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哈恩

德国放射化学家、物理学家(1879—1968)

奧托·哈恩(德語:Otto Hahn,1879年3月8日—1968年7月28日),生於法蘭克福逝於格丁根德國放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曾獲194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1945年頒發)。

奧托·哈恩 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Otto Hahn
哈恩於1944.
出生(1879-03-08)1879年3月8日
 德國普魯士王國法蘭克福
逝世1968年7月28日(1968歲—07—28)(89歲)
 西德格丁根
國籍 西德
母校馬堡大學
知名於發現了放射性元素 (1905–1921)
Radioactive recoil (1909)
Fajans-Paneth-Hahn Law英語Fajans-Paneth-Hahn Law
(1917)
核同質異能素 (1921)
應用放射化學 (1936)
核裂變 (1938)
信仰信義宗
獎項埃米爾·費歇爾獎章 (1919)
斯坦尼斯勞·坎尼扎羅 Prize (1939)
尼古拉·哥白尼 Prize (1941)
諾貝爾化學獎 (1944)
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1949)
帕拉塞爾蘇斯 Medal (1952)
Henri Becquerel Medal (1952)
功勳勳章 (1952)
法拉第獎 (1956)
胡果·格老秀斯 Medal (1958)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959)
恩里科·費米獎 (1966)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放射化學
核化學
機構倫敦大學學院
麥基爾大學
柏林大學
威廉皇帝學會化學學院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博士導師Theodor Zincke英語Theodor Zincke
其他指導者倫敦大學學院的威廉·拉姆齊
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歐內斯特·盧瑟福
柏林大學的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
博士生Roland Lindner
Walter Seelmann-Eggebert英語Walter Seelmann-Eggebert
弗里茨·施特拉斯曼
Karl Erik Zimen
Hans Joachim Born英語Hans Joachim Born
Hans Götte
Siegfried Flügge英語Siegfried Flügge
Nikolaus Riehl英語Nikolaus Riehl
簽名

主要貢獻

編輯

哈恩1904年從鹽中分離出一種新的放射性物質射釷(228Th)。以後又發現射錒(227Th)、新釷1(228Ra)、新釷2(228Ac)、鈾Z(234Pa)、原錒(231Pa)和一些被稱為放射性淀質的核素,為闡明天然放射系各核素間的關係起了重要作用。放射化學中常用的反衝分離法和研究固態物質結構的射氣法都是哈恩提出的。他還在同晶共沉澱方面提出了哈恩定律。1917年發現放射性元素鏷。1921年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同質異能現象。

哈恩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是1938年和弗里茨·施特拉斯曼一起發現核裂變現象,揭示了利用核能的可能性。經中子照射後產生了一些β-放射性核素,一開始不少科學家認為是超鈾元素。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細鑑定核反應產物後,肯定其中之一是放射性,當時在瑞典的莉澤·邁特納奧托·羅伯特·弗里施認為這是鈾核被中子擊中後分裂成的質量相近的碎片。哈恩因為發現了核裂變現象獲得194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1945年頒發)。他的主要著作有《應用放射化學》和《新原子》等。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編輯

從1948年到1960年,哈恩是新建立的促進科學進步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創建主席。在緊接着二戰之後,因為落在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事件,哈恩的反應是強烈反對原子能的軍事用途。

榮譽

編輯

月球上的哈恩坑以他與弗里德里希二世·格拉夫·馮·哈恩共同命名,以示對他們的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