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維基短訊/2014/2月/專題報告
「來源專題」建立與推行計劃
編輯中文維基百科的專題是在提高維基百科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的條目質量,或組織一些內部活動的開放編輯小組及合作專區。User:Hanteng於2014年1月6日建立了Wikipedia:來源專題,維基來源主要是用於維基編輯工作協調及交流,專題主旨是推動並強化中文維基百科使用各級來源的考量、工具、統計及研究相關的交流及工作。
User:Hanteng計劃建立能獲取總觀信息的來源領域(Citation Sphere)研究,這方面他會和另一武漢大學研究者合作,將在Wikimedia_Labs以少數研究者開發基礎工具的方式運作,而統計結果會以中文及英文維基社群為首要分享對象。若有Python開發者對reftag工具中文化及中文平台化(見Wikipedia:來源專題#降低腳註門檻)有興趣的,User:Hanteng將可以提供簡單顧問服務,如建議如何快速上手XML 及Beautiful Soup等元件。
若有在地社群或單位對Wikipedia:來源專題的各地發展建議及維基運動資源需求,User:Hanteng亦表示將給予必要的知識及資源建議。
關於維基百科可信度的學術性研究
編輯常見的批評「維基百科不可靠因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是錯誤的。的確,維基百科缺少一個傳統的品質控管方式(限制誰可以撰寫),但維基百科有一個新的品質控管方式:任何人都可以修改錯誤。
Nature 2005年的研究是第一個以同僚審查的方式比較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書在科學部份的內容,由專家進行42 篇評審,當中發現單篇條目所含錯誤維基百科有4個,大英百科全書有3個,大英百科全書對此研究結果表示抗議,Nature 則堅持其研究成果無誤。但六年後,在維基百科的可信度上,仍為最經常被引用的研究。
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Brockhaus)是德語世界百科全書的代名詞「被視為其他語言世界中多部百科全書發展的典範」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Brockhaus 條目)Stern (新聞雜誌)於2007年比較Brockhaus 和德文維基百科中隨機選取的 50 個條目,涵蓋各種主題,當中德文維基百科的正確度較高 (在 1-6 的評分表,1 為最高,6 為最低,Brockhaus 得 2.3分,德文維基百科得 1.6 分)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學術期刊)於2011年作出調查,量大與事實特定的研究取向:檢查維基百科上在某特定領域所有條目在一個特定方向上的正確度 (例如:1998 – 2008 年間所有 230 名美國州長候選人),他們所找到的錯誤數量很少:就一般研究工作而言,「維基百科可能足夠正確」;而且,發現其他「關於維基百科正確性的研究,其擔憂通常過於誇大」。Psychological Medicine (醫學期刊)於2011年作出審查,委員是具有臨床與研究專業的心理學家。審查後,得出結論「維基百科上有關憂鬱症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資訊,相較於有中央 核心編輯控制的相關網站、大英百科全書以及心理學教科書,在品質上一般而言與之相當,甚至更為出色」。但維基百科(以及大英百科全書),相較於其他資料,比較不易閱讀。Psychological Medicine (醫學期刊)於2011年亦作出審查,同篇文章也回顧了其他八篇 2007 – 2010 年間維基百科上關於健康資訊品質研究的文獻,得到以下結論:「維基百科在健康主題相關條目通常較少有事實上的錯誤,雖然在內容的廣度上可能有所不足。... 維基百科是可合宜地被推薦為一個資訊來源。」
結論為維基百科需要更多研究!一些藥理學研究對於藥物相關條目的評價較低;但整體而言,多數對於維基百科可性度的系統性研究皆與一般刻板印象相反,認為 維基百科的可性度高。這些研究結果應廣為周知。正確度的審查需要花很大的功夫(許多有關維基百科品質的研究使用替代性的指標,例如引用書目多=高品質)。 而且,系統性研究似多針對英文維基百科,且專注於少數特定主題。
Epic和牛津大學進行中的研究,目標是就不同語言的維基百科(英語,阿拉伯語,西語)以及跨主題的條目,研究其品質與正確性,與其他有代表性的百科全書比較。有關之研究由維基媒體基金會出資,審查員為學生與學界專家,透過小型測試研究,發展出研究方法。目標是比 2005 年的 Nature 研究更為嚴謹。
(上文為維基媒體基金會員工之一T.Bayer於Wikipedia:聚會/2011年台灣冬聚的分享,原文出處)
在2013年12月號維基短訊分享了Wikimania 2013的會前會(Preconference)「維基百科教育專案」在做什麼?專題報告,這期繼續分享案例之一
在非洲教書的德國維基人Peter Gallert也分享他在納米比亞理工大學使用維基百科作為作業的經驗。他已經在納米比亞理工大學將維基百科當做資訊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y)課程的作業之一。在納米比亞只有兩所大學,一所是比較學術性的大學,另外就是這一所理工大學。納米比亞的普遍學力,我覺得感覺像半個世紀之前的台灣。資訊能力這樣的課程,需要從很基本的東西開始教起,因為在學校裏可能有百分之一的人有聽過百科全書,而就算聽過百科全書的,也會覺得維基百科不是百科全書,「這個網站不像紙本的百科全書,每個條目有依照字母排列。」學生們也有這麼回答的。因此,一學期的課程中,會有許多時間是在介紹基本的上網工具、電腦設備使用,以及到參考書、資料庫是什麼等基本概念。
儘管學生們的基本學力並不齊,但Peter也依照學生的能力設下的相對應的可能目標,這是我蠻驚艷的地方。這堂課只有個人作業,學生能夠在維基百科任一個條目裏頭貢獻一句話,只要這句話是自己寫出來的沒有抄襲,且具備完整的維基內部連結以及可信的參考來源,那就及格了。如果學生貢獻的條目通過新條目候選進入維基百科的首頁「你知道嗎」的欄位,那就有滿分的資格。
聽起來是蠻可行而具體的課程,不過在這裏分享並不是直銷宣傳,只講推動的成功之處聽來也假假的。Peter在分享中,也提到了許多在學校推動教育專案未來改進之處。第一,是助教難以融入維基百科的線上社群,因為課堂助教是跟學校簽約的工讀生,所以教學熱誠並不高,當Peter想要替助教舉辦維基百科的教學工作坊,「助教們會揮揮手上的契約,跟我說『我跟學校簽的條件沒有要我參加工作坊』」以致於助教們並不理解基本的維基百科運作方式,另外今年他的課程修的人太多,人數約有九百多人,他一個人很難照顧到所有學生。
(本文來源,另外亦可參見Wikipedia:台灣教育專案)
《維基人》2014年1月-第10期專題-南京
編輯《維基人》亦是由中文維基人自主編撰、出版的刊物。第10期主題是「南京專題」,由user:SyaNHs(暱稱鯨)成為本次的特約供稿者,於2009年12月2日註冊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編輯,現居於南京,是位樂於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
- 以下是部分內容文摘:
南京 南京曾經作為民國首都二十二載,1928年頒佈的《首都計劃》基本奠定了南京城市規劃的基本格局,就算你現在來南京不少人也能告訴你舊民國政府的國防部、交通部、最高法院怎麼走,那些年頭已久的建築依然佇立在那裏,見證着時光的變遷。在1929年奉安大典時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南京途徑之處皆被冠以「中山」、「逸仙」之名,這些地名深植南京城中,就算八十多年後的今天仍未改變。當然,除了拜謁中山陵,你也可以中山路新街口轉盤處見到孫中山先生——南京市為孫中山在市中心立了一尊雕像。時光在這座城市雕刻的印記,讓南京不那麼善於遺忘過去並且總是能夠追憶到舊時的光景...
想隨時隨地收到最新一期維基短訊?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