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渡
桃葉渡又名南浦渡[注 1],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古地名。桃葉渡是「十里秦淮」上的古渡口,位於秦淮河與古青溪交匯處附近,在今貢院東原利涉橋處,位於淮清橋南,南起貢院街東,北至建康路淮清橋西。六朝時桃葉渡是著名的送別之處,後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注 2]之列。
地名淵源
編輯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之七子王獻之,常於此渡口迎接他的愛妾桃葉渡河。當時內秦淮河水面寬廣,桃葉渡處水深湍急,遇有風浪,若擺渡不慎,常會翻船。桃葉每次擺渡心裏害怕,為此王獻之為她作了一首《桃葉歌》,歌曰:「桃仙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2]而桃葉在船上應和:「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此後,為紀念王獻之,遂把他當年迎接桃葉的渡口命名為桃葉渡。
桃葉歌三首 王獻之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可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歷史演繹
編輯桃葉渡渡口無橋的狀況,延續了千百年。直至清順治三年(1646年)。當時金陵孝陵衛的金雲甫, 見渡河者常因渡船翻覆而溺亡,便捐資在這裏建了一座木橋。太守李正茂對此舉大為讚賞,取其便利交通之義,親自將這座橋題名為「利涉橋」。現今該橋已經損毀,但街名仍沿用至今。由於橋的存在,桃葉渡於民國時期逐漸廢圮。
1984年,相關部門在渡口原址立桃葉渡碑。1987年,在桃葉渡遺址北岸建成「古桃葉渡」石牌坊及套亭各1座。2003年,擴建為桃葉渡遺址公園,東起淮清橋,西至平江府路,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公園以六朝文化為主題,園內建有詩碑廊,鐫刻歷代文人墨客創作的有關桃葉渡的詩詞,並復建了桃葉古渡、邀笛步、停艇聽笛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