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頡篇
《蒼頡篇》,又名《倉頡篇》,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共有七章,是秦始皇用以統一文字的課本。漢朝初年曾經合《蒼頡》、趙高所作《爰歷》、胡毋敬所作《博學》三篇五十五章[1],仍稱《蒼頡篇》。經過整理以後的《蒼頡篇》,共3300字[2]:198。
歷史
編輯漢語辭書學的歷史上,最早的三部詞典/字典是東周《史籀篇》、秦朝《倉頡篇》和西漢《急就篇》。辭書學家雍和明與彭敬認為,這些把字分類、整理起來的書「為古代漢語字典的誕生起了催化作用」。[3]:34
戰國時代,各國的大篆非常不同,同一個詞對應好幾個字,每個字在各國還有不同的異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提出「書同文」政策,基於秦國小篆統一了全國文字。[3]:18推行書同文政策需要一個標準。官修小篆字書的編篡工作分為三部分,由李斯、趙高和胡毋敬完成,即是《倉頡篇》7章、《爰歷篇》6章、《博學篇》7章,[4]:197簡化、標準化了文字,並使其形成中國史上第一套國家標準文字。[4]:199這三部書在秦朝期間作為課本使用。[5][6]:101
西漢學者將這三部文獻合成一部書,並將小篆轉寫為隸書。《漢書·藝文志》載:
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並為蒼頡篇。
這一版3300字的《倉頡篇》也被稱為《三倉》,迅速流行並成為學習認字的標準。[3]:34–5漢初的抄書吏要能認5千字,比《倉頡篇》要多。[7]:351
《漢書·藝文志》[8]:28還稱:「《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並列焉。」張敞於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去世,他的外孫杜林完成了《蒼頡訓纂》,[8]:101此書到隋朝已亡佚。[4]:199
《倉頡篇》在教學法上有個嚴重的短處:部分字只能經專門註釋才能讀懂。[3]:35為解決這個問題,漢平帝時,徵召天下通小學者百餘人,令說文字於未央宮,由西漢哲學家、文獻學家、黃門侍郎揚雄(53 BC – 18 CE)取其有用者,撰成《訓纂篇》,作為《蒼頡篇》的續篇,並改易《蒼頡篇》中的重複之字,共計89章,5340字。[8]:47, 81東漢章帝時,班固又作續篇,計13章,780字。漢和帝(88–105 CE)時,賈魴又繼作《滂熹篇》。
晉代張軌將《蒼頡篇》作為上卷,《訓纂篇》作為中卷,《滂憙篇》作為下卷,合稱為《三蒼》。據《三國志》,[8]:215曹魏初年(227–232),張揖作《埤倉》《廣雅》《古今字詁》。郭璞(276–324)撰《三倉》評說,後來也散佚了。[3]:34
《後漢書》[8]:101記載稱,許慎開始編寫《說文解字》時,用到了十部字典,其中就包含《倉頡篇》《倉頡傳》《倉頡訓纂》《倉頡故》。
《倉頡篇》一直被用到唐末,最後一份傳世本在黃巢起義(874–884)期間散佚。清朝學者從《文選》與《太平御覽》等文獻的引文中復原了一部分《倉頡篇》文本。[3]:27
到近代,考古學家們在不同遺址發現了一些《倉頡篇》殘卷。[9]民國時,英國人斯坦因從敦煌漢代烽燧遺址中獲得一批漢簡,含《蒼頡篇》殘簡共四十餘字。其中最長的一段有二十個字:「游敖周章黚黶黯黮黖黝黭黲黓黤赫赧儵赤白黃」。這是《蒼頡篇》亡佚千年後第一次重新發現。羅振玉的《流沙墜簡》、王國維的《重輯蒼頡篇》都收錄了這批材料,羅振玉慨嘆道:「國朝任孫諸家,采緝古籍所引《蒼頡篇》所得皆單字,罕有成文句者,此雖僅存四十言,然均文句相屬,恨任孫諸家不得見也。」
羅、王通過對出土殘簡的研究,回答了《蒼頡篇》亡佚後長期沒有弄清的幾個基本問題:
- 四字一句;
- 有韻可尋;
- 首句是「蒼頡作書」,故「蒼頡」兩字作為篇名。
1977年,安徽阜陽市雙古堆遺址的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墓(165 BC)中出土了寫在竹簡上的《易經》和《楚辭》等文本。其中《倉頡篇》含541個字,這是原文近20%的篇幅,且比其他殘片更長、更完整、更可信。[10]1930年代到1970年代在西北出土的《倉頡篇》殘卷反覆聲明「倉頡發明文字」是為了教導後代。[11]:138-139漢初漢墓的少量《倉頡篇》說明它「即便不是普遍運用的用字指導,也不是很罕見的書。」[6]:104
新中國的其他發現還有:
- 1972—1976年間,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在破城子出土的漢簡中,發現有《蒼頡篇》殘簡。其中有基本完整的《蒼頡篇》第一章。
- 1977年安徽阜陽縣中出土的540多字《蒼頡篇》。
- 1979年在敦煌馬圈灣發掘發現漢簡1200餘枚,其中也有《蒼頡篇》的內容。
- 2008年在甘肅省永昌縣紅山窯鄉水泉子村漢墓群發掘出一批漢代木簡[12]。這批木簡每105字為一章,每章15句,每句7字,是一種新出的七言本《蒼頡篇》[13]。
- 2009年北京大學接受一批從海外捐贈的西漢竹簡,即北大漢簡,約1600餘枚。其中70餘枚竹簡為《蒼頡篇》,保存完整字約1230個,且大多數字跡清晰,是存字較多的古本[14]。
一部分學者總結《倉頡篇》「展示了現代漢語詞典的原始形式」,[3]:28認為這樣的識字書形式「不單實現了標準化,還與現代辭書學家的眼光維持一致」,「形成了用字標準化、語料庫建設和原始文獻積累的堅實基礎。」
內容
編輯漢代竹簡《倉頡篇》有兩個突出特點:四言;依語義進行詞語定序,且面向部首。[3]:52
首先,《倉頡篇》的格式是四言韻文(秦朝上古漢語)。以序為例: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sə.lə-s]。幼子承詔,謹慎敬[戒*kˤrək-s]。
勉力諷誦,晝夜勿[置*trək-s]。苟務成史,計會辯[治*C.lrə]。
超等軼群,出尤別[異*ɢək-s]。初雖勞苦,卒必有[憙*qʰ(r)əʔ-s]。[15]
其次,《倉頡篇》對字的整理是基於語義場(同樣做法見於《爾雅》)和部首的(同樣做法見於《說文解字》)。近義詞、反義詞並舉很常見。[3]:55其他部分則以部首順序直接列字,與《說文解字》540部的順序大致相同。[3]:28
《倉頡篇》原文無註釋,有些增補版加上了解釋和字義,這個過程由歷代學者不斷註疏而積累。[3]:28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引《倉頡篇》[3]:54:「痏,創也,音如鮪魚之鮪。」
部分內容
編輯第一章
編輯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
勉力諷誦,晝夜勿置。苟務成史,計會辯治。
超等軼群,出尤別異。初雖勞苦,卒必有憙。
愨愿忠信,微密倓㥶,儇佞齌疾。[16]
第五章(殘)
編輯戲䕺奢掩,顛熲重該。已起臣僕,發傳約載。
趣遽觀望,步行駕服,逋逃隱匿,往來前□。
漢兼天下,海內庰廁。飭端修法,□□□類。
菹醢離異,戎翟給賨,但致貢諾。
第五十五章(殘)
編輯縉纔紅綃,練縷素繆。氂鑠□□,帷幕虡弢。
弦鞼鞄㼱,皮韋革鞣。𪎩黀剡謀,縱聒旋□。
鷇轑齗狋,𤩝扶𨋬陶。令次睢徧,盡得所求。
延年益壽,上下敖游。兼吞天下。[17]
腳註
編輯- ^ 《漢書》藝文志:「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並為《蒼頡篇》。」
- ^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Airiti Press Incorporated. 2013 [2021-09-01]. ISBN 978-986-5792-2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8) (中文).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Yong & Peng 2008.
- ^ 4.0 4.1 4.2 Needham, Lu & Huang 1986.
- ^ Hayhoe, Ruth (1992),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Pergamon Press.
- ^ 6.0 6.1 Greatrex 1994.
- ^ Feng & Branner 2011.
- ^ 8.0 8.1 8.2 8.3 8.4 Tr. Yong & Peng 2008 .
- ^ Wilkinson, Endymion (2000),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 49.
- ^ Theobald, Ulrich (2011), 倉頡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hinaknowledge
- ^ Bottéro 2006.
- ^ 福田哲之:水泉子漢簡七言本《蒼頡篇》考. [201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 ^ 吳葒《甘肅永昌水泉子漢墓》及吳葒、魏美麗、張存良《甘肅永昌水泉子漢墓群》兩文對這批木簡作了簡單介紹,並公佈了一支字書簡。2009年第10期《文物》刊載了張存良、吳葒兩位先生的《水泉子漢簡初識》,又公佈了二十二支字書簡的釋文。據整理者介紹,這批字書字體為「隸古定」,與敦煌馬圈灣出土的《蒼頡》篇字體相近。這批字書沒有發現篇題。數枚簡的末端書有「百五字」,為計字數語。第一章為:
- 【蒼頡作】書智不願,以教後嗣世【□□。
- 幼】子承詔唯母(毋)【□,謹】愼敬戒身即完。
- 勉力諷誦槫出官,晝夜勿置功【□□,
- 茍務成】史臨大官,計會辯治推耐前,
- 超等秩群【□□□,出尤別異】黑白分。
- 初雖勞苦後必安,卒必有【喜□□□。
- 愨願忠信□】事君,微密痣<痰>塞天生(性)然。
- 俔(姦)佞【□□□□□,□□□□□□□】
- ^ 出土《蒼頡篇》研究. 武漢大學簡帛叢書. 科學出版社. 2015 [2021-09-01]. ISBN 978-7-03-046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 ^ Yong & Peng 2008 :53, 上古漢語構擬依白一平-沙加爾 2014。
- ^ 張傳官:關於《蒼頡篇》第一章的復原. [2019-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敢告可於:漢牘《蒼頡篇》考釋、對讀與章序研究
參考文獻
編輯- Bottéro, Francoise. Cang Jie and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 Reflections on the Elaboration of a Legend. Christorph Anderl and Halver Boyesen (編).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Oslo: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2006: 135–55.
- 李峰; Branner, David Prager. Writing &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 Greatrex, Roger. An Early Western Han Synonymicon: The Fuyang Copy of the Cang Jie pian. Joakim Enwall (編). Outstretched Leaves on his Bamboo Staff: Essays in Honour of Göran Malmqvist on his 70th Birthday. Association of Oriental Studies. 1994: 97–113.
- Needham, Joseph; et al.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6 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Part 1: Bot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9780521087315.
- 雍和明; 彭敬. Chinese Lexicography: A History from 1046 BC to AD 191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156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