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聞
王朝聞(1909年4月18日—2004年11月11日),原名王昭文,筆名汶石、廖化、席斯珂,男,四川合江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藝理論家、美學家、雕塑家,藝術教育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美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1][2][3]。
生平
編輯王朝聞原名王昭文,後取《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句,更名「王朝聞」。他有一枚閒章「夕不甘死」,其義也是從此衍生[1]。王朝聞自幼喜愛繪畫[2]。為學美術,王朝聞不顧貧困,兩次放棄家人期望的錢莊學徒和銀行練習生的「鐵飯碗」職業。他曾在合江縣縣立高等小學學習,曾考入瀘縣中學。1926年在成都藝專等校學習美術[3]。
1932年,王朝聞離開四川,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今中國美術學院),當時林風眠任校長,劉開渠任雕塑教員。王朝聞靠勤工儉學讀書,在校期間常去圖書館摹繪西方雕塑和繪畫的圖片[1]。其木刻《三等車廂》曾受到魯迅關注[3]。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朝聞中斷學業,在浙江投身抗日救亡,繪製過不少抗日宣傳畫、連環畫和漫畫,還當過臨時演員[1]。1937年在浙江從事抗日文藝宣傳活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藝專等校任教,任成都民眾教育館美術部主任。1940年12月到延安後,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任教。1941年,他為延安中央黨校大禮堂創作的大型毛澤東浮雕像,被視為解放區美術作品的代表作[3]。他還創作了魯迅浮雕像等,發表了《再藝術些》等短文,反對藝術作品公式化和概念化。後來他在華北聯合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期間,系統閱讀了中國古代畫論、詞論、文論和毛澤東哲學、軍事著作[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曾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等部門工作。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副教務長,講授文藝理論和雕塑創作,創作了《毛澤東浮雕像》和《劉胡蘭》。他創作的《毛澤東選集》封面浮雕等作品產生了廣泛影響。1953年,他受文化部委託籌組了民族美術研究所(今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還曾任《人民美術》、《美術》月刊和文科教材《美學概論》的主編。
社會兼職
編輯曾任《美術》月刊顧問,文化部文藝研究所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顧問,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中華美學學會會長、名譽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政協第三、四、五、六屆委員,中國文聯第一、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文化部藝委會委員等職[2][3][4][1]。
著作
編輯- 新藝術創作論,新華書店,1950年北京
- 新藝術創作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北京
- 新藝術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北京
- 面向生活,藝術出版社,1954年北京
- 論藝術的技巧,藝術出版社,1956年北京
- 一以當十,作家出版社,1959年北京
- 喜聞樂見,作家出版社,1963年北京
- 王朝聞文藝論集(三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上海
- 創作、欣賞與認識,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成都
- 論鳳姐,百花出版社,1980年天津
- 論鳳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成都
- 黃山石,上海美術出版社,1980年上海
- 開心鑰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成都
- 適應與征服,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南昌
- 不到頂點,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上海
- 再再探索,知識出版社,1983年北京
- 瞭然於心,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北京
- 審美談,人民出版社,1984年北京
- 麥尼埃的雕塑,湖南美術出版社,1985年長沙
- 王朝聞曲藝文選,中國曲藝出版社,1986年北京
- 審美的敏感,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上海
- 似曾相識,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北京
- 論戲劇,重慶出版社,1987年重慶
- 審美心態,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北京
- 會見自己,齊魯出版社,1991年濟南
- 王朝聞美術談,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北京
- 王朝聞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北京
- 雕塑雕塑,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長春
- 《復活》的復活,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北京
- 東方既白,重慶出版社,1994年重慶
- 我的遊蹤,福建美術出版社,1994年福州
- 雕塑美,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武漢
- 王朝聞集(十六卷),四川美術出版社,1992年成都
- 神與物游,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北京
- 吐納英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北京
- 美學概論(主編),人民出版社,1964年北京
- 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十四卷,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濟南
- 中國美術全集(十三卷,主編),齊魯書社、明天出版社,濟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