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廣州之戰

第一次廣州之戰,發生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3月,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英國東方遠征軍在廣州一帶發生的戰事。在這場戰鬥中清軍將領楊芳因指揮清軍使用馬桶對抗英軍艦炮,被時人所嘲諷。[3]

第一次廣州之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

軍用地圖上當時的廣州態勢
日期1841年3月
地點
結果 英國勝利
參戰方

英國

清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義律
伯麥
托馬斯·赫伯特
楊芳
兵力
2000
9艘各類戰艦[1]
5000餘八旗兵
傷亡與損失
傷7人[2] 約400人傷亡[1]
123門大炮被繳獲[2]

背景

編輯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道光皇帝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東主持同英軍的談判事宜,1840年12月,琦善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1841年1月7日,英軍因不滿談判的進展,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攻擊。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參贊大臣,赴廣東主持軍務,並從各省調兵萬餘人赴粵,準備對英作戰。[4]

戰鬥序列

編輯

英國

編輯

[1]

過程

編輯

英方在獲悉清廷向廣東調兵遣將和對英宣戰的消息後,便先發制人。於1841年2月26日出動海陸軍,搶先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至廣州城下,佔據有利態勢。道光聞報大怒,下令將琦善革職拿辦,主帥奕山未抵達前,由參贊大臣楊芳暫領廣州軍務。[5]

3月5日,參贊大臣楊芳一行抵達廣州後開始佈置防務,此前江西贛南鎮總兵長春所率二千兵已先行抵達廣州。楊芳將九百湘兵佈防於珠江兩岸,令總兵段永福率兵一千屯駐東勝寺,扼守珠江前航道;總兵長春亦率一千人扼守鳳凰崗,控制珠江後航道。前、後航道已沉船下石、橫排木筏,使英軍艦無法前進。

 
英軍砲轟威遠炮台

次日,英軍攻佔二沙尾的中流砥柱炮台,艦泊於二沙尾、大黃滘附近水面,炮擊岸上清軍。在雙方炮擊過程中,楊芳發現英軍夷炮威力和命中率都強於清軍火炮,認為英軍有「邪術」,為「以邪壓邪」,乃令地方收集馬桶作「壓勝具」;又令製作草人置於木筏上,駛向英艦,以裝滿桐油、稻草、棉絮的木排後繼,欲乘退潮時火燒英艦。

3月13日,英軍沿江進攻。英軍艦發現了清軍在沿江木筏上堆放的馬桶,舉筒鏡測一段時間後,駛近,而守軍望見英軍旗幟後便紛紛逃跑,筏上無一人。英軍遂長驅直進,攻佔大黃滘崗上的綏定炮台。15日,英艦抵達鳳凰崗炮擊守軍,後被擊退。[6]

17日,英軍再次集中艦隻7艘、汽船3艘及舢板數十隻,在艦炮掩護下發動進攻,闖開攔河障礙,分三路進擊鳳凰崗炮台,得手後,進逼廣州城外。隨後,又相繼佔領沿江護城的西炮台、西固炮台、海珠炮台與東炮台,當日清軍損失大炮一百二十三門,二百多名官兵陣亡,而英軍無人死亡,六人受傷。次日,義律托行商伍紹榮調停通商,楊芳不顧清朝貿易禁令,當即同意照常貿易。[7]

結局

編輯

由於春季是廣州進行中外貿易的旺季,當時各國商船停泊在珠江口外,亟欲通商開市;同時英方在當地兵力不足,迫切需要增加軍力。楊芳則因奕山、隆文尚和各省所調軍隊尚未抵達,因此戰事一時無法擴大。20日,楊芳派余保純與義律在英船上達成休戰貿易協定後,英艦於21日陸續退出廣州,雙方衝突暫告一段落。[8][9]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Bulletins and Other State Intelligence. Westminster: F. Watts. 1841年: 361 [2023-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2. ^ 2.0 2.1 Bulletins and Other State Intelligence. Westminster: F. Watts. 1841年: 362 [2023-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3. ^ 楊師群. 《中国历史的教训》第四篇 晚近时代 世界史上最荒唐的一场战争.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2年6月1日. ISBN 7308100200. 
  4. ^ 軍事科學院. 《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五节. 广东军民的抗英作战. 軍事科學院出版社. 1984. 
  5. ^ 中國史學會主編. 《鸦片战争》(四)《会审琦善亲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210. 
  6. ^ 梁廷枏.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夷氛闻记·卷2. 中華書局. 1959. ISBN 9787101007879. 
  7. ^ 楊師群.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杨芳荒唐战术:马桶大粪御敌. 鳳凰網. [2012年1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1月8日). 
  8. ^ 紀連海. 广州城奕山投降. 新民晚報. [2011-06-05]. [永久失效連結]
  9. ^ 中國史學會主編. 《鴉片戰爭》(3)《廣東軍務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