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蔭鼎
藍蔭鼎(臺灣話:Nâ Ìm-tíng,1903年10月13日—1979年2月4日),台灣知名水彩畫家,出生於日治臺灣宜蘭廳羅東支廳羅東區阿束社,多次入選帝展及台展,曾經擔任中華電視公司董事長。
藍蔭鼎 Nâ Ìm-tíng | |
---|---|
出生 | 1903年10月13日 日治臺灣宜蘭廳羅東支廳羅東區阿束社 |
逝世 | 1979年2月4日 中華民國台北市 | (75歲)
墓地 | 中華民國台北市中山區大直福山墓園 |
國籍 | 大日本帝國(1903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1979年) |
知名於 | 繪畫 |
配偶 | 吳玉霞[1] |
生平
編輯1903年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的宜蘭羅東阿束社,父親藍欽為羅東姓藍仔底望族藍火焰派下長房藍啟泰(田碧)之子,藍欽為清代秀才,娶武秀才劉三桂之女劉治為偏房,生子蔭鼎。1914年藍蔭鼎自羅東公學校高等科畢業,1920年起在羅東公學校(現羅東國小)當任美術專員。1921年與宜蘭頭城人吳玉霞結婚。1924年4月,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奉命赴宜蘭視察美術教育,在羅東發掘藍蔭鼎的繪畫天賦,即收為門徒,並推薦轉往臺北第一(今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第二高等女學校(已廢校)任教。石川欽一郎是水彩畫家,藍蔭鼎亦以水彩為終生志業。1926年,藍蔭鼎參加日本最具權威的帝國美術展覽會,榮獲入選的殊榮。1929年藍蔭鼎作品〈街頭〉與陳澄波作品〈早春〉入選日本第十屆帝展。日治時代晚期,藍蔭鼎曾改名「石川秀夫」。
藍蔭鼎以水彩畫為主要創作,默默參與美術活動,不引領風騷,不捲入運動,獨來獨往,一手闖出特有的水彩畫風,作品曾在日本、法國、英國、菲律賓、意大利、美國、泰國、新加坡展出,為台灣首位應邀訪美的藝術家。藍蔭鼎曾任聯合國藝術委員、中華民國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委員。著名作品有「養鴨人家」 (1966年,劍橋美術館收藏)。1962年日內瓦國際藝術年鑑推舉為「當代全世界二十五位最傑出藝術家」之一。1971年,歐洲藝術評論學會及美國藝術評論學會將他選入第一屆「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藍蔭鼎的作品以台灣本土的農村美景為題材,有「謳歌快樂農村的水彩畫家」、「畫我故鄉的文化大使」之譽。他以中國水墨畫精髓創造嶄新的水彩畫意境,被大量翻印成日曆、賀年卡、畫冊等印刷品,畫作廣為流傳。
1951年,藍蔭鼎創辦《豐年半月刊》,希望利用發行刊物,教導和農民息息相關的知識,讓技術提升、生產力增加;至今仍在發行。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藍蔭鼎曾於台灣電視公司(台視)和中華電視台出任要職,曾任中華電視台董事長。他在畫作之外的文學作品,以《宗教與藝術》、《藝術與人生》、《鼎廬小語》這三本書最為知名;《鼎廬小語》中的一篇文章〈飲水思源〉,曾被收錄於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第19課,屬於選讀篇目。
1979年2月4日凌晨3點31分,藍蔭鼎家人發現其心臟有異,叫來救護車至藍家將藍蔭鼎送往台北榮民總醫院;藍蔭鼎抵達醫院前就已逝世,享年76歲。1979年2月10日,華視第四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議推舉易勁秋繼任董事長。
評價
編輯有學者認為藍蔭鼎是台灣美術史上的「孤星」。《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作者謝里法形容藍蔭鼎:「雙腳踩的是鄉野的泥土,雙手沾的卻是社會最上層的光和彩。」藍蔭鼎堅持,農村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生活;作為水彩畫大師,他眷念於家鄉的萬般景物,他始終堅持鄉土路線。
參考文獻
編輯- ^ 陳中陵. 豐年、水彩、基督徒:藍蔭鼎的信仰故事. 基督教論壇報. 2019-06-12.
外部連結
編輯-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系統[永久失效連結]
- 新竹教育大學-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西洋美術家資料庫
- 智邦藝術基金會-藍蔭鼎介紹
- 流離思索-文化事件簿選刊,藍蔭鼎的水彩一生,1979年2月4日
前任: 劉闊才 |
華視董事長 1973年4月—1979年2月 |
繼任: 易勁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