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社區
在較大的城市,城鎮,郊區或農村地區內的地理位置社區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 |
鄰里社區(英語:Neighbourhood),也非正式地稱為街區,是指都市、市鎮等城鎮地帶內有地緣關係的社區。近鄰社區中的居民即鄰居,又稱鄰里、街坊、鄰舍、鄰人、近鄰、隔壁等,通常會構成一個居民間有所互動的社會群體。鄰里社區內的人際關係稱為鄰里關係。
傳統鄰里關係
編輯傳統社會很重視鄰里關係,不少傳統鄉村的鄰居屬於同一宗族,彼此有血緣關係,這種聚居方式叫聚族而居,以這種方式形成的村落稱為單姓村。即使沒有血緣關係的鄰居,在傳統社會裏,關係也很親密,俗語「遠親不如近鄰」就表現了這種關係,而在鄉村地區,近鄰社區內不少重大事務都要鄰居們一起討論,尋求共識,平日亦要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
現代鄰里關係
編輯現代社會由於個人主義較從前盛行,人際關係亦較疏離,鄰里之間的關係亦較從前疏離,在二十世紀初的上海已經出現這樣的情況,豐子愷的散文《鄰人》就表達出當時上海社會鄰人關係疏離,互不信任的情況[1],他的同名漫畫也是描繪這種情況。
雖然現代鄰里關係普遍較往日疏離,但現在仍然有不少人經常與鄰人來往,例如到鄰居家中打麻將、唱卡拉OK等。有時家中一些必需品用完也會向鄰居暫借,如調味品、清潔用品等,而一些雙薪家庭也會由鄰居充當託兒員,照顧他們的年幼子女。
當發生家居意外或於家中出事時,鄰居往往可以幫忙,例如打電話報警,扶持病人或傷者等候救援,甚至親身救人。此外在兇殺案現場,鄰居是目擊證人的來源,例如《八仙飯店滅門案》、《後窗》。
現時不少鄰近社區都會組織成大小不同團體,爭取社區共同關心的社會福利、自治或共同市場,例如業主立案法團、互助委員會、街坊福利會等,香港政府更有廣告推動睦鄰觀念。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豐子愷《鄰人》:「住在上海的人有些兒太古風,『打牌猜拳之聲相聞,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樣,鄰人的身家性行全不知道,這鐵扇骨的防備原是必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