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教育史
古朝鮮
編輯朝鮮半島在數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原始人類生活。公元前4000-6000年左右,朝鮮半島進入新石器時代。[1]:10-11[2]:145隨着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勞動技能和社會經驗不斷積累、豐富。原始的教育在年長一輩把積累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的過程中自然產生。[2]:145
古朝鮮的教育是為生產勞動服務的,教育手段簡單並帶有宗教色彩。在朝鮮半島檀君建國的傳說中,天帝的兒子桓雄以「弘益人間」的理念降臨到人間,即使廣大人類受益。「弘益人間」既是韓國的一個基本思想,也是當代韓國的教育理念。[2]:145
三國時期
編輯公元前37年至1世紀末, 高句麗、百濟、新羅先後在朝鮮半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朝鮮半島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都深受佛教和儒教的影響,並在各自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出各自特有的教育制度。[2]:145676年,新羅統一三國大同江以南地區,1世紀後期分裂成為「後三國」。[1]:47-61
公元前4世紀左右,隨着中國文字、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傳入,學校教育開始在朝鮮半島出現。據《三國史記》記載,小獸林王二年(372年),高句麗「立太學,教育子弟」。這是朝鮮半島最早的學校教育。太學以貴族子弟為教育對象,傳授中國的古典和儒學。高句麗在地方設有面向百姓的最早私學-扃堂,其教育內容主要是讀書和射箭。[2]:146[3]:290[1]:37
儒家經典在百濟很普及。在近肖古王(346-374年)時期,百濟還開始向日本輸出儒家思想,有阿直岐和王仁前往日本,教授應神天皇太子莬道稚郎子等《論語》、《千字文》等儒家經典,對古代日本明日香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1]:37[3]:290武寧王時期(501-522年),百濟設立了五經博士官制(博士是教授學問的官職)。此外,百濟還有設有留學生制度和承擔中央教育行政職能的內法佐平行政機構。百濟是否建有像高句麗太學和扃堂一樣的教育機構,目前還無法考證。[2]:146[3]:290[1]:37
新羅有着自己獨特的以人格完美、為國奉獻和尚武為目標的花郎教育,主要內容有武術、儒學經書和修身等。神文王二年(682年),統一新羅效仿唐建立起國立高等教育機構國學。國學以15-30歲的貴族子弟為招收對象,學制為9年,主要教授《論語》、《孝經》、《禮記》、《周易》、《左傳》、《尚書》、《春秋》、《文選》和算學等。學生畢業後被授予十品或十一品的官職。新羅時代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有元曉、薛聰和崔致遠等。[2]:146[3]:290-291
高麗王朝
編輯10世紀初期,高麗太祖王建統一了後三國,建立高麗王朝。建國初期,高麗延承了統一新羅的教育制度,後根據政治社會變化制定了較為系統的教育制度。高麗教育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930-1105年),高麗官學設立,後衰退,私學興起。第二階段(1106-1303年),官學得到復興,高麗教育進入全盛期。第三階段(1304-1392年),高麗從元朝引入了程朱理學,促進了官學的復興。[2]:146
高麗官學由國子監、學堂和鄉校構成[2]:146[3]:291。太祖十三年(930年),西京平壤和一些地區出現了鄉校。成宗六年(987年),高麗開始向地方十二州派經學博士和義學博士,高麗中央開始管理地方教育。鄉校作為高麗官學的地方教育機構也在這一時期在高麗得到普及。[1]:108958年,高麗開始建立科舉制度,把儒學經典列為考試科目[2]:146[4]:206。成宗十一年(992年),高麗將國學改稱為國子監。文宗時期(1047-1083年),國子監除設有國子學、太學、四文學等儒家學部外,還增設了書學、算學、律學等技術學部,擁有完善的「京師六學」。睿宗四年(1109年),國子監增設了「七齋」。一到六齋為儒學齋,即學習《周易》的麗澤齋、學習《尚書》的待聘齋、學習《毛詩》的輕德齋、學習《周禮》的求仁齋、學習《戴禮》的服膺齋、學習《春秋》的養正齋。第七齋為武學齋(講藝齋)。忠烈王時期國子監被改名為「成均館」。[1]:107學堂是高麗中期在開京設立的中等教育機構,主要向私學書堂的進修者傳授經典、技術、宗教等[3]:291。
高麗私學興起於文宗時期(1047-1083年),由高麗重臣崔沖首創。文宗七年,崔沖辭去官職,後在松岳山下創建以九經三史為中心的九齋私學堂。其弟子在高麗科舉考試表現不凡,頗具影響。文宗九年(1055年),開京先後又出現了11個由出身官僚文人設立的私學。這十二家私學被稱為「十二功道」或「十二公徒」[1]:108[5]除了十二功道,高麗私學還有在高麗中期仁宗時出現的書堂。書堂是面對平民子女設立的初等教育機構,專注於教育大眾化。朝鮮王朝時期書堂得到了巨大的發展。[3]:291
朝鮮王朝
編輯朝鮮王朝時期的教育制度由官學、私學和特殊教育機構組成。官學分為國立高等教育機構成均館和地方教育機構鄉校。[2]:147[3]:291在成均館之下,設有京城東、西、南、中四學,即由高麗五部學堂發展而來的四部學堂[1]:121[6]:15。私學有私立中等教育機構書院和初等教育機構書堂。書堂主要招收8-16歲平民子弟,入退學自由,無身份差別,實行單獨學習、按能力學習、專人教育,主要學習《千字文》、《小學》、《詩經》、《易經》、《史記》等。書堂既是私學也是官學的初等教育機構。[3]:291[2]:147[6]:16書院始於1543年豐基郡守周世鵬建立的白雲洞書院。之後,在李滉的努力下,白雲書院得到了國家的認可與支持,在朝鮮各地迅速發展起來。書院以程朱理學和其它儒家經典為教學內容,「尊從名儒功臣,明倫揚道,講學專研」。書院培養了不少朝鮮名儒,不過在朝鮮王朝後期,一度成為黨爭寄居地。[1]:121-122[6]:15-16特殊教育有宗學和經筵。宗學是世宗時期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傳授經典、巫術、道德等貴族應該遵守的法道。經筵是大臣給君主授課的制度,主要由弘文館員負責。[3]:291[5]
15世紀以前,韓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以漢字為書寫工具。由於韓語與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系,使用漢字記錄韓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漢文,非常不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為了解決韓民族書寫文字的問題,1443年朝鮮王朝世宗大王組織一批學者創造了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韓字。這些文字當時被稱作「訓民正音」,意為「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御製訓民正音》序文寫到「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余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雖然韓文在發明後的初期,受到兩班貴族的抵制。但隨着民族文字的推廣,教育在庶民和婦女中得以展開。[4]:19[1]:129-130。
近代
編輯開港後,西式教育開始傳入朝鮮半島。朝鮮進行了教育改革,開始嘗試設立近代學校。1883年,朝鮮政府設立教授英文的同文學舍(又稱通辯學校),用於培養外語翻譯人才。1884年,報聘使閔泳翊從美國考察歸國後,開始着手包括建立新式教育機構的改革。美國政府對此表示了支持並同意給予援助。同年9月,高宗下達建設朝鮮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育英公院。受「甲申政變」的影響,育英公院的籌備工作後被中斷。1885年4月,美方再次提出援助事宜。1886年7月,三名美國教師抵達朝鮮。育英公院正式成立。育英公院幾乎全盤模仿西式教育,以貴族子弟為招收對象,教授英語、自然科學、經濟學等,起到連接舊式教育和新式教育的橋樑作用[a]。[1]:168[3]:291[4]:207
1894年甲午更張後,朝鮮廢除了科舉制度,開始嘗試建立包括小學、中學、大學等在內的現代教育體系。1895年,高宗頒佈教育立國詔書,設立了面向平民子弟的初等教師培養機構漢城師範學院,並發佈了《小學校令》,開始設立六年制的國立和公立小學。1905年,朝鮮半島已經建成了60多所小學。朝鮮最早的中學是1900年建成的漢城中學。[1]:168[3]:291
在朝鮮政府建設官辦新式教育系統的同時,朝鮮民間也開展了自發的近代教育運動。1883年,德源府民眾創建了新式元山學校。1895年,閔泳煥成立了興化學校。之後,民辦學校開始迅速發展。教會學校是民辦學校的重要部分。在西方傳教士的倡導和推動下,第一批現代學校延禧學堂(1885年)、培材學堂(1885年)、梨花學堂(1886年)等開始在朝鮮半島出現。1880-1909年間,傳教士在朝鮮建立的學校多達1000所左右,對這一時期朝鮮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4]:207[7]:1
朝鮮日佔時期,朝鮮教育被日本帝國主義扭曲。1911年9月制定的《朝鮮教育令》對朝鮮私立學校和傳統學校嚴格控制。朝鮮本土學校數量大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為殖民體系培養人員的教育。1919年,朝鮮半島私立學校從1911年的1973所下降到690所。第三次《朝鮮教育令》發佈時,韓語科目被從學校教育科目中刪除,學校名稱被統一改為日本名,民族教育被扼殺[3]:292[4]:207[2]:147。
現代
編輯光復後,美國軍政府按照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機會均等的方針,建立起「自由和民主教育體制」,實行義務教育計劃。1946年8月27日,韓國政府發佈了《漢城大學設置令》,翻開韓國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48年新制定的韓國憲法明確規定「所有國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最少也要接受免費的初等教育」。[6]:1691949年,韓國頒佈《教育法》,構築了韓國教育制度的框架,在弘益人間的理念下實施6-3-3-4的學制。教育地方自治的構象使得教育從政治和一般行政分離開來。初等教育義務制的規定為國民平等享受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在韓戰結束到1959年的6年間,韓國推行了《6年義務教育計劃》,使義務教育得到普及,96%的適齡兒童接受了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文盲。與此同時,韓國政府還制定了《職業技術教育5年計劃》,為振興戰後經濟培養了大量實用技術人才。[7]:1-2[3]:292
20世紀60年代,隨着韓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韓國教育也進入了數量上的快速發展階段,教育規模迅速擴大。1962-1971年間,韓國實施了兩期《義務教育設施擴充5年計劃》,用以消除教育基礎設施不足的局面,同時修繕和改建老化的教室、校舍。1969年,初中免試入學和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開始實施。[7]:2[3]:292[7]:231968年3月,韓國公佈了《長期教育綜合計劃(草案)》,教育發展開始被列入國家發展計劃之中。「教育立國」成為國家發展戰略。[6]:165
20世紀70年代,韓國教育進入體制整頓的發展階段。1972年,韓國啟動了《長期綜合教育發展規劃(1972-1986)》。1972年8月,韓國成立了教育開發院,旨在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和教育發展戰略計劃開發研究。為解決由於初中升學免試帶來的高中升學考試競爭激烈的問題,韓國從1974年開始分階段實施「高中招生推薦入學考試制度」,還強化了按照能力畢業和分專業招生等試點大學教育改革。為了培養韓國工業化所需的人才,韓國將2-3年制的高等教育機構改為專科大學,並成立了放送通信大學以滿足國民的教育需求。[7]:2[6]:171-172[7]:23-241960-1979年間,韓國的小學生數量增長了約千倍,初、高中生增長了約40倍,大學(包括專科)學生增加了50多倍[6]:166。
進入20世紀80年代,提高教育質量成為韓國教育的焦點。終身教育被納入憲法條文中,並成為韓國四大國政目標之一。1980年7月30日,為解決課外輔導過熱和應試教育,韓國政府公佈了《教育正常化及消除過熱課外補習的方案》,使學校教育從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教育中解脫出來,走上正常發展道路。改革後,韓國教育發展迅速。截至1985年,韓國小學升學率已達97%,初中升學率為90%,50%的高中畢業生可以升入大學。[7]:2[3]:292[6]:172
從20世紀90年代,韓國教育開始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複合型創造性人才,實行教育民主化,地方教育自治也被重新提上日程。1992年頒佈的第六次教育課程改革,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都側重於應對21世紀的挑戰。[7]:2-3[3]:2931999年,金大中政府在重振遭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的韓國經濟過程中,提出「第二次教育立國」,並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初等、中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終身教育法》等,使人一生的教育均有法可依[6]:176。與此同時,韓國實施了高等教育改革的「BK21工程」。「BK21工程」旨在建設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和研究院,培養21世紀知識經濟所需要的新型高級人才和國家棟樑。[6]:166-1672006年,韓國又啟動了「世界一流大學計劃」(the 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gram)[8][9]。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楊雨蕾等著.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1年6月. ISBN 978730603899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田景等. 《韩国文化论》.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0年5月. ISBN 9787306036575.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韓)林敬淳著; 尹敬愛 王妍譯. 《韩国文化的理解》. 大連: 大連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505-0190-4.
- ^ 4.0 4.1 4.2 4.3 4.4 4.5 董向榮. 《韩国》.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7509707326.
- ^ 5.0 5.1 權瑚. 韩国书堂的兴衰. 《教育史研究》. 2003年第4期.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袁本濤編著. 《韩国教育发展研究》.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ISBN 7-5440-2974-3.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艾宏歌 主編. 《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年10月. ISBN 9787509726594.
- ^ 金善雄. 韩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 《國際高等教育》. 2012年第2期.
- ^ Shin-Bok Kim. 韩国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教育發展研究》. 2005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