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

中国清朝皇帝
(重定向自清世宗

清世宗yìn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爱新觉罗氏,(满语ᡳᠨ
ᠵᡝᠨ
转写In Jen),法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3],中国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于公元1722年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通称世宗宪皇帝满语ᡧᡳᡯᡠᠩ
ᡨᡝ᠋ᠮᡤᡝᡨᡠ᠋ᠯ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转写šidzung temgetulehe hūwangdi)。

胤禛
世宗宪皇帝
清世宗宪皇帝朝服全身像
清朝皇帝(第4位)[注 1]
统治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7日(12年292天)
前任清圣祖玄烨(康熙帝)
继任清高宗弘历(乾隆帝)
储君弘历(皇四子,雍正元年秘密立储
出生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
(1678-12-13)1678年12月13日
大清顺天府紫禁城永和宫
逝世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1735年10月8日(1735岁—10—08)(56岁)
大清顺天府圆明园九洲清晏殿
安葬
王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妃嫔
皇贵妃敦肃皇贵妃年氏
纯懿皇贵妃耿氏
齐妃李氏
谦妃刘氏
宁妃武氏
懋嫔宋氏
贵人郭贵人
李贵人
安贵人
海贵人
张贵人
老贵人
常在那常在
李常在
春常在
高常在
常常在
顾常在
吉常在
马常在
答应苏答应
汪答应
德答应
兰答应
云答应
位号不明伊格格
张格格
苏格格
子嗣子:
端亲王弘晖(早殇,母孝敬宪皇后
弘昐(早殇,母齐妃
弘昀(早殇,母齐妃
弘时(母齐妃
乾隆帝弘历(母孝圣宪皇后
和恭亲王弘昼(母纯悫皇贵妃
福宜(早殇,母敦肃皇贵妃
怀亲王福惠(母敦肃皇贵妃
福沛(早殇,母敦肃皇贵妃
果恭郡王弘曕(母谦妃
女:
皇长女(早殇,母懋嫔
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
皇三女(早殇,母懋嫔
皇四女(早殇,母敦肃皇贵妃
养女:
和硕淑慎公主允礽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和硕和惠公主允祥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和硕端柔公主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谥号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初谥)[1]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仁宗嘉庆四年加谥)[2]
庙号
世宗
父亲圣祖仁皇帝玄烨
母亲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首都顺天府
皇宫紫禁城
封爵和硕雍亲王
雍正帝
汉语名称
汉语雍正帝
蒙古语名称
传统蒙文 ᠨᠠᠶ᠋ᠢᠷᠠᠯᠲᠤ
ᠲᠥᠪ
ᠬᠠᠭᠠᠨ
西里尔蒙文 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
满语名称
满文 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ᠰᡠᠨ
ᡨ᠋ᠣᠪ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转写Hūwaliyasun Tob hūwangdi
太清转写Hvwaliyasun Tob hvwangdi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登基(1722年12月27日)[4]。雍正帝的风格是著名的勤劳亲为,狠辣果断,绝不心慈手软,因此对内政民生的问题,用着强力的手段进行铁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密折制度来加强皇权,在地方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打击贪腐王公官吏和废除贱籍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清朝经济和国力进一步增加,对外则透过对俄国谈判确定蒙古北部边疆,平定青海,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等加强对西藏的控制。由于其在位期间正值壮年,针对当时的时弊做出果断处置,把康熙帝留的问题加以整顿,使盛世得以延续,一定程度挽救了清朝的统治,有助于清朝不至于及早灭亡,使其主导的改革多被后世所肯定。

人物生平 编辑

 
年轻时的雍正

出生与早年 编辑

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出生于紫禁城永和宫,为康熙帝第四子,母亲是孝恭仁皇后。康熙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因胤禛性情急躁刚烈,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帝巡历四方。

储位斗争中的角色 编辑

皇子时期 编辑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封胤禛为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钮祜禄氏生下雍亲王胤禛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废黜允礽,此时不再立皇太子。因此争夺储位斗争更加激烈。

即位后的处置 编辑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登基为雍正皇帝。

 
雍正便服,手持如意

雍正继位,任命康熙皇八子允禩、皇十三子允祥、马齐和隆科多总理事务。[5]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至二月起,雍正帝对以往在康熙时期夺嫡气势高涨的八弟允禩和九弟允禟治罪,除去他们的爵位及宗室籍,并令其分别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

 
雍正帝朝服立像

去世 编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夜子时圆明园病逝,享年58岁,葬于清泰陵[注 2]

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编辑

加强专制 编辑

  • 军机处雍正八年,成立军机处[5],当时主要为了紧急应对西北军情,协助办理皇帝处理对准噶尔用兵的各种军务。而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皇亲国戚中担任。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大臣雍正时期,依然是并存的,并且双方职责各不尽相同,共同点皆需要处理军务。只是1792年乾隆当政时,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以军机处为主要专一事权。例如雍正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怡亲王允祥、大学士鄂尔泰。在正式官僚体制外,设立以皇帝亲近成员组成的决策集团可谓为“中朝现象”,属专制君主绝对权力之表现。[6]
  • 密折制:雍正还在中央进一步完善密折制度来监视臣民。
  • 整肃兄弟:雍正二年四月,明诏训饬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恶;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远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废太子死[5]。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状;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满语骂人的话,意义众说纷纭,有“驮负罪过”、“驱赶犬只”、“冷冻的鱼”等众说),九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状,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义为脏的猪),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状[5]。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谕示其罪状,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锢[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复亲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胤祥之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而削爵拘禁[5]
 
雍正帝戎装像

整顿吏治 编辑

康熙帝在位晚年,对下属过度宽纵,导致大清吏治腐败,官风松懈。雍正帝登基后第一项任务就是整顿吏治。一方面雍正帝告诫官员,在给总督的上谕中说:“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7],登基一周年时又说到:“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8]。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体系,紧抓思想反腐,并注重官员、民众的思想道德教化,树立反腐典范[9]

在整饬吏治的同时又打击朋党势力,他看到朋党之间各抒政见,妄议朝政,扰乱君父视听,妨碍坚持既定的政策,认为“朋党最为恶习”[10],因此宣称“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11],“务期振数百年颓风,以端治化之本”[12]

秘密立储 编辑

改善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不过此制仅乾隆咸丰两帝即位时施行过。

用人方法 编辑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隆科多。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衔;雍正四年正月削职;雍正五年十月廷臣上四十二罪款,下狱,永远禁锢;雍正七年六月,死于禁所[5]。其较为宠信的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李卫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以民族分,汉族占了四分之三,足见雍正确实了解也重用汉人。雍正四年十二月,河南、陕西、四川均摊丁银入地并征;谢济世劾田文镜,被褫职,发赴阿尔泰军前效力,陆生楠亦以党援同时遭遣[5]

整顿旗务 编辑

清兵入关以后,国家承平日久,军备废弛。而作为大清军队主力的八旗兵也是丧失斗志,特别是在旗的八旗子弟,每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雍正帝对于此情此景对八旗旗务进行了一些整顿,例如:给那些无所事事的旗人分的土地和农具,让其自力更生,派遣八旗子弟去前线参战等[13]

雍正八案 编辑

九子夺嫡胤禵软禁、年羹尧案、曾静吕留良案、隆科多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均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贵妃死;十二月斩《西征随笔》作者汪景祺[5]。雍正四年三月,钱名世以曾投诗年羹尧获罪,雍正亲书“名教罪人”悬其家门,又命文臣作诗文刺恶他[5]。雍正四年九月,查嗣庭以谤讪下狱,五年五月死,戮尸[5]。雍正七年五月,曾静供称因读吕留良书而有谋反;十年十二月,治吕留良罪,与儿子吕葆中、门人严鸿逵一同戮尸,斩另一儿子吕毅中与门生沈在宽[5]。雍正七年九月,颁行《大义觉迷录[5]

军事 编辑

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尧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护康熙帝遗体;五月,生母仁寿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历上谕于正大光明匾后;十月授年羹尧抚远大将军[5]。雍正二年三月,平定青海,进年羹尧为一等公[5]。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雍正三年三月,下诏斥责年羹尧,四月调为杭州将军,六月削太保衔,七月黜为闲散旗员,十二月廷臣上九十二罪款,赐死,斩其子年富[5]

经济 编辑

康熙末年吏治松弛,贪污成风,加上诸王皇族同官僚结党营私,致使财政经济从中央到地方混乱不堪,“积弊甚大”。仅户部就亏空白银二百多万两[14]。面对如此局面雍正帝在税制上推动“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一系列改革。

同时,设会考府,清查亏空[15]。推广养廉银制度,养廉银不但是一项经济政策,同时也是清朝前期整顿制度的一项综合改革措施[1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祭先农坛图

文化 编辑

雍正帝在位期间还对科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创考差先例,改革选派考官制度;变更考的试内容和重点;增设考试科目,考生的资格限制有所放宽;还创行“朝考”、翻译翰林“大考”等复试制,变通一试而定终身的制度;调整用人政策,数途并用,以抑科甲。这些措施的实行力剔积弊的施政作风[17]

蒙古与藏族 编辑

雍正二年(1724年)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办事大臣衙门最初设于察罕托洛亥(青海湖东南),后改驻西宁,故乾隆以后又称为西宁办事大臣。

雍正五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西南各族 编辑

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用朝廷分发的流官,史称“改土归流”,派遣官吏统治,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及同化。

社会 编辑

清朝自雍正帝在位期间起实施“废除贱籍”这一项改革。雍正帝下令为贱民开豁为民(又称开豁为良),编入正户,准许置产定居、考试,宣示废除贱民阶级,但影响有限,未能改变社会大众的歧视风气,贱民仍然存在,如福州疍民堕民等群体较明显存续到清末,及所谓发功臣暨披甲家为奴或辛者库。[18][19][20][21]

外交 编辑

  • 严厉禁止天主教传教
  • 俄罗斯帝国订定《恰克图条约》,还曾派遣正式使团前往莫斯科,1731年1月26日,托时使团在克里姆林宫,觐见俄国女皇安娜一世恭贺其登基,德新使团还于次年访问了彼得堡[22]
  • 海禁问题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地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雍正严禁中国商人出海经商,还设置各种障碍,并说道“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在沿海各省的要求下,虽放宽海禁,但仍加以限制盘剥。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23]

陵墓 编辑

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陵墓位于沈阳盛京三陵。清入关后,从顺治帝康熙帝都安葬到北京东边的遵化县马兰峪皇家陵园,即清东陵。雍正帝另选北京西边的易县开辟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

纪年对照 编辑

清世宗 雍正元年 雍正二年 雍正三年 雍正四年 雍正五年 雍正六年 雍正七年 雍正八年 雍正九年 雍正十年
西元 1723年 1724年 1725年 1726年 1727年 1728年 1729年 1730年 1731年 1732年
干支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清世宗 雍正11年 雍正12年 雍正13年
西元 1733年 1734年 1735年
干支 癸丑 甲寅 乙卯

家族 编辑

雍正帝家族
 
 
 
 
 
 
 
 
 
 
 
 
 
 
 
 
 
 
高祖父:(追尊)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曾祖父: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高祖母:(追尊)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
 
 
 
 
 
 
 
祖父:世祖章皇帝福临
 
 
 
 
 
 
 
 
 
 
 
 
 
 
外高祖父:科尔沁部忠亲王寨桑
 
 
 
 
 
 
 
曾祖母:孝庄文皇后本布泰
 
 
 
 
 
 
 
 
 
 
 
外高祖母:忠亲王贤妃
 
 
 
 
 
 
 
父:圣祖仁皇帝玄烨
 
 
 
 
 
 
 
 
 
 
 
 
 
 
 
 
 
外高祖父:游击世职忠烈一等公佟养真
 
 
 
 
 
 
 
外曾祖父:都统勤襄一等公佟图赖
 
 
 
 
 
 
 
 
 
 
 
祖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外曾祖母:觉罗氏
 
 
 
 
 
 
 
 
 
 
 
世宗宪皇帝胤禛
 
 
 
 
 
 
 
 
 
 
 
 
 
 
 
 
 
 
 
 
外高祖父:乌雅额伯根
 
 
 
 
 
 
 
外曾祖父:乌雅额森
 
 
 
 
 
 
 
 
 
 
 
外高祖母:富察氏
 
 
 
 
 
 
 
外祖父: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
 
 
 
 
 
 
 
 
 
 
 
 
 
 
外曾祖母:瓜尔佳氏
 
 
 
 
 
 
 
 
 
 
 
母:(追谥)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外祖母:塞和里氏
 
 
 
 
 
 
 
 
 
 
 
 
 

后妃 编辑

封号、谥号 备注
皇后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本名失考,正宫皇后,侍卫内大臣费扬古之女,雍正九年50岁崩。生一子:弘晖,幼殇。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原为熹妃,后升熹贵妃,四品典仪凌柱之女,乾隆四十二年85岁崩。生一子:高宗纯皇帝弘历。
皇贵妃
敦肃皇贵妃年氏 巡抚年遐龄之女,雍正元年封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加封皇贵妃,旋薨。生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殇。
纯懿皇贵妃耿氏 管领耿德金之女。雍正间,封裕嫔,进裕妃。乾隆时,初尊为皇考裕贵妃,孝圣宪皇后崩,尊为皇考裕皇贵太妃,乾隆四十九年95岁薨。生一子:和恭亲王弘昼。
齐妃李氏 知府李文熚之女。生三子:弘昐、弘昀、弘时,仅弘时成年活至雍正登基,其余两子皆殇;一女,下嫁星德。
谦妃刘氏 管领刘满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雍正年间入宫,初为答应,累进为贵人。雍正十一年生皇六子,翌日晋为谦嫔。乾隆时尊为皇考谦妃。生一子:果恭郡王弘曕。
宁妃武氏 知州武柱国之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宁妃去世。死后葬于清西陵泰陵妃园寝。
懋嫔宋氏 主事金柱之女。生二女,皆殇。
贵人
郭贵人 雍正初年封郭常在,雍正七年正月已晋郭贵人。乾隆元年正月未受晋封。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时,彩棺奉移泰陵妃园寝,三月十三日正式下葬。
李贵人 雍正七年封贵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
安贵人 本名安春晓,雍正时为贵人,从未晋位。家世没有任何记载。雍正七年四月后入宫。乾隆十四年正月至乾隆十五年底期间去世。
海贵人 雍正三年为常在,乾隆元年正月已晋海贵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
张贵人 雍正七年四月后入宫,初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晋为张贵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贵人 照看履懿亲王及和恭亲王之嬷嬷,雍正帝赏其贵人之位,“老”字为称呼。雍正三年已为贵人,与康熙帝后妃同居宁寿宫。乾隆元年四月在景山病死。乾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葬清东陵附近之苏麻喇姑园寝,因其非为后妃,故不入葬泰陵妃园寝。
常在
那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后入宫。雍正十三年前卒。葬泰陵妃园寝。
李常在 雍正八年已入宫,称李答应;雍正十年闰五月晋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后卒。葬泰陵妃园寝。
马常在 乾隆三十三年冬旬已去世了。乾隆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园寝。
春常在 雍正十三年正月,某氏被称为储秀宫姑娘;同年十月储秀宫姑娘已被高宗尊封为春常在。乾隆三十年,春常在去世,葬泰陵妃园寝。
高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雍正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雍正十二年底之间。葬泰陵妃园寝。
常常在 雍正十年八月,常常在去世。葬泰陵妃园寝。
顾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后入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吉常在 雍正五年四月已经入宫为大答应,未知是否为高级妇差。《食肉底账》称其为“吉官”。乾隆元年正月已晋为吉常在。乾隆十四年正月仍在《食肉底账》中出现。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答应
苏答应 据《清西陵史话》,苏答应雍正四年七月出现,或于雍正七年十二月至雍正八年正月期间已无记载,或为高级妇差,葬地不详。
汪答应 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常答应 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大答应
云答应 雍正五年四月已经入宫为大答应,或为高级妇差。《食肉底账》称其为“云惠[24]”。雍正九年四月去世,送至六股道埋葬,未经盖造衙门围墙。乾隆三年四月盖造云答应衙门三间及大门三间,成砌周围围墙。
兰答应 雍正五年四月已经入宫为大答应,《食肉底账》称其为“兰英”,尽管乾隆元年正月改称为兰答应[25],但档案上仍载其为大答应。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或为高级妇差,待考。
姑娘
启祥宫姑娘 雍正十年七月的档案有一位代称为启祥宫的姑娘,雍正十三年的档案已不见启祥宫之名,或为高级妇差,葬地不详。
格格
伊格格 奉安于泰陵妃园寝。格格为亲王妾室的称号,可能是雍正帝为亲王时的妾室。
张格格 奉安于泰陵妃园寝。格格为亲王妾室的称号,可能是雍正帝为亲王时的妾室。
苏格格 奉安于泰陵妃园寝。格格为亲王妾室的称号,可能是雍正帝为亲王时的妾室。

子女 编辑

皇子 编辑

皇子
姓名 生母 备注
弘晖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时为嫡福晋) 长子,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生,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日8岁殇。乾隆时追封为端亲王。
弘昐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 实际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日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2岁殇(1697年7月19日-1699年3月30日)。
弘昀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 二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日10岁殇。
弘时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 三子,雍正命弘时过继康熙帝皇八子允禩,雍正四年二月除宗籍,五年八月暴毙[5]。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生,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23岁卒。
弘历 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时为侍妾格格) 四子,高宗纯皇帝。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89岁驾崩。
弘昼 纯懿皇贵妃耿氏(时为侍妾格格) 五子,和恭亲王。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日生,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十三日58岁薨。
福宜 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侧福晋)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康熙六十年正月十三日1岁殇。
福惠 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侧福晋) 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日生,雍正六年九月初九日8岁殇。乾隆时追封为怀亲王。
福沛 敦肃皇贵妃年氏 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日生,即日殇。
弘曕 谦妃刘氏(时为刘贵人) 六子,果恭郡王,乾隆命弘曕过继康熙帝皇十七子允礼。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生,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一日32岁薨。

养子 编辑

封号、谥号 生父 生母
养子理郡王弘㬙 理亲王允礽 侧福晋程佳氏
养子辅国公弘晥 理亲王允礽 侧福晋程佳氏
养孙永璥 理亲王允礽第三子弘晋 妾纳喇氏元保之女

皇女 编辑

出生年 封号、谥号 生母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生,未逾月夭折 懋嫔宋氏(时为侍妾格格)
次女(1695年-1717年)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生,五十六年三月薨 和硕怀恪公主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生,未逾月夭折 懋嫔宋氏(时为侍妾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日生,五十六年五月夭折 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侧福晋)

养女 编辑

雍正年间有永和宫公主及永和宫格格等称,由于当时雍正帝亲生女儿皆已离世,此时居住在六宫区域的公主应为其养女。

 封号、谥号 生父 生母 备注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 理亲王允礽第六女 侧福晋唐氏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二日丑时出生。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理藩院额外侍郎观音保。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 怡亲王允祥第四女 福晋兆佳氏 康熙五十三年十月初十日寅时出生。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二十七日,下嫁智勇亲王丹津多尔济之子多尔济塞布腾。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 庄亲王允禄长女 福晋郭络罗氏 康熙五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出生。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齐默特多尔济。
养女和硕格格 允禔第十三女 妾晋氏 雍正二年六月出生。初为县主,乾隆二年六月指与喀喇沁贝勒僧衮扎布,在崇庆皇太后前哭泣奏请未婚守节,后抚养著未婚夫的子侄,五世同堂。嘉庆帝闻知其守寡逾六十年而御书匾额“贞祺康荫”送至该部蒙古。

评价 编辑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26]

《清世宗实录》: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幼耽书诗,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天章濬发,立就万言。书法遒雄,妙兼众体。毎筹度事理,评骘人才,因端竟委,烛照如神。韬略机宜,皆所洞悉[27]

李氏朝鲜君臣受儒家正统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对清国以及清国皇帝的态度多持批评态度,甚至有妖魔化倾向。朝鲜人毫无忌讳地记录康熙帝的“雌雄眼”容貌,还认为雍正帝贪财爱银[28]。但是朝鲜使臣李樴亲见雍正“气象英发,语言洪亮”[29]

英国历史学家史景迁认为,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满清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准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养廉银)。虽然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雍正未能了解与解决明清两代作为内敛式王朝的根本问题,但满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此当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评价雍正:“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赞扬不值。而批臣下之折,尤有趣味,所降谕旨,洋洋数千言,倚笔立就,事理洞明,可谓非常之才矣。”[3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珍认为雍正是一位善于观察与思考者,其思想的敏锐性以及思维广度与深度,都超过允禩允禵等人[31]

中国历史学家钱穆认为:“雍正是有名能专制的。他的上一代是康熙。在中国历史上,康熙也算是一个好皇帝,至于雍正便太专制了。我们现在看他的朱批上谕,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统制中国的。在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他都知道,大概全国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务人员的。因此许多人的私生活,连家人父子亲戚的琐碎事,都瞒不过他。一切奏章,他都详细批。他虽精明,同时是独裁。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聪明,中外事,无论大小,旁人还不知道,他已经知道了……不能说皇帝私下决定了,不再给政府行政长官预闻就可办。这决不能说是一种制度,也不能说它是习惯法,只能说它是法术。为什么?因为这是纯粹出之于私心的。而私心则决不能形成出制度。”[32]:123[33]

争议 编辑

即位之谜 编辑

从古至今民间多年来有“十改于”和“十改第”的说法,指因为“于”字和“第”字在构做上均含有“十”字,所以雍正把遗诏上“传位十四子”一句改为“传位于四子”或“传位第四子”,进而把皇位继承权从身为康熙帝第十四个儿子的允禵手上夺去。[34][35]

“十改于”和“十改第”这两个说法已被中央研究院的人员加以否定。[36]他们说清朝时代的官方文书里如果提及皇族和皇帝的子嗣,文书里一定会把那人的正式爵位、皇室兄弟之间的排名与名字完整列出。[36]根据中央研究院现在保存的康熙遗诏,雍正在遗诏上被称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37]如此类推,如果康熙原本是属意让允禵继位的话,那文书里则会把允禵写成“贝勒皇十四子胤禵”,写法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完全不同。

康熙遗诏亦以满文和蒙文书写与中文一同的内容。满文里,“于”和“十”两字的写法完全不同,并没有矫饰可能。[34]亦有观点指出“于”字是简体字,等于繁体字里的“於”字。因为“於”和“十”写法差别甚大,所以在更改方面会有难度。[34]

康熙帝传位雍正帝之征兆 编辑

  • 征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十二子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极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亲王胤禛主持,岂能不具备重大意义?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 征兆二:康熙御极六十年派雍亲王胤禛祭祖此举,让废太子胤礽之师王掞看出端倪,故于三月“大学士王掞密奏请建储,至是监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长发等人曾疏请建储,帝不悦,并掞切责之。诸王、大臣奏请治大学士王掞罪,帝赦不治。”这亦可视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布署迹象之一,毕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领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布,易生事端。
  • 征兆三:“五月壬戌,命抚远大将军胤禵移驻甘州。以年羹尧总督四川陕西,色尔图署四川巡抚。”康熙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之亲信年羹尧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军后补给已然成形。
  • 征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抚远大将军胤禵复往军前。十月,命雍亲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孙渣齐、隆科多、查弼纳、吴尔台察阅京师通州仓廒。”康熙指示由雍亲王胤禛亲率隆科多、查弼纳等众多京师王公重臣,竟然只为“察阅京师通州仓廒”,已有不寻常迹象。
  • 征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驻跸畅春园。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驾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时康熙意欲传位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显。

雍正时期大兴文字狱,是为了打击全国各地对雍正皇帝和朝廷散布不实谣言的逆党,此事件甚至波及多位雍正的亲兄弟、雍正重臣隆科多年羹尧等多人。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状;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满语骂人的话,意义众说纷纭,有“驮负罪过”、“驱赶犬只”、“冷冻的鱼”等众说),九月死[5]。康熙帝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状,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为“颤抖”,也有人说是“刺伤人的野猪”),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状[5];后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谕示其罪状,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锢[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复亲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而削爵拘禁[5]。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死因之谜 编辑

流传着各种雍正皇帝死因。

  • 病死:有人认为雍正帝“是中风死去的”[38]
  • 丹药中毒:近年来由于对清代的档案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也有很大可能[39],而乾隆帝即位后,马上将圆明园内的炼丹道士和民间术士全部赶出[40]。某些近年与雍正帝有关的电视剧(例如后宫甄嬛传)都根据此说法而描述雍正之死因。

轶事典故 编辑

个人信仰 编辑

雍正帝笃信佛教,热衷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与密宗章嘉活佛交往密切;雍正也研究禅宗,精通《金刚经》,并著作佛学书籍数部,为章嘉活佛认可其参透三关,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认为已觉悟的皇帝。雍正帝也喜欢道教,常常服食道士金丹。雍正元年重申禁止天主教,史称雍正禁教

喜爱装扮 编辑

雍正皇帝委托宫廷画师郎世宁,创作一幅《雍正行乐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显示雍正喜爱打扮成不同年代的各式人物。

早期未即位前(九子夺嫡时期),就曾委托画师给自己家人画《春耕图》进献给康熙皇帝以表明无争位之心,后来的乾隆皇帝也有相似的喜好。

影视作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是入关之后的第3位。如果将努尔哈赤视作首位则为第5位。
  2. ^ 张廷玉在《自订年谱》称八月二十日,雍正就感觉有点不舒服,但“犹听政如常”。二十二日晚上漏将二鼓,宫里宦官,急宣张廷玉火速进宫。《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办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宝亲王、和亲王朝夕侍侧。戌时,上疾大渐,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至寝宫,授受遗诏。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大学士宣读朱笔谕旨,宝亲王即位。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黄舆返大内,申刻大殓。”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丁未,恭上尊谥曰敬天昌运建中罗帝神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
  2. ^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
  3. ^ 陈捷先《雍正写真》远流出版 ISBN 9573245051
  4. ^ 《八旗通志初集五十八》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潘国森. 〈古今觀照〉. 《明报》 (明报报业). 1998-08-17. 
  6. ^ 廖伯源《政治制度与西汉后期之政局变化》1983
  7. ^ 《清世宗实录》卷3
  8. ^ 《清世宗实录》卷13
  9. ^ 李伶俐. 《清雍正时期反腐及当代启示研究》. 吉林大学. 2016. 
  10. ^ 《清世宗实录》卷6
  11. ^ 《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二月初三日条
  12. ^ 《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正月十三日条
  13. ^ 关嘉录; 佟永功. 《从<镶红旗档>看雍正帝整饬旗务》. 《社会科学辑刊》. 1986年, (01期). 
  14. ^ 张世德. 《雍正、审计与会考府》. 《河北审计》. 2000年, (第4期). 
  15. ^ 王飞. 《论雍正时代的廉政建设》. 《西南政法大学》. 2014年. 
  16. ^ 冯元魁. 《论清朝养廉银制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 (02期). 
  17. ^ 倪军民. 《雍正帝改革科学制度考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 
  18. ^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56、81、94。《雍正朝起居注册》元年九月初九日条。
  19. ^ 陈捷先. 雍正-勤政的皇帝,傳奇的一生.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09年 (中文(台湾)). [页码请求]
  20. ^ 阎崇年. 正说清朝十二帝. 中华书局.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中文(中国大陆)). [页码请求]
  21.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
  22. ^ 王希隆. 托时、德新奉使俄国及其有关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 (2)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23. ^ 《清文献通考》
  24. ^ 《食肉底账》:皇后下官女子三十二人、皇贵妃下官女子十二人、齐妃下官女子五人、熹妃下官女子八人、裕妃下官女子八人、懋嫔下官女子七人、老贵人下官女子五人、郭贵人下官女子四人、常常在下官女子四人、海常在下官女子四人、苏答应下官女子三人、启祥宫官女子二人、云惠下官女子一人、兰英下官女子一人、吉官下官女子一人。
  25. ^ 《宫内等处女子嬷嬷妈妈里食肉底账》:皇太后官女子十二人、贵妃官女子四人、齐妃官女子六人、……安贵人官女子四人、李贵人官女子四人、海贵人官女子一人、李常在官女子三人、马常在官女子二人、吉常在官女子二人、兰答应官女子二人、春常在官女子一人。
  26. ^ 《清史稿·卷九·本纪九》
  27. ^ 《清世宗实录·卷一》
  28. ^ 马睿. 《李氏朝鲜君臣眼中的康熙帝与雍正帝》. 《辽宁师范大学》. 2010年. 
  29. ^ 《李朝实录·景宗实录·卷十三》,三年(雍正元年)九月癸未条,第42册,第181页
  30. ^ 《清室外纪》,《清外史丛刊》本,第62页
  31. ^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第389页。
  32. ^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香港: 人生出版社. 1955. 
  33. ^ 任之.《新编中华历史五千年—清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730页
  34. ^ 34.0 34.1 34.2 康熙遺詔曝光 揭傳位雍正真相. 辽沈晚报香港苹果日报转载). 2012-08-31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35. ^ 「康熙遺詔」現身!破解四爺篡改遺詔之謎. ETtoday新闻云. 2012-09-04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36. ^ 36.0 36.1 兰文里. 雍正繼統之謎. 中央研究院.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37. ^ 康熙遺詔. 中央研究院.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38. ^ 《清史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页47。
  39. ^ 金梁.《清帝外纪·世宗崩》:序本,1934年:第89页
  40. ^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来源 编辑

书籍

研究书目 编辑

  •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 杨启樵:《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上海:上海书店出社,2002)。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雍正帝
出生于:1678年12月13日逝世于:1735年10月8日
统治者头衔
前任:
清圣祖玄烨
(父)

年号:康熙
大清皇帝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雍正十三年八月廿三
继任:
清高宗弘历
(子)

年号:乾隆
西藏文殊皇帝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