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毓琛(1813年—1863年),琢崖潤堂中國清朝官員,河北臨西縣人。

洪毓琛
大清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
籍貫山東臨清今河北臨西縣
族裔回族
字號字琢崖,號潤堂
出生嘉慶十八年(1813年)
河北臨西
逝世同治二年(1863年)
福建臺灣
親屬(叔父)洪夢齡
出身
  •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進士出身

生平

編輯

洪毓琛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知縣。咸豐年間擔任福建臺灣府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接任戴潮春事件中自盡的孔昭慈續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同治二年六月(1863年7月),卒於任內。

戴潮春事件爭議

編輯

林豪在《東瀛紀事》一書中,以唐代哥舒翰以及明末孫傳庭的典故[a],描述臺灣鎮總兵林向榮的困境,直言致使斗六門失守、林向榮陣亡,遠在百里外的監軍(暗指臺灣道道臺洪毓琛)應引此為咎。此外,林豪也批評鹿港駐軍(曾玉明)作壁上觀、不作為的態度。[1]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望,署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率軍化解嘉義縣城圍城之危後,洪毓琛與吳鴻源討剿戰略方針不合,對立嚴重,致使同年六月間吳鴻源於被迫去職、調離前線,洪毓琛亦於六月底病逝。[1][2]

家族

編輯

洪毓琛家族為臨清回民望族。叔父洪夢齡道光六年進士。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范景鵬,《清朝台灣回族知府洪毓琛家世考述》,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第4期(總第111期)
  • 劉寧顏編,《重修臺灣省通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朱汝珍輯,《詞林輯略》

註釋

編輯
  1. ^ 《東瀛紀事》原文:「熊襄愍有言:『令箭催而張帥殞命,馬上催而三路喪命』,是以哥舒翰奉詔出關,英雄扼腕,孫傳庭橫刀入陣,猛士成禽,坐令遠近震動,賊勢燎原,前事不忘,可為殷鑒,況彼才不及古人者乎!」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7 [2022-03-25]. ISBN 9570092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中文(臺灣)). 
  2. ^ 蔡青筠 (編).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2-19].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1)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
官銜
前任:
孔昭慈
臺灣府知府
咸豐十年(1860年)上任
繼任:
陳鍔
前任:
孔昭慈
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
同治元年(1862年)上任
繼任:
陳懋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