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戰役

馬達加斯加戰役(英語:Battle of Madagascar,法語:Bataille de Madagascar,日語:マダガスカルの戦い)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英國及其同盟國盟友企圖佔領由軸心國陣營的維希法國控制的馬達加斯加島而進行的戰役。同盟國佔領該島的目的是為了阻止馬達加斯加日後成為軸心國海上力量(尤其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在東非印度洋的軍事重地,並保證同盟國通往印度澳大利亞東南亞的航行及補給路線不受軸心國海軍的威脅。

馬達加斯加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印度洋戰區英語Indian Ocean in World War II第二次世界大戰地中海、中東及非洲戰場的一部分

圖為1942年9月,英軍國王非洲步槍團英語King's African Rifles正使用QF 25磅炮英語Ordnance QF 25-pounder轟擊位於安布西特拉附近的維希法國陣地。
日期1942年5月5日—11月6日 (1942-05-05 – 1942-11-06)
地點12°16′S 49°17′E / 12.267°S 49.283°E / -12.267; 49.283
結果 同盟國勝利,駐島維希法軍投降
領土變更 盟軍接管法屬馬達加斯加自由法國法屬馬達加斯加建立根據地。
參戰方

 大英帝國

 南非聯邦
 澳洲 (海軍支援)
荷蘭流亡政府英語Dutch government-in-exile (海軍支援)
波蘭流亡政府 (海軍支援)

 法蘭西國


 大日本帝國 (海軍支援)
指揮官與領導者
英國 羅伯特·斯特吉斯英語Robert Sturges
英國 愛德華·西弗雷特英語Edward Neville Syfret

維希法國 阿曼德·安內特英語Armand Annet


大日本帝國 石崎升英語Noboru Ishizaki
兵力
約10,000–15,000名士兵
6輛步兵坦克
6輛輕型坦克
兩艘航空母艦
1艘水上飛機航空母艦
兩艘戰艦
6艘輕巡洋艦
22艘驅逐艦
8艘護衛艦
1艘淺水重炮艦
1艘佈雷艇
4艘掃雷艦
5輛突擊運輸車輛
維希法國
約8,000名士兵[1]
6輛坦克
35首戰機[2]
4艘軍艦[3]
大日本帝國海軍
兩名士兵
4艘潛艇
2艘小型潛艇
傷亡與損失

107名士兵陣亡
280名士兵受傷
108名士兵病亡[2]
1艘戰艦嚴重損壞
1艘油輪沉沒

共計
620名士兵傷亡
152名士兵陣亡
500名士兵受傷
(不包括士兵病亡的數目)[2]
約1,000名士兵被俘虜[4]
1艘小型潛艇被擊沉
1艘小型潛艇在海上失蹤
馬達加斯加戰役在馬達加斯加的位置
馬達加斯加戰役
圖中圓點為達戈-蘇亞雷斯港(現安齊拉納納)

戰役開始於1942年5月5日,盟軍在馬達加斯加島北部展開「鐵甲行動」(英語:Operation Ironclad),佔領了重要港口迭戈-蘇亞雷斯港(今安齊拉納納)。隨後,盟軍在9月10日開展了對整座島嶼的進攻行動,即「溪流、線條、簡行動」(英語:Operation Stream Line Jane[註 1],自馬任加(今馬哈贊加)與塔馬塔夫(今圖阿馬西納)登陸後攻入該島內陸地區,消滅維希法國在島上的剩餘部隊,並與駐紮在海岸的友軍會合。最終,盟軍於10月底完全控制了該島,法軍長官阿曼德·安內特英語Armand Annet投降並於11月6日與盟軍簽訂停戰協議,戰鬥結束。

戰役最終由同盟國取得勝利,英國得以控制整個馬達加斯加直到1943年移交自由法國。本場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首次進行的海、陸、空三軍大規模協同作戰行動。

背景

編輯

戰爭背景

編輯

迭戈-蘇亞雷斯是位於馬達加斯加島北端的一個大海灣及良港,並且通過一條稱為奧龍加峽的狹窄水道向東開展。迭戈-蘇亞雷斯的海軍基地位於包圍迭戈-蘇亞雷斯灣的四個小海灣中的兩個小海灣之間的半島上。迭戈-蘇亞雷斯灣最邊緣處,幾乎把馬達加斯加北端(琥珀海角)和本島分開。在1880年代,法國垂涎該海灣,就地設立供煤站,供應給駛往東邊其他法國屬地的汽船。在第一次法國-霍瓦戰爭之後的1885年12月17日,拉那瓦羅納三世女王簽署了一項條約,使該海灣和周邊區域,以及諾西貝島和聖瑪麗·馬達加斯加島歸法國保護,並正式成為法國殖民地。1897年,該殖民地的行政權歸法屬馬達加斯加所有。

至1941年,迭戈-蘇亞雷斯鎮、海灣和水道由海軍海防砲臺高度防衛。

戰前軸心國

編輯

1942年2月底日本佔領英屬緬甸之後,大日本帝國海軍潛艇在印度洋的北部和東部大範圍自由航行。1942年3月,日本航空母艦突襲孟加拉灣的船舶、位於錫蘭(今斯里蘭卡)的科倫坡和亭可馬里的英國遠東艦隊基地(印度洋空襲)。這次突襲將英國遠東艦隊趕出了該地區,迫使他們遷移到肯尼亞蒙巴薩附近基林迪尼的新基地。

此舉使英國海軍更易受制於敵。若日本海軍使用馬達加斯加的設施作前沿基地,將對盟軍海上運輸帶來潛在威脅,從而影響(北非)英國第八軍團和遠東艦隊的補給。

日本潛艇的航距當時是軸心國潛艇中最遠的 - 在某些情況下能超過10,000海浬(16,000公里),但受到美國海軍較新型的貓鯊級潛艇的11,000海浬(20,000公里)最高航距挑戰。如果日本海軍潛艇能夠利用馬達加斯加的基地,那麼從太平洋澳大利亞中東、甚至遠至南大西洋一整片海域的盟軍補給線都將受到影響。

1941年12月17日,納粹德國海上作戰司令部 (Seekriegsleitung)參謀長弗里克(Kurt Fricke)海軍中將,在柏林會見了駐德日本海軍武官野村直邦中將,商論兩國海軍作戰區域的劃分。1942年3月27日的另一次會議上,弗里克強調印度洋對軸心國的重要性,並表示希望日本人開始對印度洋北部的海上航線採取行動。弗里克進一步強調,相對於澳大利亞,軸心國海軍更應注重的英屬錫蘭塞舌爾和馬達加斯加的行動。 [5] :116到4月8日,日本人向弗里克宣佈,他們打算在亞丁好望角之間的印度洋西部水域投入四到五艘潛艇和兩艘作戰補給艦 ,但他們拒絕透露對馬達加斯加和錫蘭的行動計劃,只是重申了他們對該地區行動的承諾。 [5] :117

戰前同盟國

編輯

盟軍得悉日本對印度洋計劃的傳言。1941年11月27日,英軍參謀部討論德國的傀儡政權維希法國可能將整個馬達加斯加割讓給日本,或者允許日本海軍在馬達加斯加建立基地的可能性。於是英國海軍顧問便敦促佔領該島,以防萬一。 12月16日,在倫敦的自由法國領袖夏爾·戴高樂將軍致信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表示應馬上發動佔領馬達加斯加行動,並由自由法國主導。丘吉爾了解到若日本控制了馬達加斯加,盟軍在印度洋的航線,特別是往印度和錫蘭的重要航線將會受到威脅,並認為迭戈-蘇亞雷斯港口是日本在印度洋施展影響力的戰略關鍵。但是丘吉爾也明確指出,他不認為英國有足夠資源進行這樣的行動;並且經歷過1940年9月達喀爾戰役的教訓後,他不打算和自由法國部隊發起聯合行動佔領馬達加斯加。

到1942年3月12日為止,丘吉爾已經深信情況已逼在眉睫,並決定認真制定入侵馬達加斯加計劃。並同意將自由法國明確排除在行動之外。作為初步戰鬥大綱,丘吉爾向規劃者提供了以下前提:

  • 守衛地中海西部的H部隊應從直布羅陀南下,任務並應由美國特遣部隊接替。
  • 蒙巴頓勳爵抽調的4000名人員和船隻應保留為計劃的核心。
  • 該行動應於1942年4月30日左右開始。
  • 事成後,蒙巴頓調派的突擊隊應儘快由駐軍接替。


3月14日,第121部隊由皇家海軍陸戰隊少將羅伯特·斯特奇斯(Robert Sturges)指揮,愛德華·西弗雷特海軍少將(Edward Syfret)指揮海軍H部隊和海上支援部隊 。

同盟國的準備

編輯
 
行動示意圖

121號部隊於3月23日離開蘇格蘭的克萊德 ,並與西弗雷特的艦隊在塞拉利昂的弗里敦(Freetown)會合,然後再兵分兩路從那裏出發前往在南非東海岸德班的集合點。在這裏,他們與第5師的第13旅團會合 - 至此斯特奇斯將軍的地面部隊兵力達三個步兵旅,而西弗雷特的艦隊則包括旗艦「拉米伊號」(HMS Ramillies)、航母「光輝號」(HMS Illustrious)和「頑強號」(HMS Indomitable)、巡洋艦「赫米安號」(HMS Hermione)和「德文郡號」(HMS Devonshire),十一艘驅逐艦 ,六艘掃雷艦 ,六艘護衛艦和作戰補給艦。實力和在迭戈-蘇亞雷斯的8,000名維希法國守軍(主要是馬達加斯加人)相比,屬於一支強大的部隊。但參謀部堅信該行動將會成功,以不費一槍一彈為佳。

這是繼27年前(1915年一戰期間)災難性的達達尼爾海峽登陸作戰後,英國首度再次嘗試登陸作戰

在德班集合期間,揚·史末資Jan Smuts)陸軍元帥指出,僅佔領迭戈-蘇亞雷斯(Diego-Suarez)不能保證日本不會繼續侵略馬達加斯加,並敦促同時佔領馬任加(Majunga)塔馬塔夫(Tamatave)的港口。參謀部對此進行了評估,但由於缺乏人力,決定保留迭戈-蘇亞雷斯為唯一目標。丘吉爾指出,能夠令馬達加斯加穩定的唯一方法是依靠一支強大的艦隊,及來自錫蘭、充足的空中支援,並向阿奇博爾德·韋維爾將軍 (印度司令部)發出了指示,指出一旦初步目標得以實現,維護馬達加斯加的所有責任將會轉移給韋維爾。他補充說,突擊隊撤出後,駐防任務將由兩個非洲旅和一個來自比屬剛果(Belgian Congo)或西非的旅接替。

3月和4月, 南非空軍 (SAAF)對迭戈-蘇亞雷斯一帶進行了偵察飛行,第32、36和37號海防飛行隊撤出海上巡邏,並被送往位於印度洋沿岸坦噶尼喀的林迪 ,另外11架蒲福式魚雷轟炸機(Bristol Beaufort)和6架馬里蘭式輕型轟炸機(Martin Maryland)按照行動計劃提供空中支援。

作戰行動

編輯

盟軍指揮官決定對馬達加斯加發動兩棲攻擊。代號「鐵甲行動」,由第121部隊執行。將包含盟軍海陸空三軍,由皇家海軍陸戰隊少將羅伯特·斯特奇斯指揮。 英國陸軍登陸部隊包括第29獨立步兵旅團,第5(陸軍)突擊隊和第5步兵師的兩個旅,後者和該師其餘單位還在前往印度途中。盟軍海軍特遣隊由西弗雷特指揮的H部隊,英國本土艦隊和英國遠東艦隊組成,其中有50多艘船艦。艦隊包括航空母艦「光輝號」,她的姊妹艦「頑強號」,和老戰列艦「拉米伊號」以掩護登陸。

 
1942年5月,盟軍乘突擊登陸艇在塔瑪塔夫登岸

登陸戰役(鐵甲行動)

編輯

在南非空軍進行多次偵察後,英國第29步兵旅和第5突擊隊於1942年5月5日乘坐突擊登陸艇進行第一波登陸。 第五步兵師兩個旅和皇家海軍陸戰隊也隨後登陸。 他們經由登陸艇運送至馬達加斯加北端、迭戈-蘇亞雷斯主要港口以西的庫里爾灣和安巴拉塔灣登岸。部隊隨即向東邊進行徉攻。主要由青花魚式魚雷轟炸機劍魚式魚雷轟炸機,在皇家海軍航空隊的格魯曼岩燕式戰鬥機、以及少量的南非空軍飛機協助下取得制空權,並襲擊了維希船舶。

維希部隊由總督阿曼德·萊昂·安內特(Armand Léon Annet)指揮,包括約8,000名士兵,其中包含約6,000名馬達加斯加長槍兵英語Tirailleur(殖民地步兵)。其餘大部分是塞內加爾士兵。約1,500至3,000名維希部隊盤踞迭戈-蘇亞雷斯附近。但是,海空防守力量相對薄弱或過時:八座海防炮台,兩艘武裝商船 ,兩艘海防炮艇 ,五艘潛艇,17架莫蘭-索尼爾406戰鬥機和10架波泰630轟炸機。

 
在5月7日英軍佔領迭戈-蘇亞雷斯之後,被俘法軍撤出總部
 
英軍與迭戈-蘇亞雷斯鎮守軍在鎮內總部進行受降談判

在海灘登陸的部隊在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佔領了維希沿海炮台和營房。在庫里爾灣登岸的第17步兵旅,在穿過紅樹林沼澤和茂密的灌木叢後,佔領了迭戈-蘇亞雷斯鎮,俘虜了近百人。安巴拉塔灣登岸的第29獨立旅,則向安蒂薩蘭(Antisarane)的法國海軍基地前進。部隊在B特勤中隊的6部瓦倫丁戰車和6部領主式輕型戰車的協助下推進了21英里,並以刺刀衝鋒擊退輕微抵抗的敵軍。 [6] 安蒂薩蘭由戰壕、兩排要塞工事、碉堡嚴密地防禦,兩側則被難以逾越的沼澤包圍。 [7]

1942年5月6日上午,對防禦工事的正面進攻失敗,損失了3部瓦倫丁戰車和2名領主式輕型戰車。 [6] 南蘭開夏團繞過防禦工事發動另一次進攻,但沼澤和惡劣的地形致使隊伍四散。雖然如此,他們仍在敵軍後方四處活動並造成混亂。維希防線從背後受襲,通訊電台和一個軍營被攻陷。 [7] 總共俘虜了200人,但由於電台故障與主力部隊失聯,南蘭開夏團不得不撤離。為了突破維希守軍高度有效的防禦,舊驅逐艦「安東尼號」(HMS Anthony)衝擊安蒂薩蘭的海港防禦工事,「拉米伊號」上5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得以登陸並潛入維希防線後方。海軍陸戰隊佔領了炮兵指揮所及其營房和海軍倉庫,「以少數力量對城鎮中造成重大干擾」。同時,第17步兵旅突破了防禦工事,並很快進了城。儘管大量維希部隊撤退到南部,但維希防線已遭到重創,安蒂薩蘭於當晚投降。 [8]

日本潛艇伊10英語Japanese submarine I-10伊16英語Japanese submarine I-16及伊20於三周後即1942年5月29日到達。從I-10起飛的偵察機發現「拉米伊號」在迭戈-蘇亞雷斯港下錨,但偵察機因暴露行蹤,「拉米伊號」旋即轉移別處停泊。兩艘小型潛艇分別從I-20和I-16出發,其中一艘設法潛入海港,遭兩個護衛艦以深水炸彈攻擊;小型潛艇發射兩枚魚雷還擊,其中一枚魚雷重創「拉米伊號」,另一枚則擊沉了6,993噸的英國忠誠號 油輪 (後被打撈回水面)。 [9]「拉米伊號」後來在德班普利茅斯進行了維修。

其中一艘小型潛艇(M-20b)在安塔里克里島(Nosy Antalikely)擱淺,乘員三郎章三大尉和竹本昌美軍曹隨即登岸前往琥珀海角的接載點。他們在阿妮賈貝(Anijabe)村莊購買食物時被供出,三天後兩人在與皇家海軍陸戰隊的交火中喪生。一名海軍陸戰隊員也在交火中被打死。第二艘小型潛艇則失聯,一天後在海邊尋獲其中一名乘員的屍體。 [9]

地面戰役(溪流、線條、簡行動)

編輯
 
1942年9月19日,盟軍在塔馬塔夫港口登岸。

及後雙方零星對峙了幾個月。到1942年5月19日,第5步兵師的兩個旅移師印度。1942年6月8日,第22(東非)旅團到達馬達加斯加[10]。第7(南非)摩托化旅則在1942年6月24日抵達。 [11]第27(北羅得西亞)步兵旅(含東非部隊)在8月8日抵步。 [10]

這項行動代號為「溪流、線條、簡」(Stream Line Jane)(或寫為Streamline Jane),包含三個代號分別為Stream,Line和Jane的行動。 Stream和Jane分別是9月10日在馬任加和9月18日在塔馬塔夫的兩棲登陸,而Line是從馬任加向殖民地首都塔那那利佛推進,並於9月23日攻陷該城。 [12] [13]

1942年9月10日,第29旅和第22旅團在該島西海岸的另一個港口馬任加進行了兩棲登陸。 第5突擊隊冒着敵軍機槍火力下率先登陸,強攻碼頭,佔領當地的郵局,攻進了總督官邸,並升起了英國國旗[14] 在切斷塔那那利夫對外聯繫後,盟軍打算在雨季來臨之前繼續進攻。可是進展緩慢。除了偶爾與維希部隊進行小規模衝突外,還遇上了維希士兵沿着主要道路豎立的大量路障。最終盟軍輕易地攻佔了首都塔那那利佛安巴拉沃鎮,但一直在負隅頑抗的維希總督安內特卻逃脫了。 [15]

八天後英軍開始奪取塔瑪塔夫。海面波濤洶湧導致行動受阻。從「伯明翰號」(HMS Birmingham)運載部隊登岸的船艇,遇上敵軍海防炮臺的炮火而半途折返。「伯明翰號」隨即開炮還擊,在三分鐘內敵軍舉起了白旗。塔瑪塔夫落入英國之手。南蘭開夏郡團和皇家威爾斯燧發槍團從那裏南下,與那裏的部隊會合。到達塔納納利夫之後,他們撲向莫拉曼加(Moramanga),並於1942年9月25日與國王非洲步槍團會合,從而確保了英國在該島周圍的通信線路。 同時派出東非步兵和南非裝甲部隊搜索在逃的總督安內特。 [15]

最後一次重大行動發生在10月18日,在安德拉曼納利納(Andramanalina)上 ,這是一個蜿蜒的曼加拉哈拉河(Mungarahara River)呈U形的山谷,維希部隊計劃向英軍伏擊。 皇室非洲步兵隊被分為兩列,然後沿着「U」字形山谷行進,然後在後方遇到維希部隊,並進行伏擊。 維希法國部隊損失慘重,約800人向盟軍投降。 [15] 一周後,皇室非洲步兵隊進入Fianarantosa,在向南100英里處的Ihosy附近發現Annet失蹤。皇室非洲步兵隊迅速跟隨他,但他們從安納特(Annet)接收了一個電報,被要求降服。 1942年11月6日,盟軍在安巴拉沃簽署了停戰協定,兩天後安內特投降。 [16]

在1942年9月10日的行動中,盟軍在迭戈-蘇亞雷斯登陸時約500人死亡,另外30人失蹤,90人受傷。

朱利安·傑克遜(Julian Jackson)在他的戴高樂傳記中指出,法國人1942年在馬達加斯加對盟軍的抵抗時間比在1940年法國對德國人的抵抗時間要長。 [17]

結果

編輯
 
1942年12月戰役結束後,四架英國空軍韋斯特蘭「萊桑德式」軍機飛越馬達加斯加上空。

盟軍佔領馬達加斯加後,在島上建立了軍事和海軍設施。該島對往後戰事發展至關重要。它的深水港對於控制通往印度和波斯走廊的水道至關重要,至此脫離了軸心國的控制。 [15] 這是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行的第一個海、陸、空三軍大規模聯合行動。在戰爭初期盟軍的臨時計劃中,馬達加斯加的入侵行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8]

自由法國將軍保羅·萊根蒂洛姆( Paul Legentilhomme)被任命為馬達加斯加最高專員。 像許多殖民地一樣,馬達加斯加在戰後尋求獨立。1947年,馬達加斯加起義爆發,這場慘烈的革命在1948年遭到鎮壓。直到大約十二年後的1960年6月26日,馬達加斯加才成功脫離法國宣佈獨立。

馬達加斯加行動的參戰人員不獲頒發「英國和英聯邦非洲之星」勳章,而是以「1939年至1945年星章」代替。 [19]

戰鬥序列

編輯

盟軍

編輯
 
皇家海軍航空隊的格魯曼「岩燕式」戰機(Grumman Martlet)飛越「厭戰號」(HMS Warspite),攝於馬達加斯加行動期間

海軍

編輯
 
參與馬達加斯加戰役的荷蘭輕巡洋艦「雅各布·凡·黑姆斯科爾克號」(Jacob van Heemskerck)
 
今天的海灣風光
戰列艦
航空母艦
巡洋艦
佈雷艇
淺水重炮艦
水上飛機母艦
驅逐艦
機敏號英語HMS Active (H14)
安東尼號英語HMS Anthony (H40)
箭號英語HMS Arrow (H42)
布萊克莫號英語HMS Blackmore (L43)
鄧肯號英語HMS Duncan (D99)
幸運號英語HMS Fortune (H70)
獵狐犬號英語HMS Foxhound (H69)
善變號英語HMS Inconstant (H49)
熱刺號英語HMS Hotspur (H01)
標槍號英語HMS Javelin (F61)
拉弗雷號英語HMS Laforey (G99)
閃電號英語HMS Lightning (G55)
守望號英語HMS Lookout (G32)
納皮爾號英語HMAS Napier (G97)(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所屬)
尼泊爾號英語HMAS Nepal (G25)(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所屬)
尼扎爾號英語HMAS Nizam (G38)(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所屬)
諾曼號英語HMAS Norman (G49)(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所屬)
帕克南號英語HMS Pakenham (G06)
聖騎士號英語HMS Paladin (G69)
豹號英語HMS Panther (G41)
范加倫號英語HNLMS Van Galen (G84)(荷蘭皇家海軍所屬)
切克·希德斯號英語HNLMS Tjerk Hiddes (G16)(荷蘭皇家海軍所屬)
護衛艦
掃雷艇
突擊運輸艦
溫徹斯特城堡號(HMS Winchester Castle)
皇家烏爾斯特人號(HMS Royal Ulsterman)
克倫號(HMS Keren)
卡蘭賈號(HMS Karanja)
索比斯基號英語MS Sobieski(波蘭所屬)
特種作戰船隻
德文特代爾號突擊登陸艇英語Landing Craft Assault(HMS Derwentdale)
巴查奎羅號坦克登陸艇(HMS Bachaquero)
運兵船
商船與牽引船
帝國金斯利號(SS Empire Kingsley)
塔拉塔號(M/S Thalatta)
訓象師號(SS Mahout)
香港都市號(SS City of Hong Kong)
馬林銀行號(SS Mairnbank)
馬爾坦德二號(SS Martand II)[21]

陸軍

編輯
 
作戰期間使用的瓦倫丁戰車
 
1942年5月5日入侵馬達加斯加期間,參與鐵甲行動的英國地面部隊組織圖[22] [23]
第29(獨立)步兵旅,於1942年5月5日在迭戈-蘇亞雷斯附近登陸
第二南蘭開夏郡團
第二東蘭開夏郡團
第一皇家蘇格蘭燧發槍團
第二皇家威爾斯燧發槍團
第455輕炮連(皇家炮兵團)
機槍連
B特勤中隊,配備6部瓦倫丁戰車和6部領主式輕型戰車
突擊隊,1942年5月5日在迭戈-蘇亞雷斯附近登陸
第5突擊隊
英國第17步兵旅團(屬第5師),1942年5月5日在迭戈-蘇亞雷斯附近作第二波登陸
第二皇家蘇格蘭燧發槍團
第二北安普敦郡團
第六海福思高地兵團
第九野戰團(皇家炮兵團)
英國第13步兵旅(屬第5師),1942年5月6日在迭戈-蘇亞雷斯附近作第三波登陸。1942年5月19日撤回印度
第二加美隆團
第二皇家愛爾蘭(恩尼斯基林)燧發槍團
第二威爾特郡團
東非旅團,於6月22日抵達,接替第13旅和第17旅
南非第七摩托化旅
羅得西亞第27步兵旅,1942年8月8日抵達;1944年6月29日撤離
第二北羅得西亞團
第三北羅得西亞團
第四北羅得西亞團
第55(坦噶尼喀)輕炮連
第57(東非)野戰炮連[21]

皇家海軍航空隊

編輯
光輝號航空母艦
881中隊 - 12架格魯曼F4F-4野貓Mk.II型戰鬥機
882中隊 - 8架格魯曼F4F-4野貓Mk.II型戰鬥機;1架海燕式戰鬥轟炸機
810中隊 - 10架劍魚式魚雷轟炸機
829中隊 - 10架劍魚式魚雷轟炸機
不撓號航空母艦
800中隊 - 8架海燕式戰鬥轟炸機
806中隊 - 4架海燕式戰鬥轟炸機
880中隊 - 6架霍克海颶風Mk IA型戰鬥機
827中隊 - 12架青花魚式魚雷轟炸機
831中隊 - 12架青花魚式魚雷轟炸機[21]

維希法國

編輯

海軍部隊

編輯
 
1942年停泊檳城日本伊10潛艇
武裝商船「布干維爾二號」
海防艦「安特卡斯都」(D'Entrecasteaux)
潛艇
「貝維濟耶」(Bévéziers)
「英雄」(Héros)
「蒙日」(Monge) [21]

陸軍

編輯

以下是「鐵甲行動」開始後,島上的馬達加斯加和維希法國軍隊戰鬥序列。 [24]

 
日本海軍小型潛艇攻擊小組成員,包括參與迭戈-蘇亞雷斯攻擊行動的人員。
西海岸
貝島(Nossi-Bé)兩排預備役人員和志願者
安班加 馬達加斯加混成團(Régiment mixte malgache, RMM)兩個連
馬任加 第一(馬達加斯加)混成團一個營
東海岸
塔馬塔夫(Tamatave)的第一混成團一個營
塔馬塔夫的一個炮組(65毫米炮)
布列卡維爾 第一混成團一個連
島的中部
塔那那利佛的第一混成團三個營
塔那那利佛的一個機動偵察分隊
塔那那利佛的埃米恩炮兵連
塔那那利佛一個炮組(65毫米炮)
塔那那利佛一個工兵連
梅瓦塔納納(Mevatanana) 第一混成團一個連
菲亞納蘭楚阿 馬達加斯加長槍營(Bataillon de tirailleurs malgaches, BTM)一個連
島南
其他
達芬堡 馬達加斯加長槍營一個連
圖萊爾 馬達加斯加長槍營一個連

日本

編輯

海軍

編輯
  • 潛水艇伊10 (載有偵察機), 伊16伊18 (在大風浪中損壞並遲到), 伊20
  • 小型潛艇M-16bM-20b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本行動由三個子行動(溪流行動、線條行動、簡行動)組成,詳細見下。

腳註

編輯
  1. ^ Rigge pp 103-04
  2. ^ 2.0 2.1 2.2 Wessels 1996.
  3. ^ Stapleton, Timothy J. A Military History of Afric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 225
  4. ^ Winston Churchill, Prime Minister. MADAGASCAR (OPERATIONS) HC Deb 10 November 1942 vol 383 cc2259-60. 国会议事记录英語Hansard. House of Commons. 1942-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5.0 5.1 Turner, Gordon-Cummings & Betzler 1961.
  6. ^ 6.0 6.1 Flint, pp. 68-69
  7. ^ 7.0 7.1 Rigge pp.105-06
  8. ^ Combined Operations: the Official Story of the Commandos. Great Britain: Combined Operations Command. 1943: 101–109. ISBN 9781417987412. 
  9. ^ 9.0 9.1 Rigge pp. 107–108
  10. ^ 10.0 10.1 Joslen 2003.
  11. ^ Archived copy. [201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2. ^ Buckley 1977.
  13. ^ Chant 1986.
  14. ^ Operation Ironclad: 5–7 May 1942. www.combinedops.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5. ^ 15.0 15.1 15.2 15.3 Rigge pp 110-11
  16. ^ Time Magazine.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7. ^ Jackson, Julian. A Certain Idea of France: the life of Charles de Gaulle. London: Allen Lane. 2018: Chapter 9. ISBN 978-1846143519. 
  18. ^ Rigge p. 100
  19. ^ Medals: campaigns, descriptions & eligibility, Guidance (UK: Government),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 ^ Mason RN, Lt Cdr (Rtd) Geoffrey B. Dutch HNethMS TJERK HIDDES (G 16), ex-HMS NONPAREIL - N-class Destroyer. SERVICE HISTORIES of ROYAL NAVY WARSHIPS in WORLD WAR 2. 2003 [2014-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1. ^ 21.0 21.1 21.2 21.3 Operation Ironclad: Invasion of Madagascar. [2010-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2. ^ Nafziger, George. Operation Ironclad Invasion of Madagascar 5 May 1942 (PDF). United States Army Combined Arms Research Library. [2016-10-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0-18). 
  23. ^ Nafziger, George. British Infantry Brigades 1st thru 215th 1939-1945 (PDF). United States Army Combined Arms Research Library. [2016-10-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0-18). 
  24. ^ Madagascar, Ordres de bataille. [201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法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文獻

編輯
  • Buckley, Christopher. Five Ventures: Iraq, Syria, Persia, Madagascar, Dodecanese. H. M. Stationery Office. 1977. 
  • Chant, Christopher. The Encyclopedia of Codenames of World War II. Routledge. 1986. 
  • Churchill, Winston. The Hinge of Fate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50. OCLC 396148. 
  • Flint, Keith. Airborne Armour: Tetrarch, Locust, Hamilcar and the 6th Airborne Armoured Reconnaissance Regiment 1938–1950. Helion & Company. 2006. ISBN 1-874622-37-X. 
  • Grehan, John. Churchill's Secret Invasion: Britain's First Large-scale Combined Operations Offensive 1942. Barnsley: Pen and Sword Military. 2013. ISBN 9781781593820. 
  • Jennings, Eric T. Vichy in the Tropics: Petain's National Revolution in Madagascar, Guadeloupe, and Indochina, 1940–4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804750475. 
  • Joslen, H. F. Orders of Battle, United Kingdom and Colonial Formations and Unit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 I repr. Naval & Military Press, Uckfield. London: HM Stationery Office. 2003. ISBN 1843424746. 
  • Rigge, Simon. War in the Outposts. World War II: Time-Life International 24. Time-Life Books. 1980. ISBN 9780809433797. 
  • Shores, Christopher. Dust Clouds in the Middle East: Air War for East Africa, Iraq, Syria, Iran and Madagascar, 1940–42. London: Grub Street. 1996. 
  • Smith, Colin. England's Last War Against France: Fighting Vichy 1940–42. Hachette UK. 2010. ISBN 9780297857815. 
  • Thomas, Martin. Imperial Backwater or Strategic Outpost? The British Takeover of Vichy Madagascar, 1942. The Historical Journ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1996, 39 (4): 1049–1074. JSTOR 2639867. doi:10.1017/s0018246x00024754. 
  • Turner, Leonard Charles Frederick; Gordon-Cummings, H. R.; Betzler, J. E. Turner, L. C. F. , 編. War in the Southern Oceans: 1939–1945. Cape Tow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OCLC 42990496. 
  • Wessels, André. South Africa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 1941–1945. Military History Journal (South African Military History Society). June 1996, 10 (3)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