干阑遗址。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阑式小铜屋生动的体现了干阑建筑的特点。

就穴居建筑的发展而言,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夏、商、周

编辑
 
齐长城
 
临淄齐国故城下水道的残骸在齐国昔日的城墙下通过。

夏朝 古文献对夏朝记载不多(《史记·夏本纪》有4/5都在讲禹,夏朝四百年才占1/4的篇幅),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具有城市形态的大型遗址,但其朝代归属尚存争议。

商朝 商朝青铜器手工业非常发达,留下大量纪事甲骨。甲骨文中“宫”“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建筑有台基式干栏式等不同形制。

商代城市有:

西周为中农思想为主的封建制,讲究宗法秩序严格,有《考工记》一书,当时的首都为“镐京”,并于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中国最古老四合院遗址。

春秋时期,各诸侯王国不满于受限于周王朝,尝试各种突破,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学术上百家争鸣,在城市建设上,也不再受西周法律的约束,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主张。

  • 春秋士大夫住宅
  • 左祖右社:始祖庙
  • 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现,春秋时期普遍使用,并出现陶制排水管。
  • 建筑色彩开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 鲁班——建筑祖师

秦汉、三国时期

编辑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巩固皇权,成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主导思想。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加强了商以来传统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筑规模大大提高,建筑水平也随之提高。东汉建筑平面、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渐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开始使用大量成组斗栱。砖石结构迅速发展,各种空心砖墓、砖券、石板墓出现。汉朝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有咸阳长安洛阳邺城等重要城市。

宫殿建筑也获得发展

  • 的设置。最初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设置阙,成为宫阙僭越之后,阙大量用于各种场所,不仅宫殿前设阙,城门外、寺庙前、陵墓道两旁都设置阙,成为宫阙、城阙、庙阙、墓阙。甚至衙署和大门前都可以设置阙。
  • 朝宫,秦始皇好功,在信宫西南处的上林苑建朝宫。其前殿既为阿房宫。又熔天下兵器,建十二座金人,立在宫前,“以弱天下之人”。
  • 长乐宫。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
  • 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平面长方形,四面辟门。南面偏东的端门为正门。修建时,高祖正在各地征战,见其如此壮丽,责问萧何,“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道“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 建章宫。建于西汉中期,汉上林苑中,最大的一处离宫。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宫殿,西区为园林。

在园林方面,以皇家宫苑为主,主要成于秦始皇汉武帝,东汉洛阳也有修建。有上林苑

这一时期的住宅,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房屋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体系。广州和四川出土过一些干阑式建筑明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下层开敞,楼上住人,有的是仓库,以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

稍大规模住宅,采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有部分二层,三层阁楼。

贵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侧边低,旁设小门,便于进出。院内的前堂为主要建筑,有部分贵族富豪修建花园住宅,园内重阁回廊,构石为山,引水为池。

在陵墓方面,春秋战国时,墓上植树,而不覆土累坟,秦汉陵墓普遍封土。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陵的周围有内外两层墙垣。陵园东垣外,为规模庞大的兵马俑

两晋、南北朝时期

编辑

这段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大部分汉代建筑毁于战火,没能保留下来。由于三国时期吴的兴起,东南地区得以接收北方先进文化的传播,对东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琉璃瓦开始使用,砖瓦大量普及,质量日益提高。斗栱的发展。卷草纹须弥座

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的兴起。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至两晋时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发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云岗石窟

园林的发展。对现实的失望,使得很多士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园林承载越来越多的文化价值,玄学思想和山水文学也为园林的发展注入新的契机。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文化所改造,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佛经不断的被介绍、传播,但是佛教的发展却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佛建建筑也是如此,早期佛塔佛塔在形制上多模仿印度,但是逐渐与中国建筑形式融合,出现很多中国佛建建筑特有的构建及建构形式。

  • 最早的佛:洛阳白马寺,是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后很多有钱人家舍宅为寺。
  • 河南洛阳永宁寺
  • 源自印度窣堵坡(梵语:Stupa)。早期的佛塔是在中国式阁楼上,加以模仿微缩形式的窣堵坡和相轮而成。
    • 中国的塔依然供奉舍利,但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重楼建筑,创造了中国阁楼式塔,不仅可以供奉佛像,还可以登高远眺。
      • 木构阁楼式塔:徐州浮屠寺、建业建初寺、洛阳永宁寺中心塔(建成后十八年即遭雷火烧毁。)
      •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砖石结构,密檐塔。高约39.8米,平面为12边形,共十五层檐。为现存最早的塔。
      • 金刚宝座式塔,塔群的一种组合方式,中间一个大塔,四角各一个小塔。敦煌壁画及石窟建筑中,多有记载早期的金刚宝座塔。
      • 山东历城四门塔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庵塔
    • 早期的大型佛寺都是以塔作为中心布局。随着佛寺的发展,塔的位置也由中心慢慢转为寺庙前方,进而建在寺庙大门之外前方。
  • 佛教石窟也由印度传入。在山崖陡壁上雕刻出来的洞窟性的佛教建筑,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由多战乱,汉代奢华的陵寝多被偷盗一空,将陵寝隐藏起来,也属无奈之举。墓室大多延续汉代制度。也有部分用砖石仿砌墓结构构件的做法。还有墓表、石柱。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兵力发展的格局。士人归隐之心迫切,“隐居而求其志”。园林规模渐小,内容丰富,体察山水于细微之处——以小观大。

隋唐、五代时期

编辑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木构建筑成熟的时期,现有少量当时建筑遗存,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城市

编辑

首都唐长安城,东都隋唐洛阳城是当时世界大都市,有大型的宫殿官署寺庙,以及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

宫殿

编辑

大明宫

建筑

编辑

陵墓

编辑

建筑技术

编辑

宋、辽、西夏、金时期

编辑
始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造塔
 
近代重建的滕王阁

宋朝建筑,泛指在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的宋朝时期,于北宋南宋境内的建筑,一如以往的朝代,继承著前朝的建筑传统。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移柱法,梁柱上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4]

虽然宋朝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但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柔弱纤秀,曲线柔和,注重装饰,华丽而繁细。[5][6]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的大量使用,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7]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4][8][9]

虽然数千年来,建筑智慧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相传下来,关于建筑的文献亦早已存在,而且在已经出版的水墨画中所描绘的建筑物让历史学家更能了解宋朝建筑的配搭,但是宋朝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让以后的朝代建筑有了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来掌管宫室建筑,让建筑智慧有系统地流传下来。[10]

 
宋代古庙

宋代出现了著名建筑著作《营造法式》,著名建筑有

金代建筑

编辑

女真人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出 ,随水草冬入处。即所谓“地窨子”的半穴居。《后汉书·东夷列传》亦云肃慎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尝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可知其传统有别于游牧民族。

元代建筑

编辑

明代建筑

编辑

传统建筑语汇

编辑
 
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屋顶

台基

编辑

台基出现的很早,从殷墟考古遗址的宫殿夯土高台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已有建筑台基概念,增加建筑物尊贵感。到六朝时,佛教传入,台基形式开始变化,须弥座成为富视觉装饰意味的台基。

柱础

编辑

柱础位于柱与地面接触位置,功能在于防水,防止脚踢,方便木柱抽换等。造型多样。

铺面

编辑

铺面是指在覆盖在主支承体表面的材料,它具有保护主支承体和表面装饰作用。铺面可分为室内铺面与室外铺面。

栏杆

编辑

又称栏槛或钩栏。材料分木与石两种。

屋身

编辑

屋身位于台基与屋顶之间,构造分为承重墙构造,梁柱构造与混和建造。

斗栱

编辑
 
台北国家戏剧院斗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弓形短木叫,斜置长木叫,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屋顶

编辑

中国系建筑的屋顶外型多样,体积庞大,也可以显示屋主的身份地位。传统建筑之屋顶材料,由内而外依序由三部分组成,由内而外依序为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并加上屋脊装饰等。

门与窗

编辑
 
北京一个传统式建筑的中式窗户

特有中国特色的窗花应用于门窗,除方窗外尚有八角窗圆窗或方中圆等形式。

隔断

编辑

隔断作为空间界定与分隔者,材料分砖造,石造,木造及土墼造等。区分方式为完全隔断,与部分隔断作界定之用。

天花与藻井

编辑

装饰

编辑

内容分为彩画、雕刻、泥塑剪黏交趾陶中国古典家具等。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绪论》 ISBN 7530641689
  2. ^ 柳翼谋:《中国文化史》 (建筑及工艺之进步篇)
  3. ^ 存档副本.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4. ^ 4.0 4.1 各朝代建筑与颜色. 中华文化网.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2) (中文(中国大陆)). 
  5. ^ China ABC----第七章:中國建築:宋代建築. 国际在线.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1). 
  6. ^ 中國建築藝術. 中国建筑网.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3) (中文(台湾)). 
  7. ^ 王凤侠. 浅议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2006-04-11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2) (中文(中国大陆)). 
  8. ^ 华夏建筑演进造极于宋. 大河网-大河报. 2008年2月19日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中文(中国大陆)). 
  9. ^ 太原宋金木结构建筑特点. 山西文物网. 2007-10-16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中文(中国大陆)). 
  10. ^ 李誡. 中国建筑网.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4) (中文(台湾)). 

来源

编辑
书籍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ISBN 7530641689.
  • 《梁思成全集》 卷6、7.
  • Liang Ssu 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 Edited by Wilma Fairbank. ISBN 048643999S.
  • 《林徽因建筑文萃》. ISBN 7542623389.
  • 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 ISBN 7564100745.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