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績懋(1818年11月16日—1858年10月18日),字厚安[1]順天府宛平縣人,原籍江蘇陽湖縣(今屬常州市),清朝官員、詩人、學者。

袁績懋
大清署福建延建邵道
籍貫順天府宛平縣人
祖籍江蘇省陽湖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厚安
諡號文節
出生嘉慶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巳時(1818年11月16日)
逝世咸豐八年九月十二日〔1858年10月18日(1858歲—10—18)(39歲)〕
福建省邵武縣
配偶吳氏(道光丙戌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順天府宛平縣京縣知縣吳儀澄女;道光癸巳科進士吏部文選司員外郎吳保臨胞妹)
親屬曾祖袁中、祖袁悅孝,父袁俊
出身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及第
著作
  • 《諸經質疑》十二卷
  • 《通鑑正誤》十卷
  • 《漢碑篆額考異》二卷
  • 《味梅齋詩草》四卷

生平

編輯

袁績懋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後改主事,分刑部。因父喪丁憂去職。守喪終了,授道員職位,派赴福建。官至署延建邵道。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軍進攻邵武,績懋戰不支,退守順昌,守軍僅數百名,相持一月有餘。九月十二日(10月18日),城破,績懋被亂刃砍死。朝廷追贈按察使,入祀京師及陣亡地昭忠祠,世襲騎都尉。此外,其家鄉常州也奉旨建有專祠,文節。《清史稿》有傳。[2]

家族

編輯

袁俊道光九年(1829年)進士。繼室左錫璇,育有一女二子:袁學灝、袁毓卿、袁學昌。

子孫

編輯

參見袁曉園#家族

著作

編輯

據載,袁績懋過目成誦,號稱「淹雅」。著有《諸經質疑》十二卷、《通鑑正誤》十卷、《漢碑篆額考異》二卷及《味梅齋詩草》四卷。

延伸閱讀

編輯

[]

 清史稿·卷490》,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朱汝珍《詞林輯略》作厚菴
  2. ^ 《清史稿》卷490·列傳二百七十七·忠義四:「袁績懋,字厚安,順天宛平人,原籍江蘇陽湖。父俊,道光九年進士,官河南知縣。績懋,道光二十七年進士,以一甲二名授編修,散館改主事,分刑部。旋丁父艱,服闋,授例以道員赴閩。時漳、泉初下,好事者欲多殺以邀功,而清查叛產,尤多誣陷,人心洶洶,將復叛。總督慶端檄績懋往治其事,至則集眾於庭,取叛冊焚之,脅從者皆獲免,人情大安。皆曰:「使君活我!」事竣,委赴延平府會辦軍事,即令署延建邵道。
    粵匪時竄邵武,勢張甚,績懋親督軍士,夜撲賊營,賊驚潰,追斬悍酋數名。賊大憤,鳩眾出儳道陡截之。我軍既寡,又軍實未備,戰不支,乃退守順昌。防軍僅數百名,相持月餘。有勸之棄順昌、守延平者,績懋以:「順昌為省垣屏蔽。順昌不守,則賊長驅直逼省城,大勢去矣!且數萬生靈,視我進退為存亡,敢輕去耶?」於是守益堅,賊不得逞,乃潛隧城,實火藥,地道發,城陷,賊蜂擁進。績懋知事去,躬率死士戰西門,連刃數賊,賊以騎突之,仆地,引刀自殺,刺不及,賊執而去,刃亂下,醢而死。時咸豐八年九月十二日也。事聞,優恤,贈按察使,入祀京師及陣亡地方昭忠祠,世襲騎都尉。嗣常州、順昌奉特旨建專祠,追諡文節。子學昌,官至湖南提法使。
    績懋性通敏,書過目輒成誦,號稱淹雅。著有諸經質疑十二卷,通鑑正誤十卷,漢碑篆額考異二卷,味梅齋詩草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