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塞維魯斯

亞歷山大·塞維魯斯拉丁語Alexander Severus,208年10月1日-235年3月18日,出生於今黎巴嫩,被殺於今德國美因茲),原名馬庫斯·尤利烏斯·格西烏斯·巴西亞努斯·亞歷克斯拉丁語Marcus Julius Gessius Bassianus Alexianus),登基後他自己全名稱馬庫斯·奧勒留·塞維魯斯·亞歷山大拉丁語Marcus Aurelius Severus Alexander),是羅馬帝國塞維魯斯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222年至235年在位。

亞歷山大·塞維魯斯
塞維魯斯的半身像
 羅馬帝國皇帝
統治222年3月11日 – 235年3月18日(13年又9日)
前任埃拉伽巴路斯
繼任色雷斯人馬克西穆斯
出生(208-10-01)208年10月1日
逝世235年3月18日(235歲—03—18)(26歲)
美因茲
全名
馬庫斯·朱利烏斯·格修斯·巴夏努斯·阿勒夏努斯(原名)
馬庫斯·奧雷利烏斯·塞維魯斯·亞歷山大(登基後)
朝代塞維魯斯王朝
父親格修斯·阿勒夏努斯
母親尤利亞·瑪麥亞

亞歷山大·塞維魯斯13歲時被比他大四歲的表兄埃拉伽巴路斯確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次年他登基。他畢生主要受他母親尤利亞·瑪麥亞的影響。瑪麥亞是當時羅馬帝國的真正統治者。他死後塞維魯斯王朝就無嗣滅絕了。

出身

編輯

從母系和父系兩方面亞歷山大·塞維魯斯的家庭均出自敘利亞。他的父親格修斯·阿勒夏努斯是一名檢察官,他出生地的騎士。他在亞歷山大·塞維魯斯當皇帝前就已經逝世了。他的母親莫米亞是皇后尤利亞·多姆娜的妹妹尤利亞·瑪伊莎的兩個女兒中小的那個。他母親的家庭來自今天敘利亞的胡姆斯,在當地是望族。尤利亞·多姆娜是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斯的妻子,塞維魯斯是以他命名的王朝的奠基人。因此亞歷山大·塞維魯斯並非該王朝的直接親屬,而只是皇后家的親屬。

217年至218年的動亂

編輯

217年4月8日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斯之子,皇帝卡拉卡拉被殺。參加謀殺的禁衛軍長官馬克里努斯成為其繼承人。這意味着一個王朝更改,對於亞歷山大的家族來說它意味着被逐出王權。由於塞維魯斯的後代中男性的全部都死了,亞歷山大的祖母尤利亞·瑪伊莎決定為自己的後代奪取皇帝的寶座。亞歷山大的姨母尤利亞·索艾米亞斯14歲的兒子埃拉伽巴路斯於218年被立為皇帝。他的支持者能夠戰勝馬克里努斯。此後瑪伊莎帶着他的女兒和外孫埃拉伽巴路斯和亞歷山大赴羅馬。瑪伊莎成為年輕的埃拉伽巴路斯的執政。

上台

編輯

但是很快就顯示出年輕的皇帝埃拉伽巴路斯獨意孤行,為所欲為,而且不聽別人的勸告,因此他很快就把自己弄得被人憎恨。這樣一來他導致了一個巨大的危機,220年和221年這個危機越來越嚴重。因此亞歷山大的外祖母瑪伊莎和他的母親莫米亞開始準備讓亞歷山大成為埃拉伽巴路斯的繼承人。他們傳謠言說亞歷山大是埃拉伽巴路斯的私生子。221年亞歷山大正式被立為太子。埃拉伽巴路斯被迫收亞歷山大為養子。埃拉伽巴路斯當然認識到了亞歷山大的威脅,因此他多次試圖謀殺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和他的母親莫米亞與埃拉伽巴路斯和他的母親索艾米亞斯之間開始了生死搏鬥。瑪伊莎則支持亞歷山大。最後瑪伊莎於222年3月11日唆使叛軍殺死了埃拉伽巴路斯。13歲的亞歷山大成為皇帝。

內政

編輯

一開始瑪伊莎和莫米亞共同執政,同時還挑選了一個由16名有威望的元老組成的顧問團。瑪伊莎年紀已經很大了,她於224年逝世。此後莫米亞實際上成為單獨統治者。一直到最後她也沒有放棄她的權力。她讓亞歷山大接受非常好的教育,但是不允許他做任何決定。她與元老院保持着良好關係,將埃拉伽巴路斯做的不受歡迎的決定取消。向外她體現追崇羅馬傳統的美德和價值觀。

禁衛軍的叛亂

編輯

亞歷山大和莫米亞政權最大的弱點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權力基礎,因此他們必須依靠禁衛軍的支持。223年禁衛軍危機就已經顯示出這個弱點有多麼嚴重了。222年莫米亞任命烏爾比安為禁衛軍首領。由於小分歧導致禁衛軍與羅馬市民之間爆發了為期三天的街戰。烏爾比安藉此機會在此後的權力鬥爭中勝過他的兩名副手,將他們處死。但是一年後禁衛軍又發生叛亂,烏爾比安逃到皇宮。但是莫米亞無法保護他,結果他被當着莫米亞和亞歷山大的面殺了。

婚姻

編輯

莫米亞為亞歷山大挑選了女貴族歐比安娜為妻。歐比安娜出身於一個有聲望,但是沒有政治權利的家庭。225年兩人結婚,他們沒有生孩子,婚姻也沒有持續多久,原因是莫米亞與歐比安娜和她父親之間發生衝突。227年她強迫兩人離婚。歐比安娜被流放到非洲,她的父親試圖唆使禁衛軍叛亂,被莫米亞處死。這一次禁衛軍是向皇帝效忠了,但是從此以後莫米亞不敢再為亞歷山大提婚了。因此亞歷山大沒有後嗣,這更加加劇了王朝的動盪。

史學家赫羅提安報道說亞歷山大本人支持他的妻子和他的丈人,但是不敢違背他的母親。這個報道是否確切無法考證。

宗教政策

編輯

基督教在埃拉伽巴路斯統治時就已經不被受迫害,亞歷山大和莫米亞容忍基督教。莫米亞與著名的基督徒俄利根有聯繫。4世紀和5世紀基督教文獻稱皇帝周圍的部分人,或者甚至莫米亞本人皈依了基督教的說法不可信。亞歷山大和莫米亞似乎比較偏向於將各種宗教融合到一起。4世紀出現的說法說亞歷山大在他的私人聖嘆里除了供奉被尊為神的皇帝外還供奉耶穌、亞布拉罕和俄耳甫斯的說法也被大多數學者懷疑。

軍事和外交政策

編輯

一個這麼不穩定的政府應該避免外部糾紛,但是雖然如此還是發生了兩次大的軍事衝突,原因是對方認識到羅馬的虛弱並藉機進攻。

波斯戰爭

編輯
 
收藏在羅浮宮的亞歷山大像

當時波斯只是安息藩屬國。但是在220年代裏阿爾達希爾一世戰勝了安息的最後幾位國王,建立了波斯的薩珊王朝。230年(或231年)一支波斯軍隊進入羅馬的美索不達米亞行省,圍攻尼西比。敘利亞和卡帕多細亞受到威脅。莫米亞和亞歷山大在次年離開羅馬,進行反攻。但是當時羅馬東部邊境的軍隊剛剛叛亂,殺死了他們的首領,因此他們不可靠,他們的紀律和士氣也非常低。

232年羅馬分三軍反攻。羅馬的目標是波斯帝國的中心泰西封。北軍從亞美尼亞進軍,他們獲得了當地安息勢力的支持。亞歷山大·塞維魯斯隨中軍從巴爾米拉向反薩珊勢力控制的哈特拉進軍。南軍沿幼發拉底河進軍。流傳下來的文獻對於戰事的細節報道不清晰,不同的報道也很矛盾。但是似乎羅馬最高統帥未能完美地協調三個分隔的軍隊的共同進攻。顯然雙方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此後喪失了其進攻能力。

總的來說羅馬勝利,因為波斯的進攻被擊退,羅馬沒有喪失土地。雙方沒有達成和平條約,但是由於資源耗盡也無法繼續戰鬥。233年莫米亞和亞歷山大凱旋迴到羅馬。但235年(或者236年)薩珊王朝就又開始在美索不達米亞對羅馬進攻了。

日耳曼戰爭和被殺

編輯

由於波斯戰爭,羅馬將萊茵河和多瑙河防線上的軍團撤出,233年和234年日耳曼人藉機對羅馬佔地進行劫掠,並摧毀部分防禦設施。日耳曼人的行動對羅馬造成巨大的威脅,以至於莫米亞和亞歷山大不得不再次親征。他們顯然沒有他們信任的人來領兵。羅馬的總部設在美因茲。

亞歷山大此時已經26歲,但依然完全受他母親的控制。因此士兵看不起他。莫米亞作為婦女,在前線更加缺乏權威。在這種情況下,野心勃勃和受士兵喜愛的軍官特別容易叛亂。尤其是亞歷山大無嗣,因此人人有成為皇帝的機會。在東部就已經有過一個托里努斯試圖篡權,但由於他淹死在幼發拉底河中,因此沒有成功。

另一個威脅是亞歷山大的前任埃拉伽巴路斯非常青睞軍隊,給軍隊大量的錢。但羅馬無法支撐長期這樣的耗費。莫米亞為克服經濟危機,減輕稅收。她自己花費非常節儉,因此許多人怨恨她小氣。埃拉伽巴路斯時期撥給軍隊的特別費用都被她免掉,這引起軍隊裏的巨大不滿。再加上作戰沒有任何巨大的勝利,皇帝本人又缺乏男子漢氣質。這一切最後都導致亞歷山大和莫米亞的悲慘命運。

由於軍隊不受她的指揮,莫米亞試圖收買日耳曼人,通過付錢來買得和平。這使得沒有獲得特殊支付的軍人更加不滿。對於他們來說,假如更朝換代的話,他們可能可以從新皇帝手中獲得更多錢。因此他們推舉教練新兵的軍官色雷斯人馬克西穆斯為皇帝。馬克西穆斯答應軍餉加倍,支付特殊獎金,以及赦免所有紀律處分。

亞歷山大未能找到忠於他的軍隊,沒有人想為他和他母親戰鬥。馬克西穆斯於235年3月下令將莫西亞和亞歷山大在美因茲殺害。並下令對他們除憶詛咒。塞維魯斯王朝就這樣結束。

赫羅提安詳細描寫亞歷山大之死的過程,尤其強調他對他母親的依靠,但這些細節很可能是文學藝術性的誇張。

238年馬克西穆斯死後,亞歷山大不但被平反,而且被尊為神

文獻

編輯

關於亞歷山大·塞維魯斯最重要的文獻來源於當代人赫羅提安和卡西烏斯·迪奧以及一個世紀後產生的《奧古斯都傳記匯編》。卡西烏斯·迪奧在亞歷山大在位時任執政官,他的觀點代表了元老階層的觀點,在他們看來亞歷山大和莫西亞的政策是好的。《奧古斯都傳記匯編》中對亞歷山大誇大的讚揚顯然有神話的成分,總的來說歷史學家認為它的內容可靠性很小。赫羅提安的描述則充滿了戲劇性,此外他喜歡通過他的描述來發表他自己的道德評價,因此這也降低了他的可信度。

總的來說這些文獻對亞歷山大·塞維魯斯非常讚揚,而對他的前任和繼任的批評則非常激烈,這造成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對比。塞維魯斯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似乎是一位和善、充滿美德、公正和受熱愛的統治者。現代研究則更加從政治和軍事成就上來評價一位統治者。從今天的觀點來看,他的不獨立性非常糟糕,惟母命是從。即使當代的史學家在他們的讚揚中也無法掩蓋這個事實。

參考文獻

編輯

主要

編輯

次要

編輯
來源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亞歷山大·塞維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