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亮(586年—645年1月4日),雍州京兆郡涇陽縣(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人,祖籍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出自隴西李氏武陽房,是北魏度支尚書李琰之的曾孫,西魏南岐州刺史、武陽郡公李綱的孫子,隋朝朔州總管、武陽郡公李充節的兒子,唐朝開國功臣。被後世道教尊為神明,稱為李府千歲李府王爺

生平

編輯

李大亮有文武才幹,隋朝末年為龐玉部下行軍兵曹。李密率領瓦崗軍攻打東都洛陽,龐玉與瓦崗軍作戰,兵敗被俘。瓦崗軍將領張弼釋放李大亮,與其結交。時任唐王的李淵兵進長安,李大亮投歸輔助高祖,授士門令。勸降胡人有功,唐高祖拜李大亮為金州總管司馬,旋擢遷安州(今湖北安陸)刺史[1]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禪讓帝位予秦王李世民。世民即唐太宗,改元貞觀。在貞觀年間,李大亮出任過交州都督[2]、涼州都督、西北道安撫大使、劍南道巡省大使、左衛大將軍、靈州大總管、工部尚書,晉封武陽縣公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李大亮領兵征伐從吐谷渾進犯而來的番兵番將,貞觀十五年(641年)任靈州總管,與李靖協作擊敗薛延陀十萬來犯之敵,受封為行軍總管

李大亮從金州總管晉升到行軍總管,對唐朝初年穩定政局貢獻極多。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時,命李大亮協助房玄齡留駐長安,不久去世,享壽五十九歲。

李大亮為大唐戎馬一生、功在社稷,終其一生清廉,家無餘資,甚是清貧,太宗慟哭不已、甚為李大亮罷朝三日。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諡、陪葬昭陵。舊唐書的撰書史臣讚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節,名下無虛士矣!」。

經歷

編輯
  • 武德元年(618年),李大亮被授予土門縣令。境內饑荒,盜賊眾多,李大亮召集難民、賣掉自己的坐騎,資助難民開墾荒地,李大亮亦領軍打擊盜賊,境內逐漸安定,政績受到巡行視察的秦王讚賞。又因招降胡賊,李大亮升任金州(在今陝西安康市)總管府司馬。
  • 王弘烈佔據襄陽,唐朝派李大亮安撫樊、鄧(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及河南省鄧縣一帶),進而攻下十餘城。遷任安州刺史(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
  • 出使廣州,至九江,會輔公祏反,用計擒拿住其將張善安。輔公祏領軍包圍猷州(在今安徽涇縣城西),猷州刺史左難當固守,李大亮率兵將輔公祏擊走。遷越州都督。
  • 貞觀初年(627年),李大亮調任交州都督,封武陽縣男。
  • 回長安任太府卿,不久又外任涼州都督。唐太宗擊滅突厥後,在河南之地安置投降的胡人,任李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而李大亮反對太宗優待胡人的政策,諫議停止招慰,讓邊塞漢人免去勞役,以專心務農。
  • 貞觀八年(634年),為劍南道巡省大使。同年,唐軍討伐吐谷渾,李大亮為河東道行軍總管,與李靖一起入青海,在蜀渾山大破吐谷渾軍,俘虜其領軍名王,繳獲雜畜數萬,爵位進為武陽縣公,並拜為右衛大將軍。
  • 貞觀十七年(643年),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李大亮兼任太子右衛率,又兼工部尚書,身兼三職,宿衛兩宮。
  •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下詔讓李大亮作為房玄齡的副手留守京城。不久患病不起,唐太宗親自為他配藥,讓人從驛站送到長安。
  •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645年1月4日),病逝。

傳說

編輯

台灣台南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大王李府千歲,據廟方沿革即為成神的李大亮。李公文武雙全,相傳與其結拜兄弟: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之中,李公為大哥,五人輔助唐高祖李淵、為大唐效力且立下赫赫戰功。

李公忠君愛國、體恤百姓,仙逝後飛昇靈霄,玉皇大帝讚其忠君愛國之忠義清廉情操,敕封為代天巡狩王爺神,駐守人間,擁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驅疫除瘟,聖稱為大王李府千歲,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為李公聖壽。[來源請求]

子女

編輯
  • 李奉誡,湖州安吉縣令
  • 李奉倩,華州司法參軍
  • 李守一,庫部員外郎

註釋

編輯
  1. ^ 《會稽掇英總集》卷十八的《唐太守題名記》
  2. ^ 《嘉泰會稽志》卷二《太守》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舊唐書·卷62》,出自劉昫舊唐書
 新唐書·卷099》,出自《新唐書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