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廟,又稱亞聖廟,位於中國山東省鄒城市千泉街道南關,是祭祀儒家亞聖孟子的廟宇,與同在鄒城的孟府孟林合稱「三孟」,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山東省鄒城市千泉街道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3-83
認定時間1988年

歷史

編輯

孟廟始建年代不詳。一般推測孟府的大規模修建與宋代孟子地位在整個儒家尊崇體系中的升高密切相關。[1]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正式得到朝廷承認。鄒城納入金朝疆域後衰敗。宋景佑四年(1037年)、元豐七年(1084年)、政和四年(1114)、宣和三年(1121年)、金泰和八年(1208年)、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貞元年(1295年)、泰定四年(1327年)、至順二年(1331年)、至正二年(1335年)、明成化四年(1468年)、弘治十年(1497年)、嘉靖四十一年(1592年)、萬曆九年(1581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天啟三年(1623年)、崇禎六年(1633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慶十年(1805年)、道光十六年(1836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皆曾修繕。今存主體建築為清康熙年間修築。孟廟在「文革」期間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980年以來進行了復原維修[2][3][4]

主要建築

編輯

孟廟總計建有各型殿宇六十四座,碑亭二座,木坊四座,石坊一座。

「繼往聖」、「開來學」坊

編輯

位於櫺星門兩側,尊崇孟子在儒家體系中作為孔子的繼承者和後世儒學的開啟者。

亞聖廟石坊

編輯

四柱三門,東側豎有明萬曆九年(1581年)立《鄒國亞聖公廟》石碑。據此可知,這座門坊的建置年代應在此之前。其石柱在「文化大革命」時遭到破壞,被刻上毛澤東詩句「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至今尚存。

泰山氣象門

編輯

為孟廟儀門,其形制為歇山式斗栱承托三啟。

亞聖木坊

編輯

位於孟廟西門大街上,始建於明天順二年(1458年),其形制為四柱三門,檐下半拱十一踩五翹,正中懸山式坊頂。

「孟母斷機處」、「子思子作中庸處」、「孟母三遷祠」石碑

編輯

「孟母斷機處」、「子思子作中庸處」、「孟母三遷祠」石碑是從孟廟外遷至孟廟內保護的。

天震井

編輯

位於亞聖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東側),井口石欄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

亞聖殿

編輯

其形制為七楹、綠色琉璃瓦覆頂、重檐歇山式宮殿型建築。高17米,進深20.48米,橫寬27.7米,系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正中門額懸清高宗御筆「道闡尼山」橫匾,藻井下,懸清世宗手書「守先待後」金匾。大殿正中供奉1986年重塑的孟子袞冕像,東側神龕內,供奉着孟子弟子樂正子塑像。亞聖殿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8年,殿內神龕、塑像、匾聯祭器均被破壞,1985年整修復原[2][3]

東西兩廡

編輯

今存兩廡為清代建築,其形制為七楹,高7.8米,縱深8.35米,橫寬25.28米,先儒高子、屋廬連、韓愈、季孫氏、孟仲子、孔道輔、萬章、充虞、彭更、徐辟、咸邱蒙、公都子、盆成括、浩生不害、公孫丑、陳臻、錢唐、子叔疑等從祀。祭祀孟子夫人田氏。其形制為五楹歇山式建築,高10.67米,縱深12.58米。

啟聖殿

編輯

祭祀孟子父親。其形制為五楹單檐歇山式建築。高9.97米,縱深10.60米。文革期間,殿內龕、像中被毀,1986年恢復塑像[4]

孟母殿

編輯

祭祀女教育家孟子母親(宣獻夫人)。高7.80米,東西橫寬10.98米,南北縱深9.53米。東壁神龕安放孟子自刻為母殉葬石像。

致嚴堂

編輯

是祭祀前沐浴、更衣、齋戒之所。

祧主祠

編輯

是孟氏遠祖之廟,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其形制為三楹,高7.45米,東西橫寬10米。以孟子為不祧之祖,正中懸「孟氏大宗祧主祠」匾。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自孟廟修建看孟子地位的變遷———兼論孟子形象的多面性》,孫召華,管子學刊,2000年第3期第24-30頁。
  2. ^ 2.0 2.1 孟庙建筑群.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201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31) (中文). 
  3. ^ 3.0 3.1 孟庙古建筑群. 鄭州市孟子儒學文化研究會. 2018-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31) (中文). 
  4. ^ 4.0 4.1 探访邹城孟庙——古韵幽深 文明传世. 新浪. 2014-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30) (中文).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