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拿巴主義
此條目可參照法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8月30日) |
波拿巴主義(法語:Bonapartisme; 英語:Bonapartism)是由拿破崙·波拿巴及其追隨者和繼承者產生的政治意識形態。這個詞後來被用來指那些希望恢復波拿巴王朝及其政府統治風格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波拿巴主義者可以涵蓋19世紀法國積極參加或倡導保守主義、君主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政治派系。
法蘭西第一帝國於1814年垮台後,波拿巴主義運動首次出現,在民眾的支持下從流放地逃回的拿破崙幾乎一槍未發便進入巴黎,重建百日王朝。然而直到19世紀40年代波拿巴主義才逐漸形成了清晰的理論和凝聚力[1]。
拿破崙之後,這個詞被應用於在霧月政變中奪取政權的法國政治家,他們在執政府以及隨後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及法蘭西第二帝國中參政。波拿巴主義者希望在波拿巴家族,即拿破崙一世和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的領導下建立一個帝國[2]。
繼承權宣稱
編輯1804年拿破崙稱帝後制定了繼承法,規定波拿巴家族的王位繼承權應首先通過男性血統傳給拿破崙自己的合法男性後代。當時他沒有合法兒子,而且由於妻子約瑟芬的年齡,似乎也不太可能有一個。最終拿破崙與約瑟芬的婚姻在沒有教皇批准的情況下被廢止,皇帝娶了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兩人育有一子,即拿破崙二世。1831年拿破崙二世去世後因為沒有子嗣,王位繼承權先後傳給拿破崙的哥哥約瑟夫和弟弟路易及他們的合法男性後裔,呂西安、熱羅姆與他們的後代被排除在繼承權之外(儘管呂西安比路易年長),因為他們要麼在政治上反對皇帝,要麼締結了皇帝不贊成的婚姻。由於約瑟夫膝下無子,長兄路德維克二世英年早逝,1846年父親路易逝世後,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成為了波拿巴家族的絕對繼承人,1851年他發動政變掌權並於次年加冕為法蘭西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1852年拿破崙三世頒佈了一項關於繼承權的新法令,規定皇位屬於他自己合法的男性後裔(儘管當時他並沒有兒子,歐仁妮皇后依然為他誕下一子,即歐仁親王,23歲時參加祖魯戰爭英年早逝,被波拿巴主義者公認為「拿破崙四世」)。如果拿破崙三世的後裔斷絕,他下令將繼承權傳給拿破崙最小的弟弟熱羅姆(此前被排除在外)以及他與符騰堡公主卡塔琳娜的男性後裔(不包括熱羅姆與美國公民伊利沙伯·帕特森第一次婚姻的後裔),這一支系也是自1879年以來波拿巴主義者承認的王朝正統繼承人。
評價
編輯基於拿破崙·波拿巴的功績,馬克思主義者和列寧主義者使用波拿巴主義作為一種政治修辭[3]。卡爾·馬克思是雅各賓派和法國大革命的門徒,也是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的同時代評論家。他使用波拿巴主義一詞,指涉反革命軍官從革命者手中奪取權力,並利用有選擇的改革來收買群眾的激進主義。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認為,波拿巴主義者保留、掩飾了少數統治階級的權力。他認為拿破崙一世和拿破崙三世都以這種方式腐敗了法國的革命[來源請求]。馬克思在1852年撰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提供了這一定義及其分析,他敦促人們注意「歷史現象」的重複性,最終濃縮成為一句格言:「歷史總是重複上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4][5]。
托洛茨基在《波拿巴主義與法西斯主義》《被背叛的革命》等作品中多次使用「波拿巴主義」一詞,並於《波拿巴主義與法西斯主義》中解釋了波拿巴主義與法西斯主義之間的關係,將波拿巴主義定義為議會民主與法西斯主義之間的過渡階段,他認為「政府的真正軸心在於警察、官僚機構和軍事集團。是一個軍警獨裁制,只是用議會制度的外衣掩飾而已。而以軍刀作為國家的裁判者的政府,正是波拿巴主義的。」[6] 此處波拿巴主義的討論被嚴格地限制在資本主義議會民主國家中,並強調了波拿巴主義與法西斯主義之間的區別。在討論蘇聯的作品《被背叛的革命》中托洛茨基描述工人國家如何被官僚專制竊占,最終成為墮落的工人國家[7],並批評史達林為蘇維埃波拿巴主義。[7]
參見
編輯腳註
編輯- ^ Alexander, Robert, Forrest, Alan; Hicks, Peter , 編, Bonapartism,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Volume 3: Experience, Culture and Memory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3: 512–531, ISBN 978-1-108-41767-9, doi:10.1017/9781108278119.026
- ^ Hanotaux, Gabriel. Contemporary France. 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 1907: 460.
- ^ 18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Marx 1852. www.marxists.org. [2023-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1).
- ^ Marx, Karl. David Fernbach , 編. Surveys in Exile.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1973: 146. ISBN 978-0-14-021603-5.
Hegel remarks somewhere that all great events and characters of world history occur, so to speak, twice. He forgot to add: the first time as tragedy, the second time as farce.
- ^ Marx, Karl.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3: 15. ISBN 0-7178-0056-3.
- ^ 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托洛茨基,1934年7月15日). www.marxists.org. [2023-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 ^ 7.0 7.1 Leon Trotsky: The Workers' State, Thermidor and Bonapartism (1935). www.marxists.org. [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