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戰爭

1961至1963年法国和巴西关于龙虾的争端

龍蝦戰爭,又稱龍蝦行動(葡萄牙語:Guerra da Lagosta;法語:Conflit de la langouste)是為1961年至1963年發生在巴西法國兩國之間的一場龍蝦捕撈爭端。當時巴西政府拒絕允許法國漁船在離巴西東北海岸100英里處捕撈刺龍蝦。[5]巴西政府認為龍蝦「龍蝦沿着大陸架爬行」,為大陸架上的爬行動物,因而屬巴西海域,他國無權捕撈;而法國政府則認為龍蝦因會游泳而為海洋生物,因而不屬任何海域,又因如此,所以任何國家的漁船都可以捕撈龍蝦。最後,爭端由巴西單方面解決,巴西將其領海擴大到200海里(370千米,230英里);並將有爭議的擁有龍蝦的領海也納入其中。 [6]

龍蝦戰爭

1963年,一架巴西空軍的波音B-17飛行堡壘飛越法國護衛艦塔爾圖。(巴西海岸外)
日期1961年–1963年
地點
結果

爭端和平解決,法國艦艇撤離:

  • 雙方的軍艦動員結束
  • 巴西領海擴大到200海里
  • 給予法國龍蝦捕撈船5年捕撈許可,並規定將一部分給予巴西漁民。
參戰方

 巴西

法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若昂·古拉特
海軍上將 Arnoldo Toscano
夏爾·戴高樂
兵力

巴西海軍於爭議區部署的艦艇:
1艘護衛艦

6艘驅逐艦

2艘巡洋艦

1 艘航空母艦

1 Submarine

巴西空軍:
中隊

中隊

中隊

巴西近海:
第一護航分艦隊
1艘驅逐艦:

  • Tartu

1艘通報艦

  • Paul Goffeny

西非近海:
1艘航空母艦

1 Cruiser

Second Escort squadron
7艘驅逐艦

  • Cassard
  • Jauréguiberry
  • Picard
  • Le Gascon
  • L'Agenais
  • Le Béarnais
  • Le Vendéen

1艘液貨船

  • La Baise
傷亡與損失
[1][2][3][4]
加勒比刺龍蝦

儘管這一爭端在起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前發生,但最終雙方爭端以1964年12月10日雙方簽署協議而告終。 [4] 雙方簽署的協議,其協議中給予26艘法國船隻不超過5年的捕魚權,但條件是它們向巴西漁民交付其劃分的「區域」內進行的捕魚活動後所獲得的一定利潤。 [4]

緣由與經過

編輯

1961年,雖說毛里塔尼亞獨立,但仍有些許法國漁民在毛里塔尼亞沿海做捕撈龍蝦生意。其後這些法國漁民們決定將捕撈範圍擴大到大西洋的另一邊,並在巴西沿海某處海域進行捕撈工作;後來他們就在伯南布哥州附近水域的76~198米水深大陸架上發現了龍蝦[7]待到法國漁民跨洋前來捕撈龍蝦卻引起巴西漁民抱怨,他們抱怨法國漁船前來伯南布哥州海岸捕撈龍蝦;因此巴西海軍上將阿諾多·托斯卡諾命令兩艘護衛艦駛向法國漁船所在的海域。 [8]漁民的訴求確是合理的;因此,巴西政府要求法國漁民退回大陸架,把其留給較小船隻的巴西漁船。然而法國拒絕了這一要求,這時,局勢就變得緊張了,漁民們透過無線電要求法國政府派一艘驅逐艦護航龍蝦船;這促使巴西政府將其眾多艦艇置於警戒狀態。

 
巴西海軍中隊;中間為巡洋艦Almirante Tamandaré,其由四艘Fletcherdestroyer艦艇護航。

同一天,巴西外交部長赫爾墨斯·利馬認為法國政府的做法是對巴西的敵對行為,他說:「法國對此的態度是不可接受的,我們不會退縮;龍蝦也不會被法國漁民所捕獲!」[9]隨後,他召集他的部長們召開秘密會議,討論與法國的龍蝦戰爭的最新進展。與此同時,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巴西對在巴西海域海岸捕撈龍蝦的法國漁民的行為進行了干預,因此他決定派遣驅逐艦艦塔爾圖號前往監視漁船。[10]但它決定撤出以舒緩緊張局勢。[11]巴西總統若昂·古拉特隨後要求法國在48小時內撤出所有於海岸的法國船隻,但法國船隻拒絕離開。因此,1962年1月2日,巴西海軍於巴西海岸拘押了法國船隻Cassiopée。 [4] 1963年4月,兩國正考慮是否應該為龍蝦而開戰。[12]

法院行動

編輯

論述

編輯

1966年7月6日,行政法庭總結了法國政府的主張,即龍蝦一樣,在公海中游動,因此不得視為大陸架上爬行的動物,也因此非屬大陸架的一部分。而巴西主張,龍蝦如同牡蠣,它們依附在海底,為上面爬行的動物,因此算為大陸架的一部分。 [13]巴西海軍海洋學家保羅·莫雷拉·達席爾瓦海軍上將奉派協助外交委員會討論;[14]他認為,如果巴西接受法國的論點,即龍蝦在海床「跳躍」時應視同魚類,那麼他們就必須以同樣的方式接受巴西的前提,即袋鼠「跳躍」時將視同鳥類。[14]

船主索賠

編輯

他還指出,Celton和Stephen這兩個要求法國政府賠償1963年1~3月因季節所造成損失的船主根本無權獲得任何賠償,因為由於巴西政府的單方面立場,法國政府不應對季節造成的損失而負責。 [15] 然後,行政院決定駁回關於法國政府授權原告船主派船到公海或巴西沿海捕撈龍蝦的指控,指出給予原告的許可證是給船東而非船長的。該減損規定授權船長全權指揮其船隻在公海上捕魚,而不是在某一特定區域捕魚。沒有證據表明法國政府授權了其前往巴西海岸捕撈之行動,因此他們的上訴被駁回。[11]

另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Braga, Cláudio da Costa. A Guerra da Lagosta. Armazém das Letras. 2009: 90–165–166–167. ISBN 978-8590479017. 
  2. ^ O dia em que a lagosta virou peixe. FAB Ministério da Defesa. [201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2). 
  3. ^ Navios de Guerra Brasileiros. Navios Brasileiros. [201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2). 
  4. ^ 4.0 4.1 4.2 4.3 Rainer Lagoni; Peter Ehlers; Marian Paschke; Duygu Damar.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w of the sea. LIT Verlag Münster. 2011: 26. ISBN 978-3-643-10946-0. 
  5. ^ AP. France Recalls Ship Sent to Lobster War. The Milwaukee Journal. 25 Feb 1963: 22 [20 February 2012]. [失效連結]
  6. ^ Osmańczyk, Edmund Jan; Mango, Anthony. Encyclopedia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2 G–M. Routledge. 2004: 1334. ISBN 0415939224. .
  7. ^ Reynaud, Paul (1964), In The foreign policy of Charles de Gaull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dyssey Press, p. 118. .
  8. ^ (1963), In Arab Observer National Publications House (Cairo, Egypt), p. 142. OCLC 2641710
  9. ^ Brazil: Force de Flap. Time. March 8, 1963 [12 Octo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22, 2008). 
  10. ^ Ships Augment 'Lobster War' Water Patrol. St. Petersburg Times. 25 Feb 1963, 79 (216): 5 [20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11. ^ 11.0 11.1 Kulski, W. W. (1966), In De Gaulle and the World: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Fifth French Republic,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p. 360. ISBN 0-8156-0052-6.
  12. ^ Ziegler, David W. (1990), In War, peac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cott Foresman, p. 362. ISBN 0-673-52023-4
  13. ^ Ziegler, David W. (1990), In War, peac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cott, Foresman, p. 360. ISBN 0-673-52023-4.
  14. ^ 14.0 14.1 Fehlberg, Carlos. Solução surge através da argumentação e um debate entre os oficiais da Marinha, após crise diplomática chegar ao extremo. Institutojoaogoulart.org.br. Instituto Joao Goulart. [19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1). 
  15. ^ Lauterpacht, E. (1974) In International Law Repor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l. 47, p. 2, ISBN 0-521-46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