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穎(1959年11月12日),玉令,男,湖南湘陰人,生於江西贛州,中國當代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先後在廣州美術學院華南師範大學等高等教育領域教授中國畫寫意山水、人物及書法等。胡志穎是前衛藝術家,擅長繪畫、裝置及觀念藝術。藝術作品主要在中國、美國及歐洲國家展示。[1]

胡志穎
英文名Hu Zhiying
玉令
出生 (1959-11-12) 1959年11月12日64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贛州市
居住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
籍貫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湘陰
民族漢族
語言漢語
英語
教育程度博士
母校江西師範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
暨南大學
職業藝術家
教授
研究領域當代藝術
中國畫
文學
知名作品《胡志穎作品集》
《文學彼岸性研究》
《在幻象鎖鏈的彼岸——胡志穎繪畫1989-2009》
《體驗與超驗:胡志穎藝術1987-2017》
經歷
    • 1977年中國大陸恢復高考制度第一屆大學生
    • 1989年投身六四學生民主運動
    • 1990年碩士學位論文《藝術無常論》被扣上「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帽子
    • 2010年獲德國「2010國際棕櫚藝術獎」之「成就獎」

胡志穎出版藝術作品集包括《胡志穎作品集》、《在幻象鎖鏈的彼岸——胡志穎繪畫1989-2009》和《體驗與超驗:胡志穎藝術1987-2017》,以及文學專著《文學彼岸性研究》[2]:趙一凡·序[3]等。詩歌載《中西詩歌》、《倖存者》詩刊等。

胡志穎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持不同政見者,有批判時政的文章載《黃花崗雜誌》、[4]北京之春》、[5]《中國文化月刊》等。[6]:31-46

生平 編輯

胡志穎是中國大陸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屆大學生,通常稱「七七級」,畢業於江西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7][1] 1987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就讀中國畫系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投身1989年六四學生民主運動[3]:224 1990年胡志穎的碩士學位論文《藝術無常論》「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 遭到否定,因此而未能獲得碩士學位證書和研究生畢業證書。[8][9][10]:224 2002年胡志穎以《文學彼岸性研究》[2] 獲得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2010年胡志穎獲德國「2010國際棕櫚藝術獎」之「成就獎」。[1] 胡志穎對中國政府一些做法持批評態度。[11][6]

藝術風格 編輯

技術和媒介 編輯

胡志穎在他的繪畫中運用紅、黑、金、銀等東方民間色彩和民間髹漆原料,西方油畫顏料和丙烯,以及中國宋代筆墨表現性很強的山水局部抽象元素,讓東西方藝術媒介和技巧,在碰撞中發生新的變化。胡志穎繪畫的線條、筆觸、畫面包含著東方式的虛實關係,同時也形成種種衝突的造型和結構。[12][13][14]:12

形式語言 編輯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璜生說,胡志穎的作品對東方式文化影像的吸納和重組:「重視於意識的過程,以意識的過程來表述文化的狀態。於是,在他的畫面,意識一層層地展開,文化的影像層疊顯現出來,追問、懷疑、撞擊成了文化意識本身。」由此產生錯疊的空間形式和視覺效果。[12]

包括美國批評家、策展人羅賓·佩卡姆英語Robin Peckham在內的一些批評家指出,胡志穎的作品超越現實的藝術特徵,到達一種宗教式的境地,認為這正是胡志穎藝術和文學難以詮釋的原因。[15][16][17][18]:56-57 歐洲批評家馮·彼得·米夏茨克(Von Peter Michalzik)和美國批評家亞當·唐納德(Adam Donald)認為,胡志穎的繪畫將中國傳統象徵主義和風景與西方藝術的多種元素相結合,將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折衷主義風格融合在一起。[19][20]

個性特徵 編輯

胡志穎的作品超越現實的藝術特徵,來源其「個人宗教」的精神需要。這種想法較為個人化,是胡志穎個人特有的內在體驗,在作品中的所謂「靈魂默示」,有點近乎「此時無聲勝有聲」內心獨白,以此體現作為個人本真自然的獨立存在,走向靈魂的深處。[15][17][18]:56-57紐約批評家艾德·麥科馬克(Ed McCormack)評論:「胡志穎對多元文化的潮流作出重要的說明,在這股潮流中,將往昔、現今和未來的畫家們聯繫在一起的影響、靈感與創新相交融。」[21]

意大利駐廣州總領事館文化處稱胡志穎的藝術表現了我們遭到忽視的靈魂王國的那些非傳統的易變的圖像。藝術理論家和書畫家梅墨生認為胡志穎是一位獨立思考的當代藝術家,其藝術呈現了世界空間多元並存的狀態,像人的思維的無序、也像現在視頻亂碼——世界本來的樣態;有很深厚的中國文化的神髓在裏面,給人一種古和今的時空錯置或交疊的感覺。[3]:18,143胡志穎的藝術特徵還具有畫面與其涵義之間所產生的一種非直接呈示的懸隔之感。[22][23]:62

法國藝術鑑賞家和收藏家迪迪埃·赫希(Didier Hirsch)《一位非傳統的個人主義藝術家:論胡志穎》中說,胡志穎的風格沒有大多數西方的和中國的當代藝術的新潮流的特徵,而與那些最終留下歷史遺產的大師更為接近。[24]

內涵和寓意 編輯

批評家和藝術史家匹茲堡大學高名潞教授在《孤獨的行者》一文說,胡志穎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吸納融合東西方不同藝術言語和技巧,把西方注重體積的身心主題,轉化為他運用多種藝術符號指向多義的不確定性的觀念。[25]:52-55胡志穎喜愛借鑒北宋甚至北宋前的中國古代山水符號,突兀與奇異,超越現實性,因而給人以某種疏離感。實際上胡志穎的作品中蘊含着當代人的精神思考和問題意識,只不過表現為縱深的理想終極關懷。[17][26]

批評家們介紹胡志穎自1990年代以來的裝置藝術一貫美學傾向是「自然美學」,這個所謂的「自然」既包括傳統藝術也包含已經成為傳統的現代主義時期的前衛藝術。胡志穎把自然看作「觀念-直覺性」綜合形成的自然。更是一種自然存在——自然狀態的自述和轉述(人工演化為天然)的混合,自然的自我呈現和表達的混合。也就是說,這個自然反映的出來的是藝術家已經存在和滲透在其中的「自然」。[27]胡志穎的藝術的寓意具有多元性。[28]:1704[21]

紐約的保羅·布里奇沃特(Paul Bridgewater)分析道:「胡志穎的裝置藝術是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旅程。胡志穎考察了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的因素:生產消費變成人類作為消費者自身價值被取代的過程……表達被遺棄和孤獨所困擾的荒誕情境。在這裏胡志穎探索的結論是:失控生產——往往是無用的消費品的生產,導致龐大的工廠被遺棄,迅速淪為荒蕪的沙漠。一位富於思想的藝術家論現代文化的無常和真正價值的缺失。」[29]:54

藝術展覽 編輯

主要個展 編輯

2008年應邀在意大利Piziarte畫廊舉辦個展。[30]

2009年應邀在紐約切爾西國際美術館舉辦個展。[31][1]

2010年在中國大陸北京牆美術館舉辦20年作品回顧展「在幻象鎖鏈的彼岸——胡志穎繪畫作品1989—2009」。[32][33]

2016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大型裝置作品「安徒生童話」;[34][29]

2017年在中國大陸廣州53美術館舉辦30年作品回顧展「體驗與超驗:胡志穎藝術1987—2017」。[35][36]

主要群展 編輯

胡志穎參加了1996年德國文化機構在慕尼黑舉辦的「中國15當代藝術家工作室」展覽;[23]:621996年參加了瑞士藝術專業機構「李特曼文化計劃」在巴塞爾舉辦的「今日中國!」(CHINA NOW!)當代藝術展覽;[37] 其間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收藏了胡志穎的作品。[38]

此外,胡志穎應邀參加了群展:2011年上海藝術門集團對比窗舉辦「透明的牆:中印藝術展」;[39]2012年北京宋莊美術館「藝術·前沿——當代藝術邀請展」;[40]2013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參加「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1] [41]2015年在巴黎盧浮宮舉辦「曝光獎」展覽(THE EXPOSURE AWARD—Art Photography Collection)。[42]

近年,胡志穎在紐約展覽裝置藝術,[43]2017年紐約Dia:比肯博物館展覽「為什麼是蟾蜍?」,「外交辭令」等四件裝置;2018年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沒有電影(2)」,「為什麼是蟾蜍?(2)」等裝置;[44]:32-352018年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造化之外」;[44]:32-352018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修道院分館「饑渴的綿羊(1)、(2)」,「幾何學冥想(1)、(2)」等裝置;2018年在紐約新藝術博物館「廢除死刑」,「無法重新獲得童年」等裝置;[44]:32-352019年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裝置藝術「後殖民工場」。[45][46]

先鋒詩歌 編輯

胡志穎的先鋒詩歌棧屬於現代派文學,超出常規狀態中詩人的寫作慣性,中山大學當代文學研究家林崗教授把胡志穎這種意識流的紛繁思緒和碎片式的創作技巧稱為「拼貼和並置」,雜糅宗教和哲理元素,其詩歌風格晦澀難解,距離讀者的普遍欣賞習慣較遠。[47]他作品曾刊載在《中西詩歌》、《倖存者》詩刊、《廣州詩歌地理》等中國現代詩歌書刊上。

出版物 編輯

藝術作品集 編輯

  • 《在幻象鎖鏈的彼岸——胡志穎繪畫1989-2009》(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Hu Zhiying's Paintings 1989-2009(中英對照),鮑棟編,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香港,2010,ISBN 978-988-18938-0-2
  • 《胡志穎作品集》(A Collection of Works by Hu Zhiying(中英對照),胡志穎著,海風出版社編,海風出版社,福州,2011 ISBN 978-7-5512-0029-5。其中蒐集了繪畫、裝置、觀念等一百多件藝術作品及其相關資料[3]
  • 《體驗與超驗:胡志穎藝術1987-2017》(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 Hu Zhiying's Art 1987-2017(中英對照),楊衛、胡斌主編,中國文藝家出版社,香港,2017,ISBN 978-988-78237-6-6。,此書是胡志穎1987年至2017年這30年的職業生涯的回顧和研究。

專著 編輯

  • 《文學彼岸性研究》(英文名:On the Paramitality in Literature,胡志穎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3 ISBN 7-5004-4164-9[2]。是2003年出版的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文學彼岸性理論)的著作。此書從比較文學和比較詩學的層面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將其比較於西方文學,發現其中彼岸性的終極問題[2]:1-2趙一凡·序
  • 《西方當代藝術狀態》(英文名:Western Contemporary Art State),胡志穎編著,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2003 ISBN 7-102-02714-1。研究20世紀80-90年代至21世紀初西方(泛西方)當代藝術各種藝術流派,及其對當代西方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胡志穎. 中國美術家協會官網. [202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2. ^ 2.0 2.1 2.2 2.3 胡志穎. 文學彼岸性研究. Library of Congress 美國國會圖書館. [2020-04-05]. ISBN 7-5004-416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3. ^ 3.0 3.1 3.2 3.3 《胡志穎作品集》(A Collection of Works by Hu Zhiying)(中英對照),胡志穎著,海風出版社,福州,2011. 柏林國家博物館. [2020-04-14]. ISBN 978-7-5512-002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4. ^ 胡志穎. 從“邦迪對峙事件”透析美中兩國之間法律和軍隊的本質區別. 黃花崗光復網.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5. ^ 胡志穎. 中國當代官方體育批判. 北京之春.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6. ^ 6.0 6.1 胡志穎《泛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想主義之意義——兼及中國問題的思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典藏臺灣官網,《中國文化月刊》十月(259卷),臺中市,2001
  7. ^ 江西師範大學1977級畢業生名單. 地理教師官網.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8. ^ 胡志穎. 藝術無常論. 中國知網.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9. ^ 王璜生《文化權力的無常——解讀胡志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胡志穎因一篇鴻論《藝術無常論》惹起了一場風波,個人的思考和表達成了對所謂權威的挑戰。」,《江蘇畫刊》1997年第二期,江蘇美術出版社
  10. ^ 《胡志穎作品集·年表》記述:「1990年畢業論文《藝術無常論》(依學習計劃完成)被廣州美術學院理論教研室主任遲軻扣以「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政治帽子而遭否定,未舉行答辯,未獲畢業證和碩士學位證。當時廣州美術學 院青年教師(包括理論教研室教師)、已畢業研究生、在校研究生聯名向學院以及 上級主管部門反映,表示應尊重學術自由,不應將學術和行政相混淆。(2001年 天津美術學院《北方美術》全文刊載《藝術無常論》。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 將此文編入2001年《造型藝術理論索引》。) 」,海風出版社,2011
  11. ^ 胡志穎. 警察-衝突-軍隊-戰爭-民族性-法律-聖人——由美國內華達州“邦迪對峙事件”想到. 《北京之春》國際視野. 2019 [2020-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2019年8月號
  12. ^ 12.0 12.1 王璜生《文化權力的無常——解讀胡志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在他近期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一些南宋山水符號,甚至很明確的馬遠《踏歌圖》符號,還有紅、黑、金、銀的民間色彩構成和民間髹漆原料,以及筆墨表現性很強的局部抽象元素,由此我們也許可以輕易地將之歸類為東方式的文化影像。但是問題並非如此簡單和清晰,當我們認可於某種東西為基礎以吸納重組時,也許我們碰到的最大難題是對這種基礎的懷疑,我們的吸納和重組在這種懷疑中變得猶豫不定且無所適從。這也許是一種意識過程,也是文化發生和發展的過程。胡志穎正是重視於意識的過程,以意識的過程來表述文化的狀態。於是,在他的畫面,意識一層層地展開,文化的影像層疊顯現出來,追問、懷疑、撞擊成了文化意識本身。」《江蘇畫刊》1997年第二期,江蘇美術出版社
  13. ^ 《紐約藝術雜誌》,2009年,紐約(NY Arts magazine, 2009, New York)
  14. ^ 鮑棟編. 在幻象鎖鏈的彼岸——胡志穎繪畫1989-2009 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Hu Zhiying's Paintings 1989-2009(中英對照),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香港),China Global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Hong Kong,2010. WorldCat. [2020-09-08]. ISBN 978-988-1893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15. ^ 15.0 15.1 美國批評家、策展人羅賓·佩卡姆(Robin Peckham). 訪談《胡志穎藝術中形式的含義、個人宗教與培根問題》(The Form's Meaning, the Personal Religion and the Issue about Bacon in Hu Zhiying's Art),《世界文化》,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2010. 愛學術官網.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16. ^ 鮑棟. 胡志颖的崇高美学. 詩林. No. 6 (哈爾濱: 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2010: 33–36. ISSN 1674-9413.  參數|journal=與模板{{cite magazine}}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journal}}|magazine=) (幫助)
  17. ^ 17.0 17.1 17.2 楊衛《一個人的海市蜃樓》(The Mirage of a Single Person),楊衛《讀圖時代》,海風出版社,福州,2013 ISBN 978-7-5512-0108-7
  18. ^ 18.0 18.1 胡斌《確定與不確定的彼岸——胡志穎的藝術精神的求索之路》(The Other World between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Hu Zhiying's Quest Journey of Artistic Spirit),《畫廊》(總第226期),嶺南美術出版社,2017
  19. ^ Von Peter Michalzik. HU ZHIYING. [202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20. ^ Adam Donald. Hu Zhiying. New York: NY Arts magazine. 2009. 
  21. ^ 21.0 21.1 《畫廊與工作室》,2008年11月/12月-2009年1月,紐約(Gallery & Studio, Nov/Dec 2008-Jan 2009, New York)
  22. ^ 《中國當代美術家圖鑑》,京華出版社,北京,1995. Saatchi Gallery. [2020-06-02]. ISBN 7-80600-1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23. ^ 23.0 23.1 China: Aktuelles Aus 15 Ateliers. Asia Art Archive.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24. ^ 迪迪埃·赫希. 一位非傳統的個人主義藝術家:論胡志穎. 天津美術學院:北方美術 (中國知網). 2009, (4) [2020-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25. ^ 高名潞《孤獨行者的自由》(Freedom of A Lonely Passenger),《畫廊》(總第226期),嶺南美術出版社,2017
  26. ^ 羅賓·佩卡姆(Robin Peckham). 胡志穎,“大尾象”的第五位成員?. 藝術界 (合肥: 安徽省文聯). 2010. 
  27. ^ 《體驗與超驗:胡志穎藝術1987-2017》(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 Hu Zhiying's Art 1987-2017)(中英對照),楊衛、胡斌主編,中國文藝家出版社, 香港,2017. 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 [2020-04-08]. ISBN 978-988-78237-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28. ^ 劉樹勇主編《新中國美術文獻博物館》,第七卷,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哈爾濱,2001 ISBN 978-7-5316-3509-3
  29. ^ 29.0 29.1 《畫廊》(總第226期),嶺南美術出版社,2017
  30. ^ Hu Zhiying. 意大利Piziarte畫廊.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31. ^ 《畫廊指南》,2009年1月,紐約(Gallery Guide, January 2009, New York
  32. ^ 在幻象鎖鏈的彼岸——胡志穎繪畫作品1989—2009. 雅昌藝術網.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33. ^ 《美國藝術》,2010年第6期,紐約Art in America, No.6, 2010, New York
  34. ^ 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大型裝置作品“安徒生童話”. issuu.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35. ^ 體驗與超驗:胡志穎藝術1987—2017. 53美術館.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36. ^ 雅昌藝術網專稿. 【雅昌快讯】“体验与超验” 胡志颖30年艺术创作亮相53美术馆. 雅昌藝術網. 2017-09-10 11:29:46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37. ^ CHINA NOW!(1996). Littmann Kulturprojekte.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38. ^ 著名畫家胡志穎官方網站.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官網.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39. ^ 透明的牆:中印藝術展. 豆瓣網.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40. ^ 藝術·前沿——當代藝術邀請展. 雅昌藝術網.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41. ^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 網易.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42. ^ THE EXPOSURE AWARD—Art Photography Collection. issuu.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1). 
  43. ^ 胡志穎在紐約展覽裝置藝術. 一點資訊.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44. ^ 44.0 44.1 44.2 《畫廊》(總第241期),嶺南美術出版社,2018
  45. ^ 胡志穎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裝置藝術“後殖民工場”. 一點資訊.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46. ^ 迷离视觉场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后殖民工场》——胡志颖装置. 中國快訊網. [202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47. ^ 林崗《遲到的先鋒》,《書城》2012年9月號,上海三聯書店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