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溪橋 (台1線)
位於台1線縱貫公路的頭前溪橋,為聯絡台灣新竹市東區與新竹縣竹北市之間,跨越頭前溪的一座公路橋樑。
頭前溪橋 | |
---|---|
座標 | 24°49′24″N 120°59′48″E / 24.823462°N 120.996653°E |
承載 | 台1線 |
跨越 | 頭前溪 |
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臺灣) |
地點 | 新竹市東區 新竹縣竹北市 |
官方名稱 | 頭前溪橋 |
維護單位 | 交通部公路總局 |
上游橋樑 | 頭前溪橋(台鐵) |
下游橋樑 | 舊社大橋 |
設計參數 | |
全長 | 671米(2,201英尺)[1] |
闊度 | 43.8米(144英尺) |
歷史 | |
設計師 | 中華顧問工程司 |
施工單位 | 東西向快速道路北區工程處 |
開通日 | 1929年 拓寬:1963、1979年 |
重建日 | 2001年(?) |
地圖 | |
沿革
編輯日治時期
編輯日本治臺初期,為了軍事需求,着手興建台北至楓港的軍用道路,定名「縱貫道」(臺1線前身)。但在行經頭前溪並無橋樑,因此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於1926年5月規劃興建頭前溪橋,由臺南市住吉組承包工程,計劃以4個年度完成[2]。本橋於1929年竣工,初期橋長572.7公尺、橋面路幅只有5.5公尺[3]。
民國時期
編輯拓寬
編輯- 1962年10月21日起,動工拓寬為9公尺,施工期間車輛改行駛溪底便道[4][5],1963年2月25日完工通車[6]。
- 1979年5月,台灣省公路局於緊鄰原橋上游側一旁新建第二代橋,合計將橋面拓寬至24公尺[7][8],完工後原日本時代舊橋為南下車道(往新竹)、新拓寬的橋面為北上車道(往竹北)。
斷橋
編輯- 1981年6月21日下午1時50分,受裘恩颱風挾帶洪水影響,南下車道(原日本時代舊橋)第9號至第11號橋墩之間的橋面斷裂塌陷,至少造成2人死亡[7][8]。
- 1994年8月8日下午5時40分許,受道格颱風挾帶洪水影響,南下車道(原日本時代舊橋)第12號橋墩下陷,外側車道暫時封閉[9]。不巧兩週後又遭逢弗雷特颱風挾帶豪雨沖刷,下陷的第12號橋墩無法支撐,終於在同月21日傍晚倒塌,南下車道橋面斷裂滑落溪中,南北交通改以北上車道橋面雙向行車[10]。
- 1996年7月31日,受賀伯颱風帶來豪雨河水暴漲影響,南下車道(原日本時代舊橋)第16號至第18號橋墩傾斜,外側1車道暫時封閉,南北交通以北上車道橋面雙向行車[11]。
重建
編輯為使台1線頭前溪橋交通順暢,台灣省公路局決定重建頭前溪橋,由中華顧問工程司設計、東西向快速道路北區工程處負責業務,將橋面由既有24公尺拓寬至40公尺餘。施工方法是先在既有舊橋兩側興建邊橋(較原有舊橋抬高2.5至3公尺),邊橋完工先行通車後,再拆除中間的舊橋,重建新主橋,待主橋完工後,原有邊橋即轉為慢車道使用[12]。
新頭前溪橋1999年1月29日上午舉行動土典禮,全長671公尺、寬43.8公尺,橋樑南端並配合規劃興建連絡「東西向快速公路-南寮竹東線」(台68線)的匝道[1][13]。
鄰近設施
編輯引用資料
編輯- ^ 1.0 1.1 《中國時報》. 〈重建頭前溪橋 將無交通黑暗期〉. 1998年8月29日: 18版.
- ^ 〈竹郡諸架橋 續續興工〉,《臺灣日日新報》第9358號,1926年5月24日,漢文夕刊4版。
-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第一冊),南投縣,1993年1月15日,頁53。
- ^ 〈加寬頭前溪橋 公路車將繞道〉,《徵信新聞報》,1962年10月20日,第2版。
- ^ 〈公路頭前溪橋 明興工拓寬 車輛須繞道〉,《聯合報》,1962年10月20日,第2版。
- ^ 〈加寬頭前溪橋 定廿五日通車〉,《徵信新聞報》,1963年2月19日,第2版。
- ^ 7.0 7.1 《中國時報》. 〈裘恩挾帶洪流 沖垮頭前溪橋〉. 1981年6月22日: 4版.
- ^ 8.0 8.1 《聯合報》. 〈頭前溪橋面崩斷 省議員促查責任〉. 1981年6月25日: 3版.
- ^ 〈頭前溪橋墩 巨響中下陷〉,《中國時報》,1994年8月9日,第13版。
- ^ 〈頭前溪橋原塌陷部分擴大〉,《中國時報》,1994年8月22日,第3版。
- ^ 〈頭前溪橋歪了 三橋墩嚴重受損 南下車道傾斜〉,《中國時報》,1996年8月2日,第16版。
- ^ 〈改建頭前溪橋 發包在望〉,《中國時報》,1998年6月5日,第17版。
- ^ 〈台一線頭前溪橋 拓寬為六線〉,《中國時報》,1999年1月30日,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