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爾德·弗里奇

哈拉爾德·弗里奇(德語:Harald Fritzsch,1943年2月10日),德國理論物理學家和科普作家,研究基本粒子,是量子色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夸克理論和量子色動力學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哈拉爾德·弗里奇
哈拉爾德·弗里奇, 2011
出生1943年2月10日 編輯維基數據 (81歲)
茨維考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職業物理學家、大學教師、非虛構文學作家、理論物理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獎項Dirac Med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ysics 編輯維基數據

生平

編輯

哈拉爾德·弗里奇出生於茨維考,1963年至1968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物理,1968年作為發起人之一,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發起了反對爆破萊比錫有700年歷史的聖保利教堂的抗議行動,一些抗議活動的參與者被判多年監禁,而弗里奇於1968年同一個朋友一起,從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冒險駕小船渡過黑海逃往土耳其

此後,弗里奇在慕尼黑繼續他的學業,並與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維爾納·海森堡(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同工作,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在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了一年,與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事。其後,他與蓋爾曼一起轉去美國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1977年至1978年任伍珀塔爾大學教授,1979年至1980年轉去伯恩大學,1980年起任慕尼黑大學教授。弗里奇是柏林-勃蘭登堡科學學會的會員。

研究

編輯

1971年,弗里奇與蓋爾曼在假設色對稱是完全對稱的條件下,提出色量子數的概念。一年後,他們又提出強相互作用規範場論,即如今被作為強相互作用的正確理論的量子色動力學。1975年弗里奇與Peter Minkowski共同發表論文,首次討論了SO(n)群的大統一對稱性。弗里奇也對輕子夸克的合成模型、夸克和輕子的質量矩陣、重夸克的弱衰變宇宙論、物理學基本常數等進行了研究。

量子色動力學領域的第一項諾貝爾物理學獎,在2004年授予了三位美國物理學家戴維·格婁斯休·波利策弗朗克·韋爾切克,以表彰他們發現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他們對夸克力的計算卻得益於弗里奇此前所作出的基礎性貢獻,他與導師蓋爾曼一同開創了量子色動力學,而蓋爾曼在此前因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及其相互作用的發現,已經獲得過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弗里奇對於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有授予量子色動力學的發現而感到惋惜:「作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學生,雖然會有很好的前途,但也因此難以再獲得諾貝爾獎。」(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 07.10.2004 Nr.42)

科普作家

編輯

弗里奇也是科學普及書籍作家,1980年在慕尼黑出版的《Quarks》(夸克)一書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Vom Urknall zum Zerfall》(從大爆炸衰變)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1992年後出版的書中,弗里奇採用了一種罕見的方式來闡述科學:牛頓愛因斯坦和虛構的當代物理學家Adrian Haller討論困難的物理問題。由於系列叢書的成功,弗里奇在1994年獲得了德國物理學會頒發的自然科學出版物獎章。弗里奇還在1990年出版了他的自傳《Flucht aus Leipzig》(逃離萊比錫),在書中描述了他對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反抗,以及此後逃往西方的經歷。

著作

編輯
  • 1981年《Quarks》(夸克)
  • 1983年《Vom Urknall zum Zerfall》(從大爆炸到衰變)
  • 1988年《Eine Formel verändert die Welt》(改變世界的方程式)
  • 1990年《Flucht aus Leipzig》(逃離萊比錫)
  • 1996年《Die verbogene Raum-Zeit》(彎曲的時空)
  • 2001年《Eine Formel verändert die Welt. Newton, Einstein und die Relativitätstheorie》(改變世界的方程式:牛頓、愛因斯坦和相對論)
  • 2004年《Elementarteilchen》(基本粒子)
  • 2005年《Materie in Raum und Zeit》(空間中的物質和時間)
  • 2005年《Das absolut Unveränderliche》(絕對的不變量)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