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防艦
岸防艦或稱岸防戰艦,是一類主要用於沿岸防禦的軍艦,大多建造於1860年至1920年之間。岸防艦大多只有巡洋艦級別的體積,以犧牲航速和續航能力為代價,換取更好的裝甲防護和火力。
概述
編輯岸防艦有別於早期的淺水重炮艦,採用了比較高的干舷設計,通常航速都能比淺水重炮艦要高,而且也配備有副武器。其中部分岸防艦還安裝有帶炮郭防護的火炮(相對的,淺水重炮艦的火炮都安裝在炮塔內)。岸防艦的噸位一般都不大,在1500到8000噸之間,與巡洋艦相仿。
岸防艦無論建造方式還是外形都與前無畏艦相似,看起來就像是縮小版的前無畏艦。因此岸防艦比起同等大小的巡洋艦以及炮艦等艦艇有着更好的防護水平;通常配備有2-4門主火炮,以及若干口徑小一些的副武器。其火炮一般安裝在炮塔或者炮郭內。
很多國家由於無力購置真正的戰列艦,或者是認為只需要一些吃水較淺的軍艦就足以保障本國沿岸地區,從而選擇使用岸防艦。北歐各國以及泰國因為本國有着漫長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對廉價的岸防艦特別青睞有加。有少量的岸防艦能遂行有限的遠洋任務;有一些則是用於內河行動之中。
在實際運用中,岸防艦一般都是當作可移動的岸防炮台使用,而不會像遠洋海軍的艦隻那樣,用來參與爭奪制海權和組成戰列線。大部分岸防艦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即已退役,不過依然有少部分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甚至1960年代。
使用過岸防艦作為本國主力艦的國家包括比利時、荷蘭、芬蘭、挪威、葡萄牙、希臘、泰國、厄瓜多爾,以及英屬殖民地印度和維多利亞州。此外,也有一些國家在自己的正規戰列艦之外還部署過岸防艦,包括奧匈帝國、德國、俄國、西班牙、中國、阿根廷、巴西。
分類
編輯岸防艦因為各種條約,以及不同的設計意圖、實際使用情況,乃至國家尊嚴等,都有着不同的分類和名稱。英國方面將北歐國家的岸防艦稱為「沿岸防禦船(英語:coast defence ships)」。德國稱呼岸防艦為「岸防鐵甲艦(德語:Küstenpanzerschiff)」[1][a]。丹麥將本國的這種船隻稱為「沿岸防禦船(Kystforsvarsskib)」或者「裝甲艦(Panserskib)」。挪威與丹麥類似,也叫「裝甲艦(Panserskip)」。荷蘭稱之為「巡洋艦(Kruiser)」、「裝甲艦(Pantserschip)」或者「戰列艦(Slagschip)」。瑞典一開始將之分類為「一等裝甲艇(1:a klass Pansarbåt)」,後來改成「裝甲艦(Pansarskepp)」。
海軍強國的情況
編輯有些國家並沒有專門建造岸防艦,而是將一些過時的戰列艦或者巡洋艦淘汰後改用作岸防艦。這種老式戰列艦通常因為已經接近服役期尾聲,艦體及設備老化而不堪參加主力會戰,但是依然火力強大、裝甲厚重,可以用作沿岸防禦和訓練。
如英國皇家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曾經將4艘威嚴級前無畏艦部署在亨伯以拱衛本土[3]。類似的,1919年美國海軍也將老式的印第安納級戰艦[4]和艾奧瓦(又譯艾奧瓦)級[5]改用作岸防艦。
日本海軍也有類似的做法;具體來說是建立一等海防艦以及二等海防艦兩類,其中一等海防艦通常就是用舊式主力艦充當。如1921年,將敷島、朝日、三笠等戰列艦與一批舊式裝甲巡洋艦,以及日俄戰爭捕獲的原俄國軍艦改成一等海防艦[6]。
部分軍艦
編輯北歐
編輯瑞典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建造了一大批不同型號的裝甲艦。
這批裝甲艦噸位都在3000-4000噸,體型較小,吃水較淺,但擁有着強大的火力,設計用於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沿岸地區作戰,目的是要以猛烈火力摧毀所有靠近的相近噸位的敵人,對巡洋艦和小型艦艇有着致命的威脅。除了瑞典之外,挪威、芬蘭、丹麥等國也都紛紛建造了類似的裝甲艦。
然而1912年起,瑞典開始建造新式的斯維利格級。這級7200噸的軍艦追隨了當時的軍艦設計思想,比起典型的岸防艦有着更為強大的火力和航速;但又依然足夠小,可以隱蔽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複雜的峽灣內。不過斯維利格級和以前的岸防艦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作戰條令規定要作為艦隊的核心,與巡洋艦、驅逐艦等一同行動,在開闊洋面上進行作戰。雖然斯維利格級並無意於挑戰海軍強國在遠洋上的霸權,其作戰方針還是防禦性的,但依然決心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複雜淺水環境中阻擊進犯者。
俄國
編輯1890年代,俄羅斯帝國為了抗衡瑞典海軍新裝備的裝甲軍艦,也建造了3艘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本級3艘建成後原本都在波羅的海艦隊服役,在日俄戰爭中,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受命編成第二太平洋艦隊時,認為3艘都不適合進行這種超遠航程的行動,而沒有考慮進去[7]。不過俄國海軍部為了進一步增強遠征艦隊的實力而又編成第三太平洋艦隊,這次把3艘都編列其中。3艘都參加了對馬海峽海戰,其中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在海戰中受到魚雷命中爆炸沉沒,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和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則隨俄國艦隊殘部向日軍投降,日本海軍接收兩艦後分別改名為見島和沖島,劃入海防艦類別[8]。
德國
編輯德意志帝國統一後,也曾建造了兩級岸防艦齊格弗里德級(1890年,3500噸級)和奧丁級(1893年,3550噸級)用於沿海防衛。
德國海軍部其實更希望建造正規的戰列艦,以實現德國的海上戰略,然而帝國國會更青睞於廉價的岸防艦。由於預算有限,作為妥協,海軍同意建造6艘齊格飛級,來換取帝國議會同意撥款建造4艘勃蘭登堡級戰列艦[9]。
在艦艇設計飛速發展的二十世紀初,這兩級軍艦剛建造完畢就迅速過時了。1908年3月27日的《第二次海軍法令》規定主力艦的服役年限從25年縮短至20年,同時決定開工建造更先進的戰列艦來擔負進攻性作戰任務,而這兩級老式岸防艦依然作為沿岸防禦使用[10]。1915年,兩級先後退居二線。
荷蘭
編輯荷蘭的裝甲艦主要用於保衛本國在西印度群島(荷屬安的列斯)和東印度的利益。故此荷蘭的裝甲艦與北歐國家不同,要求能進行遠洋航行,能運載士兵和物資進行兩棲行動,並在兩棲行動中提供炮火支援。此外由於荷蘭在太平洋地區最可能的潛在敵人日本擁有着大量的裝甲巡洋艦,這些艦隻還需要有足夠的火力和裝甲,來抗衡日本的裝甲巡洋艦。因此這些艦艇更像是迷你戰列艦,而不是單純的岸防艦艇。
荷蘭的裝甲艦為了滿足作戰要求,大多都在5000-6000噸。荷蘭建造的最後一艘裝甲艦七省號1909年下水。此後荷蘭海軍部計劃組建一支由無畏艦組成的兩棲艦隊來代替裝甲艦;然而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種野心勃勃的計劃隨之束之高閣。1930年代,荷蘭重新翻出這個計劃,打算在德國的幫助下建造一支以快速戰列艦為主的艦隊,不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計劃再次破滅。七省號一直在荷蘭海軍中服役,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飛機將其擊沉。
中國
編輯北洋水師的平遠艦,是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全鋼甲軍艦,屬於岸防裝甲艦。1885年7月4日,船政大臣裴蔭森起草奏摺、左宗棠、穆圖善聯名上奏,希望借鑑法國1885年設計的1690噸黃泉Achéron級小型裝甲艦,撥款由福建船政局建造一型3艘裝甲艦,首艦定名龍威[11]。由於李鴻章的反對,也由於船政局第一次完全自行建造這種噸位的大船,問題不斷,故此級實際只建造了一艘。龍威的防護能力與所參考的黃泉級相近,由於使用蚊子船船型,加上噸位較大,機動性不佳[12]。武裝上也大體仿照了黃泉級,但與黃泉級不同的是,龍威安裝了水下沖角[13]。龍威建成加入北洋水師後,李鴻章要求根據北洋命名規則改名;最初擬定的名字為「馭遠」,但因與南洋水師軍艦重名,裴蔭森建議改名「平遠」,遂定此名[14]。
平遠建成服役後,由於艦型落後,在北洋水師中一直作為二線軍艦使用,平日頗受排擠。但在黃海海戰(又稱大東溝海戰)平遠官兵奮勇作戰,命中日軍松島數發,使其主炮癱瘓。甲午戰爭結束後,平遠隨北洋水師殘餘艦艇向日軍投降,並由日軍接收,但保留原名。其後平遠隨日軍參加日俄戰爭,1904年9月18日,平遠在鐵島附近巡邏時,遭遇暴風雨,而與同隊其他艦隻失去聯繫。在風雨中,07:45平遠觸雷,這艘曾經代表着中國最高造艦水平的軍艦,就此沉沒[15]。
泰國
編輯泰國作為二戰前亞洲為數不多的獨立國家之一,為了抗衡法國遠東艦隊,而於1934年的泰國海軍擴張計劃中,向日本訂購了兩艘吞武里級岸防艦。吞武里級排水量2000噸,基本是1000噸級的拉特訥科辛級炮艦的放大版。
雖然吞武里級排水量只有2000噸,但依然足以成為泰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二戰德國迅速擊敗法國、成立維希政府後,泰國認為收復失地的時機已到,於是向法屬印度支那發動進攻。1941年大象島海戰爆發,此役法國海軍組成一支臨時艦隊攻擊泰國海軍。雖然此時的法國海軍實力早已損失大半,但這支臨時拼湊的艦隊依然比起弱小的泰國海軍要強大得多,其旗艦輕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標準排水量7250噸,比整場戰鬥泰國海軍參戰艦艇噸位加起來都還要大。泰國海軍奮力還擊,但終因實力懸殊而慘敗,吞武里號重創擱淺[16]。
阿根廷
編輯阿根廷海軍曾經在1870年向英國訂購了兩艘1500噸的埃爾普拉塔級淺水重炮艦,主要用作岸防淺水重炮艦。不久阿根廷和鄰國智利關係惡化,兩國展開了軍備競賽。1887年,智利購入了6900噸的鐵甲艦普拉特船長號,一舉擴大了自己對阿根廷的優勢;面對着智利海軍的挑戰,埃爾普拉塔級已經難以滿足阿根廷海軍的需求,於是阿根廷1890年又從法國購買了兩艘2300噸的獨立級以進一步充實自己的實力[17]。阿根廷海軍在獲得這兩艘軍艦後將其分類為內河戰列艦(西班牙語:Acorazado de Río)。
1902年,阿根廷和智利兩國的海軍競賽曾經一度得到緩和,因此阿根廷沒有進一步的添購內河戰列艦或者岸防艦的計劃。然而隨着巴西因為二十世紀初的經濟好轉(「咖啡經濟」和「橡膠繁榮」),提出了一項龐大的海軍擴軍計劃,其中包括添購正規戰列艦的內容。這一舉措刺激了阿根廷,使得阿根廷立即宣佈跟進,購買兩艘新式的無畏艦利瓦達維亞級,標準排水量達到了27500噸。由此使得拉美的軍備競賽進入了無畏艦時代,此後阿根廷再也沒有考慮過老舊的岸防艦。
獨立級兩艦分別在阿根廷海軍中服役到1948和1947年。其後兩艦先後轉入阿根廷海岸衛隊,直到1968年才退役。
巴西
編輯巴西海軍早期也大量使用鐵甲艦作為岸防用途。1898年,巴西向法國訂購了兩艘3160噸的迪奧多羅元帥級。
十九世紀末的巴西內部局勢長期動亂,因此在海軍建設方面逐漸被鄰國阿根廷和智利趕超。兩國雖然在1902年和解,暫停了海軍競賽,但依然保有着大量的作戰艦艇,相比之下巴西海軍已經遠遠落後於其鄰居。隨着巴西內部局勢稍穩,另一方面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國際市場對咖啡和橡膠的需求猛增,巴西經濟開始恢復(「咖啡經濟」和「橡膠繁榮」),巴西政府開始宣佈了一項空前的擴軍計劃,而巴西自負於要成為國際大國,因此這一項計劃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岸防艦[18]。巴西的這一舉措嚴重刺激了其鄰居,南美再次展開了新的海軍競賽,但由於巴西購入的無畏艦,使得岸防艦已經失去了意義,從此南美各國再也沒購置過岸防艦。
參見
編輯- 海防艦:日本海軍對岸防艦艇的統稱,包括了岸防艦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Albert Röhr:Handbuch der deutschen Marinegeschichte. Publisher Gerhard Stalling. Oldenburg/Hamburg 1963. p. 161
- ^ 海戰事典.2,第6頁.
- ^ Burt, pp=130-136
- ^ #DANFS Williamson
- ^ #DANFS Iowa
- ^ #達大正10年9月p.1『達第百六十四號 艦艇類別等級別表中左ノ通改正ス 大正十年九月一日 海軍大臣男爵 加藤友三郎|戰艦ノ欄內「敷島、朝日、三笠、肥前、」ヲ、巡洋艦一等ノ欄內「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內「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削ル|海防艦一等ノ欄內「周防」ノ次ニ「、敷島、朝日、三笠、肥前、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內「武藏」ノ次ニ「、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加フ』
- ^ Captain Peter Hore, Battleships, p. 115.
-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第199コマ『◎戰利軍艦石見壹岐沖島見島命名ノ件 明治三十八年六月六日(達七三) 戰利軍艦「アリヨール」外三隻左ノ通命名セラル|戰艦「アリヨール」
石 見 |戰艦「インペラートルニコライ」第一世壹 岐 |海防艦「ゲネラルアドミラル、アプラキシン」沖 島 |海防艦「アドミラル、セニヤーウヰン」見 島 』 - ^ 德國海軍的崛起, p.173
- ^ Gardiner & Gray, p=135
- ^ 陳悅, p.213
- ^ 陳悅, p.218
- ^ 陳悅, p.220
- ^ 陳悅, p.223
- ^ 陳悅, p.227
- ^ 歐州海戦記, pp. 90-102
- ^ Scheina, Naval History, 46.
- ^ Love, Revolt, 14; Scheina, Naval History, 80.
來源
編輯-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1889–1904.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978-0-87021-061-7.
- Williamson.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13 January 2017].
- Iowa.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美國海軍部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28 September 2011].
- Hore, Peter. Battleships. Anness Publishing Ltd. 2005. ISBN 0-7548-1407-6.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 Scheina, Robert L. Latin America: A Naval History, 1810–1987.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ISBN 0-87021-295-8.
- Love, Joseph L. The Revolt of the Whip.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0-8047-8109-5.
-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公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大正10年達完/9月. Ref.C12070079200.
-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4(1939年印刷) info:ndljp/pid/1886711. 海軍大臣官房. 1939.
-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8(1940年印刷) info:ndljp/pid/1886716. 海軍大臣官房. 1940.
-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11(1940年印刷) info:ndljp/pid/1886713. 海軍大臣官房. 1940.
- 木俁滋郎. 欧州海戦記. 光人社NF文庫. 2000. ISBN 4-7698-2260-X.
- 指文號角工作室;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 (編). 海战事典.2 第1版.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6-02 [2020-02-26]. ISBN 97875472301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4)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北洋海军舰船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474-1387-6.
- 勞倫斯·桑德豪斯. 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 由NAVAL+工作室翻譯. 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 2013. ISBN 978-7-89429-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