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果寺
簡介
編輯善果寺位於北京外城廣安門內廣義街東側、善果胡同北側,始建於五代後梁乾化元年(911年),起初名為「唐安寺」。明朝天順八年(1464年)春,尚膳監太監陶榮捐資恢復該寺,奏請明英宗賜寺額,明英宗賜名「善果寺」。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冬,內官監太監姚訓在善果寺的東西兩廊添設羅漢堂,堂內塑造五百羅漢像,用時兩年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十月完成。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兩度重修。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師地震,善果寺建築幾乎全部坍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開始復建,並且撤消塔院,塔院舊址改建成大法堂。乾隆四十年(1775年)再度重修。[1][2]
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年),順治帝親臨善果寺,稱讚該寺「喬木陰森,院宇宏敞、不雜世塵,宛如名山」,贊其為「京師第一勝地」。[2]
鼎盛時期,善果寺建築宏偉。寺前設有放生池,池上架設石橋,主要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士殿、大法堂、藏經閣。另有東西配殿、配房60多間,以及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內有懸山泥塑,五百羅漢坐臥山間,寺院、寶塔、亭閣、花木、假山點綴其中,山上佈滿按照《山海經》、《萬鳥圖》等塑造的珍禽異獸。此處泥塑與北海小西天、朝陽門外九天宮並稱「北京泥塑三絕」。大雄寶殿中的十八羅漢塑像、藏經閣中的四十二臂觀世音菩薩像也都異常精美。[1]
舊時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善果寺舉辦「晾經會」,開廟一天,僧眾禮佛誦經。「晾經」不僅是將藏經樓內的經書搬到院內的桌案上晾曬,同時也晾曬僧眾的僧衣、僧帽。北京城南居民屆時紛紛來該寺看晾經,寺前便形成臨時的集市,有舍善書、經書的,有舍暑藥、冰水的,有出售香燭和吉祥物的。[1]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善果寺遭嚴重破壞,佛像和文物全部遭到毀滅或掠奪。中華民國時期,善果寺十分頹敗。1926年,善果寺僧眾順應辦學風尚,騰出該寺部分房屋開辦學校,招收附近兒童就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許多東北難民流亡北平,善果寺內曾開粥廠救濟這些難民。[1]
1926年,在三一八慘案中被殺的劉和珍的遺體從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移靈善果寺,在善果寺舉行了裝殮、告別等葬儀。[3]
1949年以前,善果寺西面是皈依寺,南面是王子墳,北面是廣西義地、宜昌義地(義地是公共墳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文化大革命前,政府在善果寺附近開展綠化,辟成小型的街心公園,稱為「善果寺公園」。後來,善果寺公園及善果寺都被拆除,建成居民樓。[1][2]善果寺山門的舊址位於如今善果胡同1號樓的東南角,山門在1993年拆除。
善果寺、善果寺公園和如今的宣武藝園無關,宣武藝園的前身是宣武公園,1953年起興建,是隨着市府大樓而建的公園。善果寺則位於宣武藝園外的西南方向,兩者有一定距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