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叢蕪
韋叢蕪(1905年3月16日—1978年12月19日),原名崇武,號立人、若愚,筆名東瀅、蓼南、白菜、力行等,安徽霍邱葉集人,中國詩人、翻譯家、政治人物[1],曾於20世紀30年代在其家鄉開展「全國合作化」的實驗並從事鄉村建設活動[2]。韋叢蕪是作家韋素園的胞弟[3]。
韋叢蕪 | |
---|---|
號 | 立人、若愚 |
出生 | 韋崇武 1905年3月16日 大清安徽省霍邱縣葉家集北大街 |
逝世 | 1978年12月1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 | (73歲)
職業 | 詩人、翻譯家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生平
編輯1905年3月16日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1912年入霍邱縣立小學讀書。1918年考入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20年,進入阜陽安徽第三師範學校學習。1922年,在安慶與李霽野合辦《評議報》的《微光周刊》和《皖報》的《微光副刊》,宣傳新文化。是年秋天考入湖南岳陽湖濱大學附中二年級。1923年6月去北京,與三兄韋素園同住在北京大學第一院大樓對面的沙灘五號公寓內,並進北京崇實中學高中二年級讀書[4]。
投身文學
編輯1924年開始翻譯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1925年結識魯迅,並經常去北京大學旁聽魯迅講授的中國小說史。同年秋天,考入燕京大學,並與曹靖華、韋素園、臺靜農、李霽野等在魯迅的倡導下,創辦了著名的「未名社」,同時主編《燕大月刊》,創辦《莽原》半月刊,從事辦刊、創作、翻譯及未名社的經營等工作[5][6]。1929年大學畢業,次年底去上海從事翻譯工作。短短的幾年時間裏,他翻譯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罪與罰》,蒲寧的《新的夢》《回憶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國貝洛的童話集《睡美人》,英國葛斯的《近代英國文學史》等作品,還發表、出版了創作的小說《校長》、新詩集《君山》《冰塊》及一些散文。1931年9月應天津女子師範學院之聘,來到天津擔任該院英文系教授,講授英國文學史、英國戲劇和翻譯等課程。
懷夢從政
編輯三十年代初,韋叢蕪產生了「全國合作化」的構想。其在1933年1月第30卷第1號的《東方雜誌》中「夢想的中國」專欄中說到:
“ |
我夢想着未來的中國是一個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凡成年人都是社員,都是股東,軍事、政治、經濟、教育,均附屬於其下,形成一個經濟單位,向着世界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標走去。 |
” |
——韋叢蕪 |
後韋叢蕪又將自己的構想整理成《合作同盟》一書。魯迅在收到《合作同盟》後,在予臺靜農的信中表達了韋叢蕪狂熱政治追求的不滿與擔憂:
“ |
立人先生大作,曾以冊見惠,讀之既哀其夢夢,又覺其淒淒。昔之詩人,本為夢者,今談世事,遂如狂酲;詩人原宜熱中,然神馳宦海,則溺矣。立人已無可救。 |
” |
——魯迅(1933年6月28日) |
1933年9月韋叢蕪回到故鄉霍邱縣城。為了從思想上做好準備,韋叢蕪興辦了「復興農村工作訓練班」。他親自講課,給100多名受訓的本土青年學子灌輸他的「合作社」理論。陳立夫為韋叢蕪竭誡報國的精神所打動,授意安徽省政府主席劉鎮華,任命韋叢蕪為霍邱縣縣長。
1936年,省政府決定,同意開發城西湖墾區,由省財政廳向銀行貸款8萬元,交建設廳浚河築堤;同時由事業擴充費中撥款20萬元,在城西湖劃出湖地10萬畝,作為安徽大學農學院的基地。韋叢蕪利用這兩項投資,發動民眾,在西湖北岸浪河赴上建成兩座水閘,分別命名為「萬民閘」和「萬戶閘」,通過兩閘將水放入淮河,又收走當地鄉紳的部分湖田,最後圍出湖田20萬畝作為「合作社」試驗的基地。韋把這些湖田一分為三,分別作為「社會主義」、「半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試驗農場,進行圍湖墾殖的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收回湖田的政策觸動了當地權貴的利益,省政府迫於官紳壓力,以「瀆職罪」撤去其縣長職位,其「合作社」計劃被迫擱淺。抗戰期間,為生計所迫,不得不經商養家餬口,一度放棄了文學創作與翻譯[7]。
重拾舊業
編輯抗戰勝利後,韋叢蕪重回文學界,又開始進行翻譯與創作。1946年-1949年間,翻譯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西伯利亞的囚犯》《死人之家》《女房東》等小說。1950年,加入上海市翻譯工作者協會,任文藝組組長。1952年在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擔任英文編輯[1]。 1957年翻譯出版蘇聯短篇小說集《友好的微笑》,1958年翻譯出版美國作家德萊塞的長篇小說《巨人》。他50年代先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20餘部[3]。
晚年
編輯1958年9月,韋叢蕪突然被上海市公安機關拘捕,未經正式審訊,被關押了近一年半的時間;1960年1月13日,上海市法院以「歷史反革命罪」判處韋叢蕪3年有期徒刑,緩刑2年。1960年4月在監外執行期間,一家被政府強令遷居杭州。1978年12月,在杭州絲綢學院教英語課;同年12月19日,因心臟病去世[1][3]。1981年,上海中級人民法院對韋叢蕪歷史問題的決定給予平反[3]。
著作
編輯主要作品有詩集《君山》、《冰塊》等,譯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窮人》、《罪與罰》、《卡拉瑪卓夫兄弟》、美國傑克·倫敦的《生命》等[1]。1985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有《韋叢蕪選集》。
外部連結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1.2 1.3 韦丛芜. 中國作家網.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 ^ 介绍韦丛芜的“全国合作化”实验. 維普網. [2020-02-06].
- ^ 3.0 3.1 3.2 3.3 韦丛芜. 葉集區人民政府. 2014-01-22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 ^ 韦丛芜. 六安新聞網. [2020-02-02].[永久失效連結]
- ^ 鲁迅与未名社的青年们:流露出了父爱般的热情. 人民網. 2014-09-29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 ^ “未名四杰”的启蒙地. 六安新聞網. 2019-07-24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 ^ 韦丛芜和霍邱的乡村建设运动. 中國知網. [20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