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與北魏的戰爭

梁與北魏的戰爭,503年(北魏景明四年,南梁天監二年)至527年(北魏孝昌三年,南梁大通元年),梁與北魏進行的戰爭。

過程

編輯

鍾離、義陽之戰

編輯

503年三月至504年三月,魏宣武帝元恪派任城王元澄率兵五萬與南齊歸順的蕭寶寅陳伯之等併力進攻梁朝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鎮南將軍元英進攻義陽(今河南信陽)。在鍾離方向,魏軍先後攻佔潁川郡(今安徽省霍山縣)、大峴(今安徽省含山縣東北)、焦城(今安徽省嘉山縣東北)等八城。在義陽方向,元英等先後攻佔義陽、樊城等地。魏軍由黃河兩岸向長江北岸延伸[1]

天監北伐

編輯

505年(北魏正始二年)十月,梁武帝興師北伐,以其弟蕭宏為統帥,領軍進駐洛口(今安徽省淮南市東北)。506年二月,梁將昌義之與魏將陳伯之在梁城(今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附近)交戰,失敗。魏軍最終攻佔梁城,進淮陽城(今江蘇清江西古泗水西岸)。四月,魏將元英率軍十餘萬迎擊梁軍,至九月,魏軍接連攻佔淮陽、宿預(今江蘇宿遷東南),蕭宏得知魏軍大舉南下的消息,甚為恐懼,於是拒絕納部將建議,不顧大軍,落荒而逃,致梁軍亡失近五萬人。梁軍在與魏軍作戰中也取得局部勝利,將韋叡裴邃分別攻克北魏合肥、霍丘等地。

鍾離之戰

編輯

506年(梁天監五年)九月,梁帝命徐州刺史昌義之率軍進屯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以抵禦北魏軍的南攻。507年春,魏宣武帝派元英率數十萬大軍進攻鍾離。梁軍針對魏軍不習水戰的弱點,採取堅城固守與外圍增援、內外夾擊的方針,大敗魏軍。鍾離一戰,魏軍損失25萬餘人,是劉宋來對北魏作戰的一次大勝,對阻當北魏的進攻,穩定南北形勢起了重要作用[2]

三關之戰

編輯

508年(梁天監七年),北魏郢州司馬彭珍叛魏,並引梁軍奪占義陽,同時,北魏武陽關、黃峴關、平靖關三關(位今河南羅山及信陽市南)守將也投降南梁。魏宣武帝令元英率領步騎兵3萬人,在尚書邢巒支持下征討叛將,復占義陽和三關。

朐山之戰

編輯

511年,南梁琅琊人王萬壽聚眾起事,並殺南梁東莞、琅邪二郡太守,佔據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區),投靠北魏,還請求北魏接管。為此,梁、魏兩軍在朐山展開了爭奪戰。至是年底,因朐山城內魏軍糧草耗盡,守將叛變,梁軍乘機攻城,大敗魏軍。

益州之戰

編輯

514年(北魏延昌三年)十月,魏軍發動了進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北)的戰爭,魏宣武帝以司徒高肇為大將軍、平蜀大部督、率步騎兵十五萬人南攻[3]。515年二月,梁武帝派寧州刺史任太洪自陰平(今四川江油東北)小道進至魏軍所佔晉壽(今四川省廣元市南)以北的北益州(今四川青川縣東北)境內,組織氏族百姓斷絕魏軍糧道,又乘魏軍北撤之際,設兵追擊,連破魏軍。進圍白水關城(今四川青川縣東北)時將傅豎眼統軍姜喜等進攻任太洪,大破之。任太洪退走。魏軍因宣武帝崩,無心戀戰,於是撤軍。

硤石之戰

編輯

515年九月,南梁游擊將軍趙祖悅領兵襲佔北魏西硤口(淮水對岸山上築有二城,統稱硤石,在西岸者稱西硤石,今安徽省鳳台縣西南)。十二月,魏將崔亮率軍攻打硤石,進圍月余不克。516年二月,魏將李平督各路大軍水陸並進,攻峽石。南梁守將出降,魏軍復占硤石[4]

北魏衰落

編輯

521年(北魏正光二年),梁武帝派兵征討降魏將領文僧明和田守德,一舉奪回義州(今河南商城西)[5]。524年底,梁軍奪佔三關,進圍郢州(治今河南信陽),後因北魏援軍到達,未克,結束對郢州的包圍。[6]在此前後,北魏因鎮壓六鎮、關隴、河北、山東等地民亂,致國力削弱自顧不暇。南梁乘此機會,發動了攻魏的作戰。527年(梁大通元年),南梁領軍將軍曹仲宗、東宮直閣陳慶之聯兵進攻北魏渦陽。魏軍在梁軍營後築十三座城堡,企圖控制梁軍。陳慶之夜襲,連克魏軍四座城堡,其餘9座潰敗,渦陽守將降梁。渦陽一戰,魏軍全軍覆沒[7]。此後,北魏衰落。其後又有陳慶之北伐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