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象》是一首披頭四樂隊於1967年發行的歌曲。它於該年12月出現在披頭四樂隊的電視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中,同時也收錄在和此電影同名的英國版迷你專輯和美國版專輯裏。該歌曲是熱門單曲《Hello, Goodbye》的b面歌曲。《我是海象》在1967年12月同時以單曲和專輯身份位居英國排行榜的第一和第二。

I Am the Walrus
披頭四樂隊單曲
A面Hello, Goodbye
發行日期1967年11月24日 (1967-11-24)
格式七英寸單曲
錄製時間
類型迷幻搖滾
時長4:33
唱片公司Parlophone
詞曲Lennon–McCartney
監製喬治·馬丁
The Beatles單曲年表
All You Need Is Love
(1967年)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67年)
Lady Madonna
(1968年)

創作過程

編輯

據作家Ian MacDonald,《我是海象》的模板,最有可能是Procol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後者是1967年夏的熱門單曲,也是約翰·列儂當時最喜歡的歌曲。我是海象的歌詞,來源於列儂當時正在構思的三首曲子。在創作第一首時,他受在韋布里奇的家中聽到的警笛聲啟發,按照警笛聲的節奏和旋律寫下了「Mis-ter cit-y police-man sit-ting pret-ty lit-tle…」這幾行歌詞。第二首是關於他坐在自家的花園中的押韻短句。第三首則是關於坐在玉米片上的無意義歌詞。因其無法完成這三首歌,他最終把這三個構思合為一首歌曲。

歌詞中還寫進了「天空中的露西」,這是對披頭四樂隊早些時候所創作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的呼應。歌曲中的海象指的正是劉易斯卡羅的詩《海象與木匠》(The walrus and Carpenter,來自愛麗絲鏡中奇遇一書。)中的海象。[1]列儂曾表示懊惱,稱自己後來才意識到海象是詩中的反派。[2]

歌曲的最後一部分,是在列儂的朋友,前the Quarrymen樂隊成員Pete Shotton到訪期間成形的。列儂就他們兒時唱過的一首兒歌詢問他時,Shotton回想起了以下句子。

Yellow matter custard, green slop pie,
All mixed together with a dead dog's eye,
Slap it on a butty, ten foot thick,
Then wash it all down with a cup of cold sick.[3]

列儂借用了前兩句中的幾個意象,他把歌詞中的「Waiting for the man to come」改為「Waiting for the van to come」 也與Shotton的建議有關。披頭四樂隊的官方傳記作者亨特戴維斯,在這首歌的創作過程中也在場,他在1968年的傳記《The Beatles》中對此進行了描述。書中指出:列儂對Shotton說,看那些混蛋怎麼搞懂這首歌。樂隊於印度學習超然冥想期間,喬治·哈里森告訴記者Lewis Lapham,《I am the Walrus》中的一行包含了他們的冥想導師瑪哈禮希‧瑪赫西‧優濟給予他的個人真言。[4]

人員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acDonald 2005,第268頁.
  2. ^ Sheff 2000,第185頁.
  3. ^ Davies 2002.
  4. ^ Lapham 2005,第56頁.
  5. ^ 5.0 5.1 Discussions Magazine Music Blog: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THE MOODY BLUES' Ray Thomas!. Discussionsmagazine.com. 2015-01-15 [2016-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