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
芝加哥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Chicago),簡稱芝大(UChicago),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世界頂級私立研究型大學,美洲大學協會12個創始會員之一,常年位列各大學排行榜世界前十。[3][4][5][6]
芝加哥大學 |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 |||
校訓 | "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 益智厚生 | ||
創辦時間 | 1890年 | ||
IPEDS編碼 | 144050 | ||
學校類型 | 私立大學 | ||
校長 | 保羅·阿利維薩托斯 | ||
教師人數 | 2,859[1] | ||
學生人數 | 16,445[2] | ||
本科生人數 | 6,286[2] | ||
研究生人數 | 10,159[2] | ||
校址 | 伊利諾州,芝加哥 | ||
校區 | 市區 | ||
總面積 | 0.853887平方公里 | ||
校隊 | UAA、NCAA第三級 | ||
代表色 | 栗色和白色 | ||
暱稱 | Maroons | ||
吉祥物 | 鳳凰 | ||
隸屬 | 美國大學協會 | ||
網站 | www | ||
|
芝加哥大學1890年由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創辦,包括大學學院以及由4個學術部門、6所職業學院和1所繼續教育學院組成的各種研究生項目和跨學科委員會,並擁有約6000名學士生和10,000名研究生。[7][8] 在世界範圍內,芝加哥大學在倫敦、北京、香港、新加坡、德里等地設有中心機構或校區。[9]
芝加哥大學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在眾多領域均開創了「芝加哥學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經濟學派」和「芝加哥社會學派」。[10][11] 芝加哥大學還是法律經濟學的誕生地,是經濟學、社會學、法學、人類學等學科全球最重要的研究教學中心之一。[12][13] 而從曼哈頓計劃開始,大批科學家匯集於芝大,在「原子能之父」恩里科·費米的領導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成功開啟了人類的原子能時代,並創立了美國第一所國家實驗室阿貢國家實驗室和之後著名的費米實驗室,進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學界的重要地位。[14][15][16][17] 2013年7月起,著名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學實驗室也成為芝加哥大學的附屬實驗室。[18][19]
截止至2020年10月,芝加哥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100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四)、10位菲爾茲獎得主 、4位圖靈獎得主。[20][21] 另有25位普立茲獎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學習過,還有15位教授榮獲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現任教授中有近70位美國國家科學院(44位)、美國國家工程院(9位)和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14位)。[22][23][24][25][26] 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曾長期在芝大法學院任教(1992-2004年)。[27]體育方面,芝加哥大學是大學運動聯盟(UAA)的成員學校之一。
芝加哥大學是培養華人菁英的搖籃和聚集地之一。它培養了李政道、楊振寧和崔琦三個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李政道和楊振寧實現華人首獲諾貝爾獎),著名華裔政治家、中華民國前副總統、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著名法學家梅汝璈,著名醫學家吳階平,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著名氣象學家郭曉嵐,著名經濟學家鄒至莊、世界銀行前高級副總裁林毅夫等等亦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或曾在芝大學習。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數學家陳省身等也曾長期在芝加哥大學任教。
歷史發展
編輯建立初期
編輯芝加哥大學的前身是由美國浸信會建立的老芝加哥大學。該校在1886年由於財政問題而倒閉。1890年,在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的慷慨捐助後,該校在20世紀初成為世界級的一流私立大學。這次捐款也被洛克菲勒本人稱為「最明智的一次投資」。[28]1891年7月1日,丹尼森大學前教授威廉·哈珀成為該校的首任校長。[29]1892年10月1日,芝加哥大學正式開課。芝加哥大學最初建立的系所有:商學院(1898年),法學院(1902年)和東方研究所等。
20世紀
編輯在芝加哥大學第五任校長羅伯特·梅納德·哈欽斯在任的24年裏,芝加哥大學經歷了許多重大變革。哈欽斯提出的教育宗旨在防止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過分專門化的「芝加哥計劃」,對其他美國大學的教育計劃產生了巨大影響。哈欽斯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大學生核心課程計劃(Common Core),並將研究學院重組為現在的四個學部。在他的帶領下,芝大渡過了大蕭條。1933年,哈欽斯試圖推動芝大與西北大學的合併計劃,但以失敗告終。
與哈佛、耶魯等大學相比,芝加哥大學只能算作一所年輕的大學。但是,由於芝加哥大學以開放的精神,兼收並蓄地包容了洪堡與紐曼兩種大學理念,並結合美國社會的現實,建構了獨特而卓越的組織理念、研究理念和教學理念,使其在較短的時間成為美國,乃至世界一流大學,並被譽為「第一所美式大學」。
二戰期間,芝大在曼哈頓計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時期,大量物理學家聚集芝大,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學界的地位。恩里科·費米及其助手們於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變鏈式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使它達到臨界狀態,產生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這一成就是原子能時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兩年後的原子彈誕生奠定了基礎,芝加哥大學也因此被稱為「原子能誕生地」。阿爾伯特·邁克耳孫(190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首先進行光速的測量,並發展了同位素年代測定法。
20世紀60年代,隨着美國反戰運動以及女權主義的興起,芝大校園內的學生運動進入高潮。1962年,學生佔領校長辦公室以抗議學校租賃政策。1969年,為抗議學校開除左翼文人馬琳·迪克森,400名學生佔領行政大樓達兩周之久。
自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頒獎以來,截止到2018年,共有32名經濟學獎獲獎者與這所學校有關。美聯社說,這所大學之所以經濟學人才輩出,是因為它能吸引並留住已有或未來的經濟學明星。這裏的經濟學者敢於大膽挑戰當前流行的經濟學理論,學校也鼓勵學者獨立創新。
1999年,時任校長的雨果·索嫩沙伊恩將學士生必修的21門核心課程減為15門。該事件引發了全美國對於高等教育的關注。
21世紀
編輯進入21世紀,芝加哥大學啟動了數個耗資百萬美元的擴建計劃。2008年,大衛·G·布斯向芝加哥商學院一次性捐助3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芝加哥大學得到的最大一筆捐款,也是有史以來任何一所商學院得到的最大捐款。
2009年以來,一項耗資二十億美元的計劃使芝大校園進一步擴展,其中包括Palevsky南校區宿舍樓,傑拉爾德拉特納田徑中心,一所新醫院以及一座新的科學大樓即將揭幕。
2011年以來,重大建設項目包括一座十層的醫學研究中心,儒勒·格溫納普生物醫學發現中心,其進一步增強了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
學術學制
編輯芝加哥大學的校訓譯成中文是「益智厚生」,意思是「提升知識,以充實人生」(拉丁文原文: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英譯: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 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
大學生學院
編輯芝大是美國入學競爭最激烈的大學之一,2014年學士錄取率為8.6%。芝加哥大學學士教育提供49個主修專業和22個輔修專業的理學學士和文學學士。學制四年,大致分為數理學,生物學,人文學,社會科學和新大學學院(交叉學科)五個方向。芝大首創季制,一學年分為四季,全年無休的課程制度,讓學生可以自由的安排學習時間,每分每秒都不被浪費。夏季(6月至8月),秋季(9月至12月),冬季(1月至3月),春季(4月至6月)。全日制學士學生的課程需要三到四個季度學術休息約11周之前每季度。學年通常在9月下旬開始,並在6月中旬結束。
芝大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學士核心基礎課程,對於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在大一大二時必須修畢校方所指定的所有核心課程學分。在2012-2013年,芝大的核心課程每門課堂僅限17名學生,由一名全職教授(而非助教)授課。譬如在2009-2010學年,芝大要求學士生修滿15門核心課程,熟練掌握一門外語,通過游泳測試,以及最多三門體育課(根據入學情況)。在修完指定的核心課程學分後,學生在大三大四可以依自己的興趣與期望,專攻校方所提供的50個領域的專業課程。學生在畢業時所獲得的文憑,是在大三結束時才決定專業。芝大的碩士多半以培養博士生為目的,故其也以博士的期望在錄取碩士學生。芝大的學士課程以苛刻的標準、繁重的學業壓力而著稱,但芝大也正因此才提供了最能令人信服和終身受益的學習經歷。
研究生院
編輯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分為四個學部:
數理學部 | 生物學部 | 人文學部 | 社會科學部 |
---|---|---|---|
|
|
|
職業學院
編輯芝加哥大學有七所職業學院:
附屬機構
編輯圖書館系統
編輯芝加哥大學共有6個圖書館,藏書980萬冊。藏書量居美國第11名。主要圖書館有:
- 約瑟夫·雷根斯坦圖書館
- 約翰·克里勒圖書館
出版社
編輯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是全美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之一。[30][31]自1890年成立至今,已經發行了超過一萬一千本書籍,包括《芝加哥格式手冊》、《科學革命的結構》、《大河之戀》、《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負》等。[32]期刊部發行41個期刊和7個年刊,涵蓋社科、人文、教育、生物、醫學、數理等多個領域。
附屬學校
編輯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由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於1896創辦,是芝大所屬的一所全日制綜合性私立學校,提供從幼兒教育到小學、初中、高中12個年級的課程教育。該校一半以上的學生為芝大子弟。此外,芝大名下還有四個公立的特許學校以及為殘疾兒童開設的海德公園日校。
學術排名
編輯綜合排名 | |
---|---|
全球名次 | |
《ARWU》主排名[33] | 10 (2022) |
《QS》主排名[34] | 11 (2024) |
《泰晤士》主排名[35] | 13 (2023) |
《美國新聞》全球版[36] | 22 |
全國名次 | |
《ARWU》主排名[37] | 8 (2022) |
《華爾街》/《泰晤士》[38] | 37 (2023) |
《福布斯》[39] | 28 (2023) |
《美國新聞》本地版[40] | 12 (2023) |
《華盛頓月刊》[41] | 32 (2023) |
芝加哥大學是美國最富聲譽的大學之一,在多個國內外大學排名中均在十強之列。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22年的全美大學排名中,名列第六[42]。QS世界大學排名2023年世界大學的排名中,名列第十[43]。在2022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學的排名中,名列第十[44]。在2022年上海交通大學公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名列第十[45]。以下為2023年芝大研究生院部分專業的全美排名[46]。
科系/項目 | 全美排名 | 科系/項目 | 全美排名 | 科系/項目 | 全美排名 | 科系/項目 | 全美排名 | 科系/項目 | 全美排名 |
經濟學 | 第4 | 政治科學 | 第10 | 英語 | 第3 | 社會學 | 第7 | 歷史學 | 第5 |
數學 | 第3 | 物理學 | 第7 | 生物學 | 第11 | 地球科學 | 第19 | 化學 | 第7 |
商學院 | 第1 | 醫學院 | 第20 | 法學院 | 第3 | 統計學 | 第3 | 心理學 | 第12 |
研究創新
編輯芝加哥大學對教育觀念的「宏觀」與實驗精神,奠定了它在美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它在學術研究上的地位與貢獻,也同樣值得稱道。芝大在人類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數學、物理學、統計學、法學、商學、社會學、神學等學科專業在美國具有較強的學術實力。
芝加哥學派
編輯芝加哥大學的學者在不同學科發揮着重要作用,在其各自領域創立了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學派」,其中包括:芝加哥經濟學派、芝加哥社會學派、法律經濟學、芝加哥文學批判學派、芝加哥數學分析學派、芝加哥建築學派、芝加哥氣象學派。此外,芝大政治學被稱為行為主義學派。
米爾頓·弗里德曼、喬治·斯蒂格勒、羅納德·科斯、尤金·法馬、拉爾斯·彼得·漢森等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堅持自由主義而被譽為芝加哥經濟學派。截止至2019年,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中共有33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此學習或工作、位居世界首位。其中,1982年,該校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教授MBA課程的喬治·斯蒂格勒榮獲諾貝爾經濟獎,是全球商學院教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近代物理學
編輯芝加哥大學對近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截止至2019年,共有32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芝大學習或工作過。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崔琦均從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
20世紀初,羅伯特·密立根在芝加哥大學的萊爾森物理實驗室(Ryerson Physical Laboratory)進行了油滴實驗、首次測量出電子的電量,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47]
曼哈頓計劃期間,大批物理學家聚集在芝加哥大學。1942年12月2日,恩里科·費米、利奧·西拉德、阿瑟·康普頓等人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變鏈式反應堆(芝加哥1號堆),使它達到臨界狀態,產生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這一成就是原子能時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兩年後的原子彈誕生奠定基礎,芝加哥大學也因此被稱為「原子能誕生地」。[48]
曼哈頓計劃後,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主導創立了美國第一所國家實驗室阿貢國家實驗室和之後著名的費米實驗室,進一步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學界的重要地位。[14][15][16][17]
校園環境
編輯主校區
編輯芝加哥大學主校區位於芝加哥市南的海德公園和伍德朗(Woodlawn)街區,東臨傑克遜公園(Jackson Park),西臨華盛頓公園(Washington Park),距芝加哥市中心11公里。1893年為舉辦芝加哥世博會修建的中途公園將校園分成南北兩塊,博覽會主會場現為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緊鄰芝大東側。校園佔地約211英畝,其哥德式建築古香古色,具牛津,劍橋之風韻。步入校園猶如進入一座中世紀古堡一般。
芝加哥大學的許多老建築物均採用與牛津大學類似的哥德式建築。例如,芝大的米切爾塔是以牛津莫德林塔為藍本;哈欽森廳複製基督堂大廳。大學老校園現在被稱為主四合院,建築構思是芝大校董,建築師亨利·艾夫斯科布繪製的「總體規劃」的一部分。主四合院組成6個四合院,每個四合院由毗鄰的建築物所包圍。
20世紀40年代後,校園的哥德式風格開始讓位於現代風格。1955年,埃羅薩里寧簽約開發第二個總體規劃,從而使校區擴展到中途公園以南。包括萊爾德貝爾法四合院(法學院綜合建築群),社會服務管理學院建築群,哈里斯公共政策研究學院建築群,以及野獸派的雷根斯坦圖書館。2011年,該芝大完成了一座擁有巨型玻璃穹頂的喬和麗卡曼索托圖書館。
芝大的歷史性地標還包括由亨利·摩爾雕塑的「核能(Nuclear Energy)」雕塑、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建築的羅比之家、喬治·赫伯特·瓊斯實驗室、斯內爾希區柯克宿舍。芝大校園最宏偉的建築當屬洛克菲勒紀念教堂,由伯特倫·古德休設計和建造於1928年。
附屬校區
編輯芝加哥大學也有主校園以外的設施。芝大的布斯商學院在新加坡和倫敦以及芝加哥Streeterville商業區擁有校園。坐落在巴黎塞納河左岸的芝加哥大學巴黎中心主辦有很多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教學項目。
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英語:Chicago Booth)2016年8月18日宣佈,其香港分校正式開幕,分校首屆開辦的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二十五個國家的學生報讀。分校獲教育局批出摩星嶺前域多利道扣押中心(俗稱白屋)部分用地,於2018年11月啟用。[49][50][51]
學生生活
編輯學生組織
編輯芝加哥大學大約有400個學生俱樂部和團體,這些被校方認可的組織被稱為 Recognized Student Organizations(RSO)[52][53]。
兄弟會
編輯芝加哥大學擁有十六個兄弟會,截止2017年大約有20%-25%的學生參與其中。[54][55]
學生宿舍
編輯芝加哥大學校園提供7個大型學生公寓(Residence Hall)以及39個學生住宅(House),平均70個學生住在一個House當中。[56] 第一年的學士生被要求在校園內的宿舍中居住,而所有學士生中大約有60%居住在學校提供的學生舍中。[57]
校方另提供28個學校附近的研究生公寓。[58]
文化傳統
編輯1987年起,芝加哥大學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為期四天的Scavenger Hunt競賽,大量的學生團隊出發去尋找先前在各地被放置或藏匿好的新奇物品。[59]
著名人物
編輯截止至2020年10月,芝加哥大學的校友、教職工和研究人員中,曾產生過100位諾貝爾獎得主(請參考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位列世界第四,以及10位菲爾茲獎得主和4位圖靈獎得主。[60] 截止2018年,15位教授榮獲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現任教授中有超過60位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院院士。[60]
學術界
編輯自然科學
編輯- 陳省身,著名數學家、20世紀微分幾何之父,曾長期擔任芝加哥大學數學教授。
- 安德烈·韋伊,著名數學家、布爾巴基小組創辦者之一,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
- 桑德斯·麥克萊恩,著名數學家、範疇論創始人之一,芝加哥大學教授,曾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
- 恩里科·費米,著名物理學家、「原子能之父」、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為紀念他,芝加哥大學專門成立恩里科·費米研究所。
- 詹姆斯·弗蘭克,著名物理學家,以「弗蘭克-赫茲實驗」聞名,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為紀念他,芝加哥大學成立詹姆斯·弗蘭克研究所。
- 愛德華·泰勒,著名物理學家、「氫彈之父」,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
- 阿瑟·康普頓,著名物理學家,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普頓效應的發現者,曾長期擔任芝加哥大學教授,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主任。
- 羅伯特·密立根,著名物理學家,因在芝加哥大學進行了油滴實驗而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芝加哥大學教授。
- 阿爾伯特·邁克耳孫,著名物理學家,首先進行光速的測量、獲得19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第一任主任。
- 利奧·西拉德,核物理學家,1933年提出了核鏈式反應,1939年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愛因斯坦—西拉德信),促成曼哈頓計劃。
- 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崔琦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他們均從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
- 埃德溫·哈勃,世界著名天文學家、星系天文學之父,哈勃望遠鏡以其命名,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
- 卡爾·薩根,天文學家、科普作家,獲芝加哥大學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 華人物理學家葉企孫、周培源、吳有訓以及華人氣象學家郭曉嵐、葉篤正曾在芝加哥大學求學。
- 威拉得·利比,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期間利用碳14發明了放射性碳定年法。
- 李遠哲,華裔化學家、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
- 詹姆斯·杜威·沃森,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領軍人物,芝加哥大學學士畢業。
- 喬治·比德爾,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遺傳學家,曾擔任芝加哥大學第7任校長。
- 莫里斯·希勒曼,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疫苗學家之一,一生發明了超過40種疫苗,包括乙肝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等等,每年拯救約800萬人的生命。[61]
- 華人醫學家吳階平、丁光生、俞靄峰、盧於道均曾在芝加哥大學求學或工作。
- 羅伯特·弗洛伊德,計算機科學家、1975年圖靈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學士畢業。
人文社科
編輯- 米爾頓·弗里德曼,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領軍人物、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51年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得主,被廣泛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和學者之一,代表作包括《資本主義與自由》。
- 保羅·薩繆爾森,1935年從芝加哥大學學士畢業,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47年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得主,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創始者之一、鹽水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經濟學》(Economics )是經濟學的經典教材。
- 喬治·斯蒂格勒,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第二代),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羅納德·科斯,法律經濟學創始人之一、芝加哥大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成員(第二代),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理查德·波斯納,被廣泛譽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歷史上文章被引用量最高的法學學者,法律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聯邦第七巡迴上訴法院法官、前首席法官,長期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任教。[62][63][64][65]
- 亞倫·戴雷科特,法律經濟學奠基人、芝加哥大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早期成員。
- 蓋瑞·貝克,芝加哥大學教授,第三代芝加哥經濟學派領軍人物、法律經濟學的重要人物,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尤金·法馬,芝加哥大學教授,第三代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拉爾斯·彼得·漢森,芝加哥大學教授,第三代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芝加哥大學教授、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1947年創立朝聖山學社,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廣泛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及社會思想家之一,著有《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負》、《自由秩序原理》等等。
- 司馬賀,經濟學家、計算機學家、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75年圖靈獎得主,獲得芝加哥大學學士、博士學位。
- 華人經濟學家鄒至莊、林毅夫均從芝加哥大學畢業。
- 約翰·杜威,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美國20世紀上半葉最知名的學者之一,原芝加哥大學教授,曾擔任哲學系、心理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期間,他創立了芝加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並擔任校長。
- 伯特蘭·羅素,著名哲學家,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
- 夏含夷,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漢學家,任芝大Lorraine J. and Herrlee G. Creel講座教授。
- 查良釗,教育家,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
政法界
編輯- 貝拉克·奧巴馬,第44任美國總統,從1992年到2004年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憲法。
- 伯尼·桑德斯,美國總統候選人、無黨派領袖、參議員,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
- 保羅·沃爾福威茨,前世界銀行行長、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獲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 彼得·喬治·彼得森,前美國商務部部長、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前雷曼兄弟CEO,獲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
- 約翰·保羅·史蒂文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
- 安東寧·斯卡利亞,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
- 艾蕾娜·卡根,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
- 理查德·波斯納,被廣泛譽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歷史上文章被引用量最高的法學學者,法律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聯邦第七巡迴上訴法院法官、前首席法官,長期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任教。
- 傑弗里·帕爾默,前新西蘭總理,芝加哥大學法律博士(J.D.)。
- 連戰,中華民國副總統,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曾擔任擔任台灣芝加哥大學校友會榮譽會長。
- 許子根,馬來西亞民政黨全國主席,前馬來西亞檳城首席部長。
- 嚴景耀,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社會學家,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 梅汝璈,著名法學家、律師,曾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獲芝加哥大學法律博士學位(J.D)。
- 林孝信,保釣運動健將,曾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
商業界
編輯- 詹姆斯·麥肯錫,麥肯錫公司創始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 拉里·埃里森,甲骨文公司創始人、芝加哥大學校友。
- 喬恩·科爾津,前高盛集團CEO、前新澤西州州長、參議員,芝加哥大學MBA。
- 彼得·喬治·彼得森,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前雷曼兄弟CEO、前美國商務部部長,獲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
- 蕭華,NBA總裁、芝加哥大學法律博士。
文化界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存档副本. [2019-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1).
- ^ 2.0 2.1 2.2 存档副本. [2019-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 ^ ARWU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6 | Top 500 universities | Shanghai Ranking - 2016. www.shanghairanking.com.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 Top Universities. 2016-08-25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30).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2016-08-17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1).
-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 ^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6).
- ^ Academ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7).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Global. global.uchicago.edu. [2019-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1).
- ^ Chicago and Law and Economics: A History |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 www.law.uchicago.edu.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5).
-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PDF).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1-30).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in Social Science - 2016 | 2016 Top 100 Universities in 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 | ARWU-FIELD 2016. www.shanghairanking.com.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3).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in Economics / Business - 2015 | 2015 Top 200 Universities in Economics / Business | ARWU-SUBJECT 2015. www.shanghairanking.com.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0).
- ^ 14.0 14.1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fermi.lib.uchicago.edu.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1).
- ^ 15.0 15.1 Laboratory, Nuclear Engineering Division of Argonne National. Early Exploration - Reactors designed/built by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www.ne.anl.gov.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 ^ 16.0 16.1 History |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www.anl.gov.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8).
- ^ 17.0 17.1 Fermilab | About Fermilab. www.fnal.gov.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 ^ 18.0 18.1 Affili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Chicago. Affili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美國英語).
- ^ 19.0 19.1 Avenu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Edward H. Levi Hall5801 South Ellis.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Affili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英語).
- ^ Nobel Laureat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2).
- ^ Fields Meda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7).
- ^ Avenu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Edward H. Levi Hall5801 South Ellis. Pulitzer Priz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9) (英語).
- ^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3).
- ^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 ^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 ^ President Barack Obama. whitehouse.gov. 2014-12-07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5).
- ^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6).
- ^ William Rainey Harper.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2012-06-11 [2021-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英語).
- ^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ww.press.uchicago.edu. [2019-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2).
- ^ Keeping It On Campus: University Presses in America - Publishing Trendsetter. publishingtrendsetter.com. [2019-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9).
- ^ Abou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ww.press.uchicago.edu. [2019-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9).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20-12-09].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op Global Universitie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1 [2020-12-09].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20-12-09].
- ^ 2021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20-12-09].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USA.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20-12-09].
- ^ Wall Street Journal/Time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Rankings 2021. Wall Street Journal/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21-01-24].
- ^ America's Top Colleges. Forbes. 2019 [2020-12-09].
- ^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0 [2020-12-09].
- ^ 2020 College Guide and Rankings. Washington Monthly. 2020 [2020-12-09].
- ^ 存档副本. [2018-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9).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3. Top Universities. 2017-06-05 [2018-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9) (英語).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9).
- ^ ARWU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 ^ Best Graduate Schools Ranked in 2023 - US New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3).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3. NobelPrize.org.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9) (美國英語).
- ^ Avenu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Edward H. Levi Hall5801 South Ellis. How the first chain reaction changed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9) (英語).
- ^ 芝加哥布思商學院香港分校開幕 | 國際連線雜誌. internationallinkmagazine.com.hk. [2016-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2).
- ^ on.cc 東網 東方報業集團 - 芝大布思商學院2018年啟用 白屋C座需拆除. on.cc. [2016-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2).
- ^ 胡家欣. 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開幕 斥資7500萬美元翻新摩星嶺「白屋」. 香港01. 2018-11-30 [2021-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 ^ Student Activit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Office of College Admissions. 2008 [200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0).
- ^ UChicago Student Activities Database. [200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9).
- ^ Greek Life On Campus. University of Chicago Office of Registered Clubs and Student Activities. 2007 [2007-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1).
- ^ Golus, Carrie. Geeks Go Greek 95 (1). October 2002 [2019-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09).
|newspaper=
被忽略 (幫助) - ^ Houses and Hall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6-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2).
- ^ Housing and Din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Office of College Admissions. [2009-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 ^ About Graduate Housing. [2009-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1).
- ^ World's largest Scavenger Hunt begins in Chicago (新聞稿). 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s Office. [2005-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5-07).
- ^ 60.0 60.1 Avenu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Edward H. Levi Hall5801 South Ellis. Accolad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9) (英語).
- ^ Alan Dove. Maurice Hilleman. 《自然》(Nature). 2005-04, 11 (4): S2–S2 [2021-01-06]. ISSN 1546-170X. doi:10.1038/nm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英語).
- ^ Shapiro, Fred R. The Most-Cited Legal Scholar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000, 29 (1): 409–26. doi:10.1086/468080.
- ^ Swan Song of a Great Colossus: The Latest from Richard Posner. Law & Liberty. 2019-05-13 [201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4) (美國英語).
- ^ Posner, Richard Allen. 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1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4).
- ^ Richard Posner, Leader of a Legal Revolution. www.bloomberg.com. [201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