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宏(473年—526年5月13日)[1],字宣達,南蘭陵中都里人(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西北),梁武帝的六弟、南平王蕭偉的胞兄。封臨川王。母陳太妃,妻彭城劉氏。

臨川靖惠王
南朝齊、南朝梁政治人物
姓名蕭宏
宣達
封爵臨川郡王
出生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
逝世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
楊州丹楊郡建康縣
諡號靖惠王
  • 494年
    廬陵王衛軍法曹行參軍
  • 494年-495年
    太子舍人
  • 495年
    晉安王驃騎主簿
  • 500年-501年
    桂陽王北中郎功曹史
  • 501年
    輔國將軍
  • 501年-502年
    西中郎將、中護軍、領石頭戍軍事
  • 502年-504年
    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後將軍、揚州刺史、臨川王
  • 504年-507年
    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中軍將軍、揚州刺史、臨川王
  • 507年
    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川王
  • 507年-509年
    侍中、司徒、領太子太傅、臨川王
  • 509年
    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司空、揚州刺史、臨川王
  • 509年-513年
    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臨川王
  • 513年-516年
    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司空、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臨川王
  • 516年-518年
    使持節、中書監、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司空、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臨川王
  • 518年
    侍中、中軍將軍、行司徒、臨川王
  • 518年-520年
    侍中、中書監、司徒、臨川王
  • 520年-526年
    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太尉、揚州刺史、臨川王
  • 526年
    侍中、太尉、臨川王
  • 526年追贈
    侍中、假黃鉞、大將軍、揚州牧、臨川王

生平

編輯

官至侍中太尉。擔任揚州刺史二十年。天監四年(505年)十月,統率兵馬征北魏,兵器精良,「所領皆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蕭宏大軍進抵洛口(今安徽懷遠附近),和陳伯之對恃,五年二月,梁徐州刺史昌義之與陳伯之戰於梁城(安徽省壽縣東南),昌義之敗走。蕭宏叫秘書丘遲寫信給陳伯之,請他反正歸來。天監五年三月,陳伯之投降。南梁攻克梁城。北魏邢巒淮河,跟中山王元英會師,共擊梁城。蕭宏大為恐懼,停止進軍不敢前進。北魏知道蕭宏沒有勇武,派人給他送去婦女穿的巾幗,又歌謠說:「不怕女子一般的蕭宏和姥姥一樣的呂僧珍,就怕合肥有老虎一樣的韋叡。」[2][3]九月二十七日夜晚,洛口狂風暴雨,蕭宏臨陣脫逃,梁軍將士尋統帥不見,「棄甲投戈,填滿水陸,捐棄病者,強壯僅得脫身。」鍾離之戰南梁大敗,危急之刻,梁武帝派韋叡曹景宗率軍馳援,梁軍藉淮水暴漲之利,以水軍優勢搭配火攻,擊敗北魏大軍。

蕭宏為人怯懦貪鄙,奢侈無度,暴斂無厭。家中庫房百間,藏錢三億餘。梁武帝最初以為蕭宏私藏兵器,親自探訪。蕭宏很害怕,梁武帝更加懷疑。後來,梁武帝一看是錢,大喜,對蕭宏開玩笑說:「阿六,你很會過日子啊。」(阿六,汝生活大可。)乃更劇飲至夜,舉燭而還。兄弟倆更加和睦。蕭宏與侄女永興公主通姦,計劃殺死梁武帝,立永興公主為皇后。事情敗露後,永興公主、蕭宏先後驚懼而死。梁武帝為了皇室形象和和睦,依然贈蕭宏侍中大將軍揚州諡號靖惠

個人形象

編輯

梁書》依照南梁官方記載,將蕭宏寫成寬和篤厚的長者。《南史》綜合各方面史料,寫出了蕭宏的怯懦貪鄙。

子女

編輯
  • 蕭正仁,字公業,臨川國世子,謚哀世子
  • 蕭正義,字公威,平樂縣開國侯→臨川嗣王
  • 蕭正德,字公和,西豐縣開國侯→臨賀郡王
  • 蕭正則,字公衡,樂山縣開國侯
  • 蕭正立,字公山,羅平縣開國侯→臨川國世子→建安縣開國侯,謚敏侯
  • 蕭正表,字公儀,封山縣開國侯→(東魏)蘭陵郡開國公、吳郡王,謚昭烈王
  • 蕭正信,字公理,武化縣開國侯
  • 長樂公主,蕭正德妹,嫁陳郡謝禧,後與蕭正德私通,化名柳夫人

延伸閱讀

編輯

[]

 梁書·卷22》,出自姚思廉梁書
 南史·卷51》,出自李延壽南史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夏,四月,乙酉,臨川靖惠王宏卒。
  2. ^ 《南史·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一》:宏不敢便違群議,停軍不前。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北軍歌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武。」武謂韋叡也。
  3.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六》:宏不敢遽違群議,停軍不前。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且歌之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
政府職務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蕭寶義
南齊司空
南梁司空
512年-516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元法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