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中國俄羅斯境內的少數民族之一,在俄羅斯稱為那乃人納奈人那乃語:Нанай,俄語:Нанайцы),語言屬於滿-通古斯語系的南通古斯語族的赫哲語支,分佈在中國黑龍江省、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鄂霍次克海一帶。赫哲族在中國境內的人數較少,現有5373人(2020年),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同江市(1060人)、饒河縣(529人)、撫遠縣(468人)和佳木斯市(936人),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三個民族鄉及佳木斯市郊區敖其鎮撫遠市烏蘇鎮的赫哲族村、社區。

赫哲族
Нанайцы(那乃人/納奈人)
Нанай
德蘇·烏札拉
韓庚
總人口
1.8萬
分佈地區
 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12160[1]
 中國黑龍江省5373[2]
語言
赫哲語
漢語中國境內)、俄語俄羅斯境內)
宗教信仰
薩滿教藏傳佛教
相關族群
烏爾奇人鄂羅克人,其他滿-通古斯語系民族
赫哲族家庭

族源

編輯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歷史上曾有「兀者野人」、「黑斤」、「黑真」、「赫真」(意為:「東方的人」[來源請求])、「奇楞」(意為「住在江邊的人」[來源請求]),兀狄哈、「赫哲」、「戈爾德」等不同名稱,赫哲人自稱「用日貝」、「那尼臥」、「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明朝時為野人女真的一支。「赫哲」一詞最早見於《清實錄》(滿語ᡥᡝᠵᡝ (heje))。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黑水部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漢族蒙古族及其他土著等民族成分,在初形成較穩定的族體。於清末進入階級社會。原居住在庫頁島的赫哲族人在清朝被俄國人趕到大陸。他們服魚皮,也服狍子皮,因此有時被命名為魚皮韃子。俄國人以前叫他們高爾德人。在黑龍江下游的與烏爾奇人有關。

俄人說赫哲人分七氏族,所以叫七姓野人。其實他們分為二十二個氏族:苛楞、撒馬吉爾、塗墨拉勒、烏第堪、畢日達奇、加克素鹿、尤喀敏喀、珠格、綽格樂、阿勒楚喀、多秦、鄂寧喀、嘎即喇、阿克坦喀、畢爾緬勒、烏札拉、舒木魯、盧日勒、傅特哈、葛以克日、赫哲[來源請求]。其中有七個最古老氏族(特爾吉爾、貝爾特吉爾、巴亞吉爾、撒馬吉、卡爾他吉爾、巴力卡吉爾、庫奇吉爾[來源請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民族識別時間為1964年。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共有1489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增長到4,664人。那乃人有二種:薙髮滿洲[需要解釋]稱為短毛子)與不薙髮(長毛子)。前者受滿人影響較大,後者受尼夫赫人影響,弄為樂。

中國赫哲族人口分佈

編輯

中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赫哲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3]

地區
總人口
赫哲族
占赫哲族
人口比例(%)

佔地區
少數民族
人口比例(%)

佔地區
人口比例(%)

合計 1,245,110,826 4,664 100 0.00443 0.00037
31省份合計 1,242,612,226 4,640 99.49 0.00441 0.00037
東北地區 104,864,179 4,182 89.67 0.03821 0.00399
華北地區 145,896,933 195 4.18 0.00224 0.00013
華東地區 358,849,244 86 1.84 0.00344 0.00002
中南地區 350,658,477 66 1.42 0.00022 0.00002
西北地區 89,258,221 61 1.31 0.00035 0.00007
西南地區 193,085,172 50 1.07 0.00014 0.00003
黑龍江 36,237,576 4,250 83.83 0.22059 0.01079
吉林 26,802,191 190 4.07 0.00774 0.00071
北京 13,569,194 84 1.80 0.01435 0.00062
遼寧 41,824,412 82 1.76 0.00122 0.00020
內蒙 23,323,347 54 1.16 0.00111 0.00023
河北 66,684,419 46 0.99 0.00158 0.00007
山東 89,971,789 33 0.71 0.00522 0.00004
新疆 18,459,511 22 0.47 0.00020 0.00012
甘肅 25,124,282 21 0.45 0.00095 0.00008
浙江 45,930,651 17 0.36 0.00430 0.00004
河南 91,236,854 17 0.36 0.00149 0.00002
青海 4,822,963 15 0.32 0.00068 0.00031
上海 16,407,734 14 0.30 0.01348 0.00009
四川 82,348,296 14 0.30 0.00034 0.00002
江蘇 73,043,577 13 0.28 0.00500 0.00002
廣東 85,225,007 13 0.28 0.00102 0.00002
廣西 43,854,538 13 0.28 0.00008 0.00003
貴州 35,247,695 13 0.28 0.00010 0.00004
雲南 42,360,089 13 0.28 0.00009 0.00003
天津 9,848,731 9 0.19 0.00337 0.00009
湖北 59,508,870 9 0.19 0.00035 0.00002
海南 7,559,035 9 0.19 0.00069 0.00012
重慶 30,512,763 9 0.19 0.00046 0.00003
安徽 58,999,948 8 0.17 0.00201 0.00001
湖南 63,274,173 5 0.11 0.00008 0.00001
寧夏 5,486,393 3 0.06 0.00016 0.00005
山西 32,471,242 2 0.04 0.00194 0.00001
福建 34,097,947 1 0.02 0.00017 0.00000
西藏 2,616,329 1 0.02 0.00004 0.00004
江西 40,397,598
陝西 35,365,072
現役軍人 2,498,600 24 0.51 0.02149 0.00096

語言

編輯

赫哲族的民族語言為赫哲語,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有不少的語彙與滿語相同。現在通用漢語,很少有40歲以下赫哲族人會說赫哲語。中國境內赫哲族沒有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清朝時用滿文,現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文

俄羅斯境內赫哲族使用基里爾字母拼寫赫哲語。至今伯力仍有13所學校教赫哲語。

民族風俗

編輯
 
1962年的赫哲族青年

由於赫哲族世代居住在大江流域,所以關於赫哲的民族文化大多和有關。他們不是定居民族但如果環境好可長期在該處生活。

日常生活

編輯

冬以滑雪板或役犬雪橇為交通,夏以樺皮船、舢板從事運輸和捕魚。

信仰

編輯

赫哲族過去曾信仰薩滿教,相信神的存在,也有熊與虎的圖騰信仰。

赫哲族的薩滿多為婦女,平時,薩滿和別人一樣參加勞動,當族群有重大活動或有人邀請時薩滿才會執行薩滿的職能。

赫哲族的薩滿主要從事以下方面的活動:

  1. 為患者跳神治病;
  2. 春秋兩季跳路神,消災免禍;
  3. 為無子女的人跳神求子;
  4. 主持祭神儀式;
  5. 為死者送魂;
  6. 為人判斷吉凶禍福,尋找丟失物品。

隨着社會的發展宗教觀念逐漸淡薄,如今已很少有人信仰。也有信藏傳佛教的赫哲族。

婚姻

編輯

赫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實行氏族外婚制。以前多為父母包辦,早婚現象比較普遍。傳統的赫哲族婚禮要舉行「拜老爺兒」的儀式,「老爺兒」是赫哲族對太陽的稱謂。婚宴時,等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新娘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最後同吃麵條,意為夫領婦隨,白頭到老。赫哲族婚禮中,要點長壽燈,燈光在後半夜不能熄滅,祝願過一輩子太平日子。赫哲族寡婦可以改嫁,改嫁時不再舉行婚禮。

喪葬

編輯

赫哲族人死後實行土葬,沒有固定的墳地。早年用樺樹皮裹埋,挖個坑後將屍體放入坑中,上面再搭個蓋,然後培起土堆。小孩死後不埋在地里,將屍體用樺樹皮裹起來後放在樹上。

飲食

編輯

赫哲族有吃生魚的習慣,對於魚皮、魚籽、魚肉、魚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日常都吃新鮮魚,有把魚穿在烤叉上燒烤食用的,也有蒸熟而食的。此外還將捕魚旺季吃不了的魚用日曬火烤的辦法進行加工,貯存起來以備淡季食用。也吃獸肉。

民族特色菜:

  • 他勒卡:加入蔬菜的涼拌生魚,是赫哲族的特色菜餚。
  • 它斯罕:也稱為炒魚毛,赫哲族的名菜,是用各種鮮嫩的肥魚切成魚絲,再加白糖等佐料炒成。其味道可口味美,且能儲存很長時間不變質。

赫哲族人傳統的主食有「拉拉飯」和「莫溫古飯」兩種:

  • 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鬆或各種動物油食用。
  • 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加小米一起煮熟後,再加鹽而成的稀飯

現在飲食習慣與漢族相同,大部分赫哲族家庭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為主。

服飾

編輯
 
赫哲族魚皮衣

傳統的赫哲族衣服都用鹿皮魚皮製作。20世紀大部分人以棉布為衣。

赫哲族的魚皮衣服非常有特點,是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乾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再用鰱魚皮線縫製而成。製作工藝十分精巧,是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

建築

編輯

住宅為用樺皮茅草搭成的棚子。有穴居遺風。較普遍地住泥牆草頂房屋。

  • 胡如布(小型地窖),是赫哲族人早先居住的房子,是向地下挖進約三尺深的坑,坑頂用一、二根粗壯大木斗作梁,搭上檁子、椽子,支起楔形架子,上鋪箔條或蓋樹枝,培上土成頂蓋。結構比較簡陋。大型地窖稱為「希日兔克」。
  • 塔克吐(魚樓),是赫哲族人貯藏魚的地方,一般都建在居所庭院中,幾乎每家都有一座,平時還用來放置漁具等物品。

此外還有「撮羅昂庫」,「闊恩布如昂庫」,「博蘇昂庫」(各種形式的窩鋪)、「溫特合」和「卓」(平房)等建築。

節日

編輯
  • 烏日貢節 每兩年一次的民族節日。誕生於1985年,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 春節 與漢族的春節基本相同。

此外,還有:

  • 跳路神,赫哲族傳統宗教祭祀節日。
  • 二月二:赫哲族傳統的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節期一天。

文化藝術

編輯

赫哲族文化主要表現在赫哲族歌曲舞蹈、衣着服飾、漁獵工具、食魚文化等方面。

文學

編輯
  • 伊瑪堪」是赫哲族民間流傳的說唱文學,常在獵場、網灘或漁村土築茅屋裏說唱。內容大部分以英雄好漢,當地的自然風光,青年男女之間的純樸愛情,部落間的戰爭和興衰為主題,當然還會有許多表現漁獵生產的本領、技能的主題,也有少數關於宗教的故事。大多數故事都是以勝利為結局,以團圓而告終。
  • 說胡力」是以講述為主的民間文學,有寓言、童話、傳說等,大都比較短小,通常是老人講述給兒童進行啟蒙教育。其中有民族特色的赫哲族神話有《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山神的傳說》、《虎的傳說》等。

音樂

編輯

赫哲族擅長唱歌,比較有名的民歌小調有:

  • 烏蘇里船歌 著名的赫哲族民歌,曾經因為版權問題引起官司,現在公認為赫哲族民歌。(烏蘇里船歌是郭頌的創作歌曲,取材於赫哲族民歌,但不是民歌)
  • 赫尼哪 抒情歌曲。
  • 嫁令闊 多為赫哲族婦女勞動時哼唱。

著名人物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俄文)http://www.perepis2002.ru/ct/html/TOM_14_24.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俄羅斯聯邦2002年人口普查結果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stats.gov.cn. [2010-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