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戰爭
「科索沃戰爭」或「科索沃衝突」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衝突。內戰後隨即發生了國際衝突,分別為:
- 1996年-1999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塞爾維亞)的安全部隊,與科索沃解放軍(一支追求科索沃自治省獨立的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之間的內部戰爭。
- 「科索沃戰爭」這個名詞多指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這78天北約對南斯拉夫的空襲行動,為國際衝突。
科索沃戰爭 | |||||||||
---|---|---|---|---|---|---|---|---|---|
南斯拉夫內戰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1996年–1999年 1999年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韋斯利·克拉克 (歐洲盟軍總司令) 哈維爾·索拉納 (北約秘書長) 哈辛·塔奇 (科索沃解放軍政治代表) 蘇雷曼·謝里姆 (科索沃解放軍參謀長1999年5月以前) 阿占美·塞庫 (科索沃解放軍參謀長1999年5月以後) |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南聯盟軍最高總指揮) 德拉戈柳布·奧伊達尼奇(參謀長) 斯韋托扎爾·馬利亞諾維奇(副參謀長) 內博伊沙·帕夫科維奇(南聯盟軍第3軍指揮官) | ||||||||
傷亡與損失 | |||||||||
北約2人非戰鬥性傷亡[1] 科索沃解放軍傷亡不明 |
目前尚無法知道準確性人數 |
背景
編輯由於科索沃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與塞爾維亞族衝突愈演愈烈,1989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撤消了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的地方自主權,導致1990年科索沃宣佈成立獨立國家科索沃共和國。恰逢南斯拉夫發生克羅地亞獨立戰爭和歷時三年的波黑戰爭,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政府暫時無暇顧及科索沃。同時一些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者開始武裝自衛,組織了科索沃解放軍,達到驅趕南聯盟政府安全部隊,獲取科索沃實質獨立的目的。
戰爭
編輯1996年
編輯1997年
編輯1998年
編輯1998年2月發生德雷尼察屠殺, 塞爾維亞特別警察部隊在科索沃中部德雷尼察地區對科索沃阿族平民犯下的一系列屠殺,包括槍斃婦女、兒童、和老人。[2] 安理會開始對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實行武器禁運[3]。
1999年
編輯1999年1月,發生針對科索沃解放軍和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的拉查克屠殺。西方國家譴責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政府發動大屠殺。隨後北約介入,北約草擬朗布依埃協議,希望能透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拒絕在協議上簽字,協議最終沒有達成。
在1999年3月23日,美國巴爾幹特使李察·霍布魯克宣佈和平談判失敗[4]。比爾·克林頓政府宣告終止外交努力,開始對南聯盟實施空中攻擊,南聯盟的回應則是大舉進軍科索沃,以更殘酷的種族淨化政策,驅逐阿裔人民離境,造成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經78天轟炸,南聯盟遭受相當大的損失。戰爭從3月24日至6月10日[5],當北約攻擊塞黑目標時,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持續與塞爾維亞政府武力戰鬥,在這段期間,戰亂造成了科索沃的人口大幅減少[6]。
- 作戰時間:1999年3月23日至6月10日(歷時78日)
- 參戰兵力:
- 北約方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19個成員國中的13國直接參與戰爭,其餘6國以提供後勤工作支援前線。戰爭起始共投入各式飛機496架和15艘軍艦(包括1艘航空母艦)。戰爭過程中,北約曾三次增兵,至戰爭結束前夕,共有1153架飛機和47艘軍艦(含3艘航空母艦)部署戰區各地。
- 南聯盟方面: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聯盟)總兵力約11.4萬人。其中陸軍9萬人,坦克1270輛,裝甲車893輛,火炮1500門,和4部「蛙」式戰術導彈發射架;海軍7500人,各式艦艇81艘;空軍與防空軍1.67萬人,作戰飛機238架,「薩姆-2」、「薩姆-3」、「薩姆-6」地對空導彈380枚,肩射式「薩姆-7」、「薩姆-16」地對空導彈800餘枚,各型高射炮1850門。預備軍40萬人。
- 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解放軍方面 : 根據聯合國統計約3600名阿爾巴尼亞人及120餘名塞爾維亞人參與戰爭,由於現代化武裝及訓練有所缺乏,多以游擊戰及號稱"贊嘉計劃"的消耗戰為主。
1999年3月23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在布魯塞宣佈,由於「最後外交努力」失敗,北約決定對南聯盟進行大規模空襲。代號為「盟軍行動」的空襲正式拉開帷幕。
1999年3月28日,北約開始了第二階段空襲,目標轉為對北緯44度以南的南人民軍地面部隊和軍用物資進行攻擊,企圖破壞南的戰爭機器,迫使南聯盟屈服。
1999年4月13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宣佈對南聯盟的空襲進入第三階段,擴大空襲範圍,增加空襲強度。北約對南聯盟境內的所有軍事目標進行24小時不間斷轟炸;另一方面,為了削弱南聯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約還對南聯盟的民用設施,如橋樑、鐵路、公路、工廠、電視台、通訊系統和電力系統等進行轟炸。此外,美國還向巴爾幹派遣地面部隊和「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為地面進攻作準備。
1999年5月7日,5枚聯合直接攻擊制導炸彈擊中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導致3名中國記者被炸死,個別外交人員受傷,館舍被毀,此事件中國稱為五八事件,隨後中國大陸爆發1999年中國反美示威活動。
1999年6月2日,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接受了由俄羅斯特使切爾諾梅爾金、芬蘭總統阿赫蒂薩里、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協議,該協議在堅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內容的同時,強調透過聯合國機制解決問題的必要性,並對此作具體規定。根據這個協議,進駐科索沃的多國部隊將按照聯合國憲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來自治地位的確切性質將由聯合國安理會決定,難民返回家園的安排也將在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的監督下實施。
談判
編輯1999年1月15日,拉查克屠殺事件曝光並被認定為米洛舍維奇及塞軍的戰爭罪行,引發世界各國及安理會的譴責。並於1999年3月15日,在法國巴黎西南郊的朗布依埃古堡舉行一場事關巴爾幹半島未來局勢的會議,美國、北約與南聯就「科索沃問題」開展了第二輪談判。
北約、美國與西方部分國家認為塞爾維亞不僅對科索沃境內的阿族穆民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其政府軍警、民警還對阿族反抗分子與科索沃解放軍施行不合法的武力鎮壓和種族屠殺。北約的議案核心內容有:同意科索沃繼續自治三年,以公投的方式決定未來政治走向(即邁向獨立或回歸南聯盟);要求在科索沃實現實質性的高度自治;要求塞軍與武警全部撤離科索沃自治省,讓北約的維和部隊進駐以確保境內阿族的安全與阿族、塞族間的和平。
在第二輪談判中,塞爾維亞代表始終未接受北約駐軍這個條件,他們認為讓北約軍隊進駐自治省境內就相當於北約在科索沃自治省實行軍事佔領,如此就侵犯了塞爾維亞在科索沃的主權而予以拒絕,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協議。3月18日,阿爾巴尼亞、英國和美國代表在朗布依埃協議上簽約[7][8]。
結局
編輯迫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強大的武力介入與威脅,最終米洛舍維奇接受了北約開出的條件,科索沃解放軍必須解除武裝,停止軍事行動。南聯盟則從科索沃撤軍,允許阿爾巴尼亞人回鄉重建家園,並接受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監督,於是科索沃戰爭宣告終止。塞爾維亞自此失去對科索沃的控制權,但至今堅持擁有主權。
人權觀察估計至少有488名平民因為北約空襲而死亡[9]。2000年8月前南戰犯法庭(ICTY)2000年8月報告說發掘出了2,788具遺體,其中會有不少是戰爭犯罪受害者。而KFOR的消息說到1999年7月發現2150具,其中850具被認為是戰爭犯罪受害者[10]。2001年7月、塞爾維亞當局報告發現了一千人的亂葬坑,最大的位於Batajnica。人權團體認為死於塞黑軍的戰爭犯罪的人數是4400人。[11]而ICTY推測最終死於塞黑軍罪行的死亡人數為一萬人。[12]
後續
編輯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議會通過獨立宣言,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獨立,至2022年12月已經獲得101個聯合國會員國,以及中華民國、馬耳他騎士團、紐埃、庫克群島的外交承認。但在聯合國安理會兩個常任理事國的俄羅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印度等國反對下,科索沃至今沒有正式加入聯合國。塞爾維亞人主導的南聯盟政府(即今塞爾維亞共和國政府)則強烈反對分離,並認為科索沃的歷史和文化與塞爾維亞有密切關係。塞爾維亞政府至今堅持對科索沃擁有主權。這是一則典型的冷戰後巴爾幹半島的民族國家問題。
參考文獻
編輯- ^ World | Two die in Apache crash. BBC News. 1999-05-05 [2017-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6).
- ^ Abrahams, Fred. Background. Under Orders: War Crimes in Kosovo. Human Rights Watch. 2001 [2024-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2).
- ^ 联合国和平行动·联合国和平与安全简介. www.un.org. [202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Transcript: Holbrooke Statement At NATO Headquarters March 23. [202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 ^ NATO & Kosovo: Index Page. www.nato.int. [202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 - The UN Refugee Agency (PDF). www.unhcr.ch. [2020-11-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4-22) (英語).
- ^ A Review of NATO’s War over Kosovo. chomsky.info. [202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Caraccilo, Dominic J. Beyond Guns and Steel: A War Termination Strategy. ABC-CLIO. 2011: 44 [2012-06-25]. ISBN 978-0-313-3914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千田, 善. なぜ戦争は終わらないか: ユーゴ問題で民族・紛争・国際政治を考える. 2002 [2020-11-10]. ISBN 978-4-622-07014-6. OCLC 6761606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日語).
- ^ Agence France Presse -- English; August 03, 1999 11:05 GMT; Top UN official in Kosovo sparks storm over mass grave body count
- ^ Scientific Responsibility, Human Rights & Law Program | AAAS - The World's Largest General Scientific Society (PDF). Shr.aaas.org. 2017-08-09 [2017-08-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4-28) (英語).
- ^ Home |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 Un.org. 2017-06-24 [2017-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6) (英語).
參見
編輯- 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
- 南斯拉夫內戰
- 斯洛文尼亞十日戰爭(1991年)
- 克羅地亞戰爭(1991年–1995年)
- 波斯尼亞戰爭(1992年–1995年)
- 2001年馬其頓武裝衝突
- 五八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