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陸軍暫編第一軍

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在歷史上先後4次組建。[1]

直魯聯軍與西北軍系統 編輯

直魯聯軍第四軍方永昌在對抗國民革命軍失敗後,將該軍指揮權交由軍參謀長劉珍年,1928年春二次北伐時張宗昌戰敗北撤,劉珍年趁此時機將方永昌逐出部隊,自立軍長。在驅逐方永昌後,劉珍年向國民政府輸誠易幟,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劉珍年任該軍軍長兼該軍第一師師長,此後劉珍年收編直魯聯軍脫隊殘部以及山東膠東半島盤據的一干地方軍閥與土匪,增強整體實力。

在1928年6月編遣會議後,暫編第一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21師,中原大戰前夕21師改制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

1928年10月國民革命軍整編,取消各獨立師番號,統一改為12個暫編師。韓復榘部改編為暫編第1師,師長韓復榘。1930年中原大戰,第1軍團暫編第1師擴編為暫編第一軍,軍長梅鈞。不久番號撤消。

閻錫山系第二戰區保安司令部組成的第2個暫編第一軍 編輯

1939年7月閻錫山第二戰區保安司令部(轄兩個警衛團、一個憲兵團和一個特務團)改編為暫編第一軍,軍長傅存懷/王毓文,參謀長王炳鉞。下轄:

1940年12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三軍[2]

湯恩伯系第33師、暫編第62師組成的第3個暫編第一軍 編輯

1944年9月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五軍第33師和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暫編第62師合編組成的暫編第1軍。軍長王毓文(原第八十五軍副軍長),副軍長王炳鉞。隸屬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下轄:

1945年初,暫編第十五軍新編第9師和新成立的暫編第66師改隸該軍。

1945年6月,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七軍,暫編第66師改調第一戰區直轄,編制自然消滅。

江蘇地方保安部隊組建的第4個暫編第一軍 編輯

1949年初,末任江蘇省主席兼江蘇省保安司令、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司令湯恩伯)、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主任委員丁治磐,在準備渡江戰役的南下的華東野戰軍向長江北岸各橋頭堡據點的軍事攻勢下,1949年3月下旬率領江蘇省各地方保安部隊、黨政官員撤退到崇明島,總數達兩萬餘人,大部分涌到堡鎮鎮。江蘇省政府、省綏靖司令部設在堡鎮大通紗廠,省保安司令部設在富安紗廠。1949年5月7日,江蘇省政府主席丁治磐從上海趕來崇明,將潰軍組成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給養無供,實行每日「一稀一干」兩餐制。

1949年5月解放軍席捲蘇南進攻上海。5月26日,丁治磐布署江蘇省水警團團長長全裕謙、第11師副師長劉賀田(黃埔十期)「掩護撤退」後,與崇明縣長蕭政之,率領兩個師登上登陸艇長江號和客輪大連號及二三十隻帆船,5月27日下午3時船隊離崇明,撤退嵊泗列島,在枸杞島進駐江蘇省政府,任「江蘇人民反共自衛救國軍」總司令,向內地派遣建軍幹部與武裝特務。隸屬舟山防衛司令部。5月29日下午,黎平代表中共蘇中第九軍分區崇明工作委員會與第11師副師長劉賀田在起義協議上簽字。[3]5月31日下午,挺進堡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第75師223團第一、第二營,包圍大通紗廠、富安紗廠,命令第11師限時繳械。6月1日7時,大通、富安兩廠同時拉響汽笛。第11師32團全部,33團直屬隊及第三營和暫10師30團的二個營1987人集中到廣場向223團繳槍。[4]6月4日該部全體官兵及隨軍家屬開拔到新河鎮,隨即開往南通狼山,接受整編。[5]

1950年6月舟山撤退,撤至台灣後撤裁。[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2.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3. ^ 《上海市志·军事志》第五编战事 第三章现代战事 第十二节 上海战役前后国民党部队的起义或投诚. [2022-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9). 
  4. ^ 黄振忠:“崇明解放纪实”,《崇明报》,2019年04月24日第五版。. [2022年12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2月9日). 
  5. ^ 严德隆:“亲历堡镇和平解放的回忆”,来源《崇明文史》. [2022-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9). 
  6.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