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
匡章(?—?),又稱匡子、田章,戰國時齊國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三朝名將。大約活動於前323年至前295年間。曾與惠施評論齊魏相王的事。在對秦作戰時,有人言語中傷他,但齊威王仍然信任他,他後來得知後,十分感動,誓死效忠齊王,遂北伐燕,南征楚,西攻函谷關,為齊屢建戰功。
徐州相王
編輯屢建戰功
編輯桑丘之戰
編輯齊威王末年,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齊威王派將軍匡章率兵迎戰,兩軍交錯扎營。開戰之前,雙方使者來來往往。匡章藉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徽章,混雜到秦軍中待機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齊威王派往前線的人探不明匡章的用意,悄悄向威王打小報告說:「匡章可能要帶兵降秦。」威王聽了置之不理。過了不久,又有前線回來的人向威王報告說:「匡章可能降秦。」威王仍不理睬。如此再三。朝延眾大臣見此情景向齊威王請求說:「言章子人(匡章)之敗(不良行為)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兵擊之?」威王胸有成竹地說:「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何)為擊之!」果然,時過不久,從前線傳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很吃驚,詢問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威王告訴他們,從匡章的日常表現便可推斷出。
原來,匡章的母親在世時,觸犯了齊國法令,被他父親殺死埋於馬棧下。威王任匡章為將時,其父已死。威王曾特許他打了勝仗之後,就為其母更葬,但為匡章謝絕,理由是:父親生前未做此吩咐。他不願意「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這使威王對匡章的為人有了較深的瞭解,堅信他「為人子,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所以,儘管前線三次送來情報說匡章可能降秦,但威王都沒有相信,堅持放手讓匡章指揮作戰,終於保住了桑丘之戰的勝利。
匡章本人回朝知道了此事,十分感動,誓死效忠齊王。
齊破燕與秦齊爭霸
編輯齊國長期奉行北進南抗戰略,即北滅燕趙,南拒楚魏。齊宣王六年(前314年),燕國子之篡位,爆發內亂,齊國乘機派匡章率齊國五都之兵從渤海發兵進攻燕國,五十天佔領燕都(今北京)攻滅燕國。齊軍攻佔燕國後,並無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軍隊,縱使齊軍在燕國燒殺淫掠,燕人紛紛起來反抗,驅逐齊軍。此時秦國、趙國等列國懼怕齊國吞併燕國做大齊國實力,便屯重兵於燕趙邊境,威脅齊國不撤軍即開戰。不久,秦國於丹陽—濮水沿線與齊國沿河展開決戰,宋康王臨陣連夜撤軍致使齊軍側翼暴露,秦軍大敗齊軍,迫使齊國放棄對燕國的佔領,因此燕國得以復國。
垂沙之戰
編輯前303年,孟嘗君田文為齊國宰相,這時秦楚聯盟,齊以楚負約為藉口,聯合韓、魏攻打楚國。楚國以太子橫為質於秦,秦派客卿通率軍救楚。聯軍聞訊後,當即退兵。次年,楚太子橫因私鬥殺死秦大夫而逃回楚國,秦楚聯盟告破。
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齊宣王命令齊將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韓國、魏國、齊國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楚國派唐眜率軍迎擊,兩軍在沘水兩岸駐扎了下來。聯軍因不了解沘水的深淺情況,不敢貿然渡水作戰,與楚軍相持了6個多月。齊宣王在國內不耐煩了,派使者周最(或作「周冣」)到陣地言辭苛刻地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匡章覚得自己辛苦謹慎指揮,還受如此委屈,便向周最說:「對我來說,把我撤職,殺了我,甚至殘害我的家人,這是大王能夠做到的;戰機不成熟時要求出戰,戰機成熟的時候要求不戰,對我來說這是大王不能夠做到的。」隨後,匡章令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守備的楚軍放箭,派出的人根本到不了河畔。後來,一位當地人說:「要想知道河水深淺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一聽,喜出望外,隨即選派精兵乘夜幕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敗楚軍。
楚將唐眜因為聯軍六個多月沒有多大的動靜,放鬆戒備,等知聯軍上岸後才倉促調兵應戰。楚軍大敗,2萬多人被殺,楚將唐眜戰死。之後,韓、魏取得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南15公里)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子,向齊求和。唐眜的部將莊蹻造反,莊蹻橫行楚國,成為楚國大盜。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伐秦
編輯前298年,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匡章統帥聯軍,以韓國軍隊為主力,攻秦前後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國的函谷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後趙、宋兩國也參加,最後終於攻入了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秦國歸還了魏、韓一些侵地後,三國聯軍才退去。
參考
編輯- 楊寬,《戰國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匡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