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合國的批評

聯合國的批評包括關於該組織各個方面的許多論點,如政策、意識形態、代表權平等、行政管理、執行裁決的能力和意識形態偏見。經常被引用的批評點包括:人們認為該機構缺乏效力(包括在先發制人的措施和從社會爭端到全面戰爭等現有衝突的緩和方面完全缺乏效力)、反猶太主義、綏靖、勾結、宣揚全球主義、不作為、對大會實行全面控制的國家濫用權力、腐敗,以及挪用資源。聯合國的一些決定被視為未能預防武裝衝突和執行《聯合國憲章》。

哲學和道德上的批評

編輯

道德相對主義

編輯

2004年,以色列前任駐聯合國大使戈爾德出版了一本書《巴別塔:聯合國如何推動全球混亂》(Tower of Babble: How the United Nations Has Fueled Global Chaos)。書中批判了聯合國奉行的道德相對主義[1],指責其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種族滅絕和恐怖主義,而沒有積極介入。書中認為在聯合國剛剛成立時,因為成員國都是同盟國的正義陣營,從而在面對以法西斯國家為主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時能採取一個鮮明的立場​​反對邪惡,但在那麼多年過去,聯合國會員國的成分早已魚龍混雜,184個會員國中只有75個國家符合自由之家對「自由國家」評選的標準[2]。戈爾德稱,聯合國內的情勢已經逆轉,使得它相對更受獨裁國家的影響。[2]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於2011年死去後,聯合國大會決定為其默哀。這導致西方國家的拒絕以至抵制。 捷克聯合國特派團的一名官員說,協助捷克革命與改革的前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也在近日過世,他們並未要求聯大為哈維爾默哀。[3][4]

全球影響力的質疑

編輯

最早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聯合國內就有過關於聯合國的權責及其勢力範圍的爭論。早期對聯合國進行質疑和抵抗的是在美國的約翰·伯奇協會英語John Birch Society,其在1959年主持了「讓我們走出聯合國」的行動。他們認為聯合國的目的是建立一個「世界政府」。

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就直言批判聯合國為「木工機械」,不相信聯合國對維護世界和平有所幫助。他稱他寧願直接與其他各國締結防禦條約,也不會接受聯合國的指示。[5]

人口控制和墮胎的爭論

編輯

聯合國人口基金被指控對一些團體予以資助,以促進和支持政府強制墮胎和強制絕育。有關這些指控的爭論導致了該組織與美國政府之間的關係不穩定,先後有三位美國總統即雷根老布希小布希曾經從聯合國人口基金中抽回資金。

聯合國人口基金曾在1990年代中後期對秘魯提供援助以支持其控制人口的計劃,後來秘魯政府的檔案曝光被發現原定方案竟然是強制絕育。人口基金並沒有被查出直接捲入醜聞,但由於它在之後繼續提供資金,成為外界批評的對象。[6]

行政批評

編輯

大國代表性

編輯

有批評指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都是核大國,他們讓安理會成為了一個核武國家專屬的權力俱樂部。不同於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在國際格局中並沒有真正的國際代表性。這使得一些聲音指責聯合國安理會僅關注和解決常任理事國的戰略利益和政治動機,特別是在人道主義干預上:比如,在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優先保護石油資源豐富的科威特,但在1997年面對貧瘠的盧旺達發生大屠殺時,卻沒有積極介入導致悲劇發生。[7]

安理會理事國問題

編輯

在理論上,任何國家都可以被選為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但批評者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相反,他們認​​為,常任理事國的範圍應該擴大以至包括非核大國,這將使得安理會這個機構民主化。[8]還有一些國家建議完全廢除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一設置,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加拿大的前總理保羅·馬丁的方案。[9]

否決權爭議

編輯

對安理會的另一個批評是五個常任理事國的權力(主要指否決權)。依照《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都擁有一票否決權,可以強行阻止任何安理會可能採取的行動。而其中一個國家的反對,通常不是大多數國家的意向,因此可能導致聯合國對危機和衝突進行回應的效率會被削弱。例如,約翰·J·米爾斯海默曾說:「自1982年以來,美國已經否決了32項安全理事會譴責以色列的決議,其投反對票的次數超過其他全部安理會成員投反對票數量的總和。」[10]在阿拉伯地區許多國家包括以色列進入聯合國後,在阿拉伯國家的多次建議下,聯合國安理會曾多次動議譴責以色列,但都被美國全部否決。批評者認為,以色列在聯合國能受到美國的庇護,但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巴勒斯坦卻沒有相應的地位。除了美國,俄羅斯也多次否決安理會關於制裁敘利亞的決議。另外在1983年,作為俄羅斯聯邦的前身,蘇聯否決了安理會關於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對蘇聯進行譴責的決議。

黑箱操作

編輯

聯合國安理會被批評經常進行黑箱操作,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間互相私下會晤達成共識,再在安理會會議上投票通過。曾任聯合國高級僱員的厄斯金·巴頓德斯就指出聯合國安理會內有三種勢力,互相博弈以控制安理會。他認為這種現像簡直就像世襲貴族一樣,批判安理會的成員十分骯髒,讓安理會成為了一個橡皮圖章。[11]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時,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合國代表喬冠華就當眾批判美蘇兩國在安理會內達成關於阿以衝突的秘密協定以獲取利益。[12]

民主性質

編輯

聯合國系統內的民主和制衡效力從一開始就遭受質疑。一些人士否認聯合國存在民主,認為聯合國只偏向某些國家的利益。 世界聯邦主義者運動英語World Federalist Movement召集人迪特·海因里希指出,強大的安理會系統本身並不具備完整的三權體系,但是《聯合國憲章》卻賦予了安理會極大的權力,這就使得聯合國內的權力失衡卻得不到制約。[13]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聯合國安理會內五個常任理事國在世界武器出口國中均位列前七。[14]

聯合國系統

編輯

根據曾任以色列外交部發言人的伊加·帕爾默英語Yigal Palmor說,以色列是聯合國內唯一一個沒有參與任何聯合國下屬機構的聯合國成員國,在整個聯合國系統中,它被聯合國的其他會員國阻止了。帕爾默聲稱,由於聯合國的機制不成熟,以色列被系統地排除在許多國際及地區組織外,以色列甚至在聯合國內也遭到刁難。按照地理劃分,以色列本來應該屬於亞洲的地理部分,但由於阿拉伯及穆斯林國家在該地區(如伊朗、伊拉克等)的反對,它被強行排除在外。雖然西方國家和其他一些國家樂意承認它,但這仍十分有限。[15]

效力批評

編輯

許多人士質疑聯合國特別是在21世紀所能發揮的效力。[16]儘管《聯合國憲章》要求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並為此目的:採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於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並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17]但有時因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阻撓,聯合國無法達成前兩個目標。[18]如果沒有安理會內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聯合國就無法對地區局勢進行介入,而最多只能派駐觀察員進行匯報及建議。而面對不同的情況,安理會各國也會根據自身的利益做出不同的決定。[18]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發生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吳丹為了讓美國的甘迺迪總統和蘇聯的赫魯曉夫雙方能夠緩和和談判,從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為危機能夠最終落幕的一個關鍵因素。[19]2005年蘭德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在過去聯合國的維和行動中只有三分之二是成功的,而這比美軍直接介入處理的成功率還要低。[20]此外,在2005年的人類安全報告中認為,在冷戰結束後,由於兩極格局的消亡,儘管戰爭的數量逐漸下降,但是種族滅絕和其他一些侵犯人權的行為卻愈演愈烈。而聯合國及其下屬的維和部隊卻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21]

聯合國內的官僚主義也被指為造成聯合國系統臃腫及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1994年,曾任聯合國秘書長特別助理的穆罕默德·薩赫農英語Mohamed Sahnoun出版了《索馬里:錯失良機》一書[22]。他在書中分析了造成1992年聯合國介入索馬里局勢英語Unified Task Force失敗的原因。他認為,自1988年索馬里開始爆發內戰到1991年1月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的政權垮台這段期間,聯合國錯失了至少三次機會來阻止在當地發生的動盪和危機。在聯合國試圖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時,由於這些援助完全由非政府組織主導,他們的能力之低和奉獻精神之高形成鮮明對比。聯合國的官僚作風(如聯合國的特派專員沒有直接和各方領袖聯繫,卻跑到內羅畢組織會議召集他們前來開會)直接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穆罕默德·薩赫農警告,如果聯合國在以後依然不進行調整和改革,那麼聯合國將繼續無法就以後發生的衝突進行及時和有效的處理和調停。[23]

外交和政治批評

編輯

無力阻止種族衝突

編輯

許多批評人士,甚至包括聯合國的支持者都質疑聯合國大會決議的效力。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行為並不和安理會的決議產生衝突,所以產生的影響不是很壞。在聯合國的早期,比較知名的例子是在孟加拉國解放戰爭1971年孟加拉大屠殺英語1971 Bangladesh genocide巴基斯坦軍隊對孟加拉地區的印度教徒犯下的暴行。批評者認為,聯合國在這些問題上的決議完全無效。[24]最後唯有印度軍隊介入才平息事態[25]。另外一個例子是在1995年7月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由拉特科·姆拉迪奇帶領下的塞族共和國軍隊在波斯尼亞戰爭期間執行對波斯尼亞人的屠殺。聯合國宣佈在當地建立安全區,並派駐400名維和人員在當地保護難民,但聯合國的部隊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阻止大屠殺的進行。在21世紀,最著名的是達爾富爾衝突蘇丹政府主導和縱容軍隊和民兵對土著居民進行種族清洗。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萬平民死於其中,但聯合國對這一嚴重的反人類的侵犯人權行為卻不能做出有效制止。在聯合國大會第68屆會議[26]上,新西蘭總理約翰·基伊嚴厲批評聯合國對敘利亞危機處理的無能。兩年之後,敘利亞內戰爆發。[27]

冷戰處理爭議

編輯

1967年,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理查·尼克森批評聯合國在處理冷戰的相關問題上是「過時和不足勝任的」[28]。被隆納·雷根總統任命為駐聯合國大使的珍妮·柯克帕特里克於1983年在《紐約時報》撰文,稱在安理會進行討論的過程更像是搶劫而不像是在進行辯論和解決問題。[29]

以阿衝突爭議

編輯

在聯合國大會以及安理會的討論中,以巴衝突抑或以阿衝突經常是會議的主題,佔據了大量的與會者的辯論時間、聯合國的資源,並為此推出了無數的決議。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曾指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過度集中於對以色列侵犯人權的指控。[30]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亦承認聯合國對以色列抱有偏見。其他一些政論家如戈爾德、艾倫·德肖維茨馬克·德雷福斯羅伯特·S·威斯特里奇英語Robert S. Wistrich艾倫·凱斯英語Alan Keyes,以及反誹謗聯盟都認為聯合國對於以色列在和阿拉伯及巴勒斯坦地區發生的衝突中的行為過於關注[31][32][33][34][35][36]。威斯特里奇研究指出:「在過去的四十年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前身為人權委員會)通過的重要決議中的三分之一都是針對以色列的。相比之下,對於中國俄羅斯北韓古巴沙特阿拉伯敘利亞甚至是津巴布韋的人權問題,理事會(委員會)甚至沒有一個單獨的決議來譴責他們。」[37]

1947年,聯合國大會採納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的提議,通過關於以阿分治的決議[38]。這是聯合國最早的關於以阿問題的決議。政治評論家阿蘭·德肖維茨指出,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聯合國對「難民」的定義適用於逃離以色列控制地區的原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39]

2007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主席多魯·羅穆盧斯·科斯泰亞英語Doru Romulus Costea表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以巴衝突的處理中是「失敗」的。[40]

聯合國推動了以色列和其他幾個鄰國的和平談判,距離最近的一次是2002年的和平路線圖。但在1975年通過的極具爭議的聯合國大會第3379號決議英語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3379,認定猶太復國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種族歧視[31]。當時的以色列代表哈伊姆·赫爾佐格在決議通過後做了發言,在發言的最後,說完了「對於我們猶太民族,它無非是一張紙,我們也確實把它當作一張紙。」他隨即把決議撕碎,隨後退出會場。

台灣地位問題

編輯

自1971年以來,中華民國(台灣)被退出聯合國後,這個大約擁有2300萬人民的自治地區一直徘徊在外交盲點中,被聯合國和其附屬單位禁止,例如:世界衛生組織。而其地區之奧林匹克運動員以使用中華台北的旗幟及名義參加比賽。聯合國承認並遵守一個中國政策,該政策規定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台灣聯合國宣達團團長歐江安表示:「聯合國一直倡導正義與人權,但它們卻假裝我們不存在。它令人感到羞辱,荒謬而幼稚。」[41]

其他醜聞

編輯

石油換食品計劃

編輯

除了對基本方法的批評外,石油換糧食方案還受到廣泛的腐敗和濫用。在其存在的整個過程中,該項目一直受到指控,稱其部分利潤被非法挪用給伊拉克政府和聯合國官員。[42][43]

聯合國維和部隊對兒童的性虐待

編輯

有記者目睹了聯合國介入後,柬埔寨、莫桑比克、波斯尼亞和科索沃的賣淫活動迅速增加,後兩者由北約維和部隊進駐。在1996年聯合國的研究《武裝衝突對兒童的影響》中,莫桑比克前第一夫人格拉薩·馬謝爾記錄道:「在為本報告編寫的關於武裝衝突局勢中對兒童的性剝削的12項國家研究中,有6項表明,維和部隊的到來與兒童賣淫的迅速增加有關。」[44]

2011年,聯合國發言人證實,經過長達一年的調查,16名貝寧維和人員被禁止與他們一起服役。在參與的十六名士兵中,有十名是指揮官。他們未能維持一個防止性剝削和性虐待的環境。早些時候,聯合國部隊在剛果、柬埔寨和海地發生了性行為不端的報道,早些時候,摩洛哥維和人員在科特迪瓦發生了一起事件。

2017年除夕微博事件

編輯

2017年除夕,「聯合國」官方新浪微博發佈兩條微博,內容上將年夜飯和飢餓人群、禮花和戰亂炮火放在一起作對比,呼籲關注飢餓、關注戰亂。但此舉引發中國大陸網民和媒體的不滿與譴責[45][46][47]。其中一條涉事微博收到至少5.4萬條評論,絕大多數為批評,其中一條指責聯合國此舉是想要用「西方文化」給中國民眾洗腦[48]

中國大陸媒體亦對此跟進[49],有文章評論稱「當代世界的戰爭與貧困,是哪些國家造成的,相信聯合國自己也很清楚吧」、「真正在默默奉獻的英雄,是不會稀罕在過節時故作高明的」[50][51][52][53]

環球時報》指,事件中關於聯合國是否採取「雙重標準」的聲音非常強烈,即網友和媒體認為聯合國不會在聖誕節、元旦節等節日發佈類似微博,也不會在FacebookTwitter上發表類似不當言論。《環球時報》還援引專家評論稱「不讓西方國家這樣的戰亂始作俑者去承擔全球責任,卻單只讓中國承擔全球責任,顯然沒有這個道理。」[45]但也有觀點指,聯合國的推特賬號在西方傳統節日聖誕節時發送過類似信息,一條關於敘利亞,另一條關於全球貧困問題。[54]

鳳凰衛視》評論員宋忠平認為,涉事微博並不代表聯合國;事件體現的實際是相關編輯人員的「格局」太小。[55]

事件發酵後,涉事微博被刪除[45][56]

責任

編輯

2007年,美國外交官詹姆斯·沃瑟斯特羅姆對聯合國駐科索沃官員的腐敗表示擔憂。他被聯合國警察解僱並拘留。他對聯合國和潘基文秘書長提起訴訟,[57]在他的法庭上,聯合國被指示就不當解僱向他賠償65000美元。[58]

海地霍亂爆發

編輯

來自尼泊爾的聯合國援助人員被確定為霍亂爆發的源頭,霍亂導致1萬多海地人死亡,數十萬人患病。[59][60]然而,聯合國聲稱享有外交豁免權,並拒絕提供賠償。疫情再次爆發六年後,當時已有9000多名海地人死亡,時任秘書長潘基文最終承認聯合國在疫情中的罪責,並表示「深感抱歉」。[61]秘書長承諾花費4億美元援助受害者,改善國家搖搖欲墜的衛生和供水系統。截至2020年1月,即疫情爆發近十年後,聯合國僅完成了這一數字的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old, pp. 216–217.
  2. ^ 2.0 2.1 Gold, p. 31.
  3. ^ 比哈維爾偉大?聯合國為金正日默哀.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4. ^ "UN honors North Korea's Kim Jong-i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Ynetnews. 22 December 2011. 23 December 2011.
  5. ^ Gerbet, Pierre. Naissance des Nations Unies. Espoir. 1995, (102)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0) (法語). 
  6. ^ Mosher, Steve. Bush stops funds for UNFPA abuses; the U.N. population fund supports forced abortions and sterilizations. Insight on the News. 2002-08-19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2). 
  7. ^ Rajan, Chella (2006). "Global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sPDF (449 KB)". Frontiers of a Great Transition. Vol. 3. Tellus Institute, p. 3.
  8. ^ India makes strong case for UNSC expansion. HindustanTimes.com. 2005-11-13 [2015-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09). 
  9. ^ Statement by Canadian Ambassador Allan Rock on Security Council Reform. Global Policy Forum. 2005-07-12 [200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9). 
  10. ^ John J. Mearsheimer and Stephen Walt. 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 KSG Facult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Harvard University. [200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2). 
  11. ^ Empowering the Peoples in their United Nations – UN Reform – Global Policy For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lobalpolicy.org (1994-12-02). Retrieved on 2012-07-12.
  12. ^ 周南:在常驻联合国的岁月里. 世界報. [2015-10-07] (中文). [失效連結]
  13. ^ Creery, Janet (1994). Read the fine print first: Some questions raised at the Science for Peace conference on UN refor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eace Magazine. Jan–February 1994. p. 20. Retrieved on 2007-12-07.
  14. ^ Top List TIV Tables-SIPR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rmstrade.sipri.org. Retrieved on 2012-07-12.
  15. ^ Krautreporter. Krautreporter. [2015-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16. ^ Bush Discusses Relevance/ Irrelevance of UN (PDF). 2002 [2011-01-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年7月26日).  George W. Bush addressing the UN, question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UN if it will not authorize a US invasion of Iraq.
  17. ^ Article. 1945 [201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8).  Excerpt of Articles 1 & 2 of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18. ^ 18.0 18.1 The United Nations, It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ld War (PDF). 2011 [2011-01-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年7月26日).  Political scientist Ragnor Mull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 during the Cold War years.
  19. ^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Resolved: The Untold Story of an Unsung Hero. 2007 [201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3).  Recently discovered documentation of Secretary General U-Thant’s critical role in resolving the 1961 Cuban Missile Crisis.
  20. ^ The UN's Role in Nation Building: From the Congo to Iraq (PDF). 2005 [2011-01-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9-26).  A Rand Corporation historical comparative survey of UN peacekeeping work.
  21. ^ The 2005 Human Security Report. 2005 [201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2).  A detaile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UN effectiveness in preventing wars.
  22. ^ USIP Press Books, octobre 1994, ISBN 978-1-878379-35-1
  23. ^ Book Review by Gail M. Gerhart in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5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4. ^ Ball, Howard. Genocide: A Reference Handbook. ABC Clio. 2011: 46. ISBN 978-1-59884-488-7. 
  25. ^ Lee, Steven P. Ethics and War: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10. ISBN 978-0-521-72757-0. 
  26. ^ Unknown. Criticism of the United Nations. Wikipedia. [202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27. ^ Key compromises on UN Syria de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News NZ. 28 September 2013.
  28. ^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It's a Damned Debating Socie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r. Edward C. Keefer (PDF).
  29. ^ "UN Mugging Fai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egitimacy and Force, Jeane J. Kirkpatrick, p. 229.
  30. ^ John Kerry Slams U.N. Human Rights Council for Bias Against Israel. The Forward. 2015-03-02 [2015-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8). 
  31. ^ 31.0 31.1 Wistrich, pp. 471–483.
  32. ^ Alan Keyes quoted in Yohanan Manor, To Right a Wrong: The Revocation of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3379 Defaming Zionism (New York: Shengold Publishers, 1996), p. 171. qtd. in Wistrich, p. 484.
  33. ^ Gold, p. 20.
  34. ^ Dershowitz, Alan. The Case for Peace: How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Can Be Resolved.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35. ^ "Don’t be lynch mob, lawyers urge U.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JTA. 8 July 2009. 8 July 2009.
  36. ^ "ADL: UN Human Rights Council Resolution Reveals 'Cancerous Bias' Against Isra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DL. 7 July 2009.
  37. ^ Wistrich, p. 487.
  38. ^ Dynamics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Palestine, P. J. I. M. de Waart, BRILL, 1994, p. 121.
  39. ^ Dershowitz, Alan. The Case for Israel.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pp. 86–87.
  40. ^ Shamir, Shlomo. "UN human rights chief: We failed in handling Israel-PA conflic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Haaretz. 30 September 2007. 7 July 2009.
  41. ^ 傑安迪. 台灣,跋涉在國際政治的荒原.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6-09-26 [2020-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42. ^ Oil-for-food chief 'took bribes'. 2005-08-08 [202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1) (英國英語). 
  43. ^ Corruption at the hea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Economist. [2023-07-13]. ISSN 0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44. ^ Wayback Machine (PDF). web.archive.org. [202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3. 
  45. ^ 45.0 45.1 45.2 白雲怡. 联合国春节“惹事”微博被删除 专家:这是应有态度. 環球網. 2017-01-29 [201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2). 
  46. ^ 王曉波. 联合国连发2条微博给中国人拜年,网友们却怒了……. 搜狐(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29 [2017-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2). 
  47. ^ 联合国除夕夜发了条微博,结果惹怒了中国网友. 鳳凰網. [2018-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7). 
  48. ^ 艾德. 大过年添堵?联合国微博信息遭抵制. 美國之音. 2017-01-31 [2017-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49. ^ 李德意. 联合国除夕夜发的一条微博,遭中国网民怒怼. 環球網. 2017-01-28 [201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7). 
  50. ^ 觀察者網 朱新偉. 联合国官微给中国人拜年的方式很特别. 搜狐新聞. 2017-01-28 [2022-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2). 
  51. ^ 朱新偉. 联合国官微给中国人拜年的方式特别…呵呵. 觀察者網. 2017-01-28 [2022-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2). 
  52. ^ 綜合. 联合国除夕夜发了条微博,结果惹怒了中国网友. 環球網. 2017-01-29 [201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7). 
  53. ^ 未網新聞楊露. 联合国微博发难民视频对比中国春节 网友:你这样没有教养. 未網新聞. [2018-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7). 
  54. ^ 艾德. 大过年添堵?联合国微博信息遭抵制. 美國之音. 2017-01-31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1). 
  55. ^ 陳淑琬; 宋忠平. 联合国除夕夜发微博遭网民怒怼 评:全球饥饿这锅中国不背. 鳳凰衛視. 2017-01-30 [2017-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 
  56. ^ 联合国除夕夜微博被删评论功能被关闭 揭事件始末. 中國小康網. [2018-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7). 
  57. ^ Borger, Julian. UN tribunal finds ethics office failed to protect whistleblower. The Guardian. 2012-06-27 [2023-07-13].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英國英語). 
  58. ^ Tribunal orders United Nations to pay $65,000 to whistleblower. Reuters. 2013-03-20 [202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英語). 
  59. ^ Katz, Jonathan M. U.N. Admits Role in Cholera Epidemic in Haiti.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8-18 [2023-07-13].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8) (美國英語). 
  60. ^ UN admits role in Haiti's deadly cholera outbreak. BBC News. 2016-08-18 [202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3) (英國英語). 
  61. ^ Sengupta, Somini. U.N. Apologizes for Role in Haiti’s 2010 Cholera Outbreak. The New York Times. 2016-12-01 [2023-07-13].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美國英語). 

參考書目

編輯

拓展閱讀

編輯
  • Carpenter, Ted Gallen, ed. Delusions of Grandeur: the United Nations and Global Intervention. Washington, D.C.: Cato Institute, 1997. ISBN 1-88257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