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Kfz 2(德語:Sonderkraftfahrzeug 2,第2號特種車輛)是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運用的一款半履帶摩托車,由納蘇汽車公司設計製造,生產型號為「HK 101輕型履帶摩托車(德語:Kleines Kettenkraftrad Typ HK 101)」。該車最初專為山地獵兵空降獵兵開發,後因車體小巧、越野性強得到德意志國防軍各兵種的青睞,廣泛應用於拖曳火炮、運輸給養至牽引飛機等多種用途。從1940年起,這種小型的半履帶車共生產了約8,345輛,其中大部分由內卡蘇爾姆的納蘇工廠製造。不同於其他德國軍車,該車在戰後繼續生產了550輛,直至1947年方才停產。

SdKfz 2
Kettenkrad
東線戰場的一輛SdKfz 2摩托,1943-1944年
類型半履帶摩托車
原產地 納粹德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41年至1945年
使用方德意志國防軍
生產歷史
生產商納蘇汽車公司
製造數量8,345輛
衍生型SdKfz 2/1
SdKfz 2/2
基本規格 (HK 101)
重量1.2公噸(2,600英磅)
長度2.74米(9.0呎)
寬度1米(3.3呎)
高度1.01米(3.3呎)
載員3人

主武器
發動機歐寶奧林匹亞38型汽油發動機
36匹馬力(27千瓦特)
懸掛扭杆懸掛英語Torsion bar suspension
作戰範圍250公里(160哩)
速度80公里每小時(50哩每小時)

研發歷史

編輯

民用半履帶車的研發發端於20世紀20年代。1929年,德國工程師海因里希·克尼普坎普俄語Книпкамп,_Генрих(後任德國陸軍武器局六處總監,監督過三號四號豹式等坦克的開發工作)曾取得過農業專用的小型半履帶曳引機專利,為日後的設計奠定了基礎。1938年,德國納蘇汽車公司開始設計一款具有高越野能力的小型曳引機,準備銷往林業農業市場以取代落後低效的畜力和蒸汽曳引機英語Steam tractor。初期研發工作基於克尼普坎普的成果展開,最終成就了別具一格的半履帶摩托。[1]:1

二戰爆發後,納蘇被迫中止了農用半履帶車的進一步研發,轉而向德國軍方推銷軍用化的可行性。軍方起初並不看好這款小車,因為其拖曳能力只有乏善可陳的500公斤(1,100英磅),但還是購買了測試用的70輛並着手改良。從木製模型到最終定型,整個研發過程中共製造了約11至13輛原型車。所有原型車都採用單輪在前、履帶在後的設計,區別主要集中在前叉零件、車輪構造等細節[1]:1。通過在測試中反覆對比檢討,軍用設計案逐漸臻於成熟。從1940年7月至1941年底,納蘇試製了500輛供實戰測試的「0-系列(0-Serie)」樣車。1941年6月5日,德國陸軍正式批准HK 101定型投產,編號SdKfz 2[2]:93

設計特點

編輯
 
一輛掛載拖車的SdKfz 2,攝於1943年意大利戰場

SdKfz 2是一種混合了輪式和履帶兩種驅動方式的輕型載具,長3米、寬1米、高1.2米、重1.28噸。這一尺寸經過計算,以便裝進當時德國空軍的制式三引擎運輸機Ju-52[3]:77。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後部的船型車體內可朝後乘坐兩人。車體由兩段衝壓鋼板焊接而成,履帶位於車體兩側。前半部車握把英語Motorcycle handlebar前叉英語Motorcycle fork輪轂總成英語Wheel hub assembly相連,構成完整的轉向機構。由於車體超過了履帶的接地長度,前輪在越野時也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在轉向機構與車體連接處,還設有一對高強度彈簧以吸收衝擊。車頭的擋泥板上帶有車牌、大燈和諾泰克夜間管制燈德語Notek,車尾安裝海拉公司英語Hella_(company)生產的尾燈[1]:2

握把與一組交叉的操縱杆相連,操縱杆的另一頭連接着差速器上的鼓剎。該車的轉向方式比較特別:當握把轉動幅度較小時,會像普通的摩托車一樣依靠前輪來轉向;而當握把轉動幅度超過12度時,握把會牽動操縱杆,通過鼓剎對轉向側的履帶施加制動,此時車輛就會像坦克一樣依靠兩側履帶差速輔助轉向。為防止轉向過度,前叉上還裝有防震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整個前輪總成十分脆弱,極易受損,這一問題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解決[2]:94。不過正因為其獨特的轉向機構,很多士兵發現該車其實完全可以在沒有前輪的情況下正常行駛,但原廠並不建議這麼做。[1]:2

動力裝置為一台歐寶公司生產的奧林匹亞四缸液冷汽油發動機,移植自該公司1937年出品的同名轎車英語Opel Olympia,排量1.5升,輸出36馬力[4]:38,平地最大時速可達80公里。發動機位於車體中央,緊挨駕駛員[5]:74,上方是突出的空氣濾清器,後部是散熱器,兩側的車體內有總容量42升的油箱,可供行駛260公里(越野則為190公里),前方則與變速箱相連。變速箱共八速,分三個前進檔和一個後退檔,每檔有平地或越野兩速可調。馬力通過最終減速器傳遞至車體前部的驅動輪。懸掛系統為扭杆式英語Torsion bar suspension,每側各有五個膠緣負重輪,呈交錯排列。SdKfz 2擁有德國軍車上最小的履帶,僅17厘米寬。每側履帶共40節,每節由19個零件構成。履帶有橡膠墊緩衝,並能加掛雪地用的防滑齒[6]:157。精密複雜的懸掛系統為該車提供了優良的越野性能(可攀爬24度的斜坡)和舒適的駕乘體驗,但製造與維護成本也相應地水漲船高。

SdKfz 2的載荷量為325公斤,牽引能力450公斤。為增加運輸量,還可外掛一種名為Sd.Anh.1的雙輪拖車。該拖車自重110公斤,另能運載350公斤的貨物[1]:13。SdKfz 2有兩種亞型,都是電話線鋪設車:SdKfz 2/1在空氣濾清器的正上方裝有兩個大型野戰電話英語Field telephone線卷,SdKfz 2/2運載的則是電話交換機用的強化電纜[3]:77

服役歷史

編輯
 
德國第1滑雪步兵師的士兵駕駛SdKfz 2/2鋪設電話線,攝於1944年2月東線戰場。

SdKfz 2的首次實戰是隨空降獵兵參與1941年的克里特島戰役,這也是該車唯一一次參與空降行動。由於此次行動代價高昂,希特拉下令禁止實施任何大規模空降作戰,SdKfz 2從此失去了進一步施展潛能的舞台。此後,SdKfz 2主要作為後勤車輛,伴隨已轉為一般地面部隊的空降獵兵行動。因表現突出,該車很快引起了德國陸軍的興趣,此後許多半履帶摩托被陸軍納入麾下。

從1942年至1945年,SdKfz 2廣泛活躍於北非、西線至東線等幾乎所有戰場。在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山區戰鬥的德國山地獵兵尤其倚重這款摩托,原因在於其牽引能力足以拖曳山地獵兵最主要的幾種火炮:GebFlak 38型20毫米高射炮英語Gebirgsflak 38sPzB 41型28毫米反坦克炮英語2.8 cm sPzB 41以及GebG 36型75毫米山炮英語7.5 cm Gebirgsgeschütz 36,同時又具備良好的越野性能,得以深入普通車輛難以涉足的崎嶇地形。其他大部分的半履帶摩托則部署在東線戰場,從冰天雪地的冬季到泥濘難行的春季都能見到這種小車輸送貨物、運載士兵或是鋪設電纜的忙碌身影。以第503重型坦克營英語503rd Heavy Panzer Battalion1945年1月的編制為例,該營營部及後勤連共裝備半履帶摩托14輛,主要用於偵察目的[7]:96

到戰爭末期,德國空軍手中的半履帶摩托又承擔了一項新任務:由於航空燃油極度稀缺,包括Me 262噴射式戰鬥機Ar 234噴射式轟炸機在內,許多德軍戰機都需要由SdKfz 2從機庫拖至跑道起飛,以節省滑跑英語Taxiing時消耗的寶貴燃油[8]:26

總體而言,SdKfz 2就像其他德國軍車一樣是部複雜而嬌貴的機器。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該車性能出色,深受歡迎;但其差速器、散熱器、懸掛系統等零部件必須定期維護保養才能正常運轉,這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往往難以實現[1]:8。至1944年,德國終於意識到SdKfz 2已經成為一種難以承受的奢侈,便開始逐步停止生產該車,剩餘車輛繼續在節節敗退的德軍中服役,直至戰爭結束[5]:74

生產情況

編輯

戰時生產

編輯
上:法國Babiole車廠生產的曳引機改型;下:Gebirgskarette原型車,現存於科布倫茨國防科研展覽館德語Wehrtechnische Studien Collection Koblenz

大部分SdKfz 2由內卡蘇爾姆的納蘇工廠製造,位於斯德丁的老牌汽車廠施特韋爾(Stoewer)也以授權生產的形式加入到車輛製造中。1942年12月20日的報告顯示,當年共生產半履帶摩托1,208輛。產量從1943年起開始提速,當年生產了2,450輛,1944年則生產了4,490輛。在1945年的生產規劃中,納蘇每月需生產500輛帶拖車的摩托,施特韋爾則生產300輛。

由於戰局限制產能不足,後來包括SIMCA汽車公司英語Simca在內,一些德佔法國軍管區內的法國工廠也在德國人的監管下參與生產。至二戰結束時,各廠共生產SdKfz 2半履帶摩托7,813輛。除了摩托車,納蘇公司也利用SdKfz 2的行走機構製造了50輛SdKfz 304遙控爆破車英語Springer (vehicle)[2]:93-94。納蘇公司還計劃一款稱為HK 102的改進型,全重2.25噸,發動機增強至2.0升65馬力,車體更長可容納五人、牽引能力更佳,但僅停留在設計階段[5]:74

戰後生產

編輯

戰後的德國農林業百廢待興,汽車生產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農民急需越野能力良好的小型農具,儘快恢復對農場和森林的經營管理。在這種背景下,盟國管制理事會於1946年規定半履帶摩托不屬於戰爭兵器,允許納蘇汽車公司重開HK 101的生產線,納蘇與德國土地林業局達成協議,以「林業曳引機(Waldschlepper)」的名義生產750輛半履帶摩托;生產工作一直持續至1947年,共有550輛「林業曳引機」下線。這些戰後生產的型號和戰時版本唯一的不同就是用普通的車頭大燈取代了軍用的諾泰克夜間管制燈。與此同時,法國SIMCA公司下屬Babiole車廠也在生產另一種SdKfz 2的改型,法國人保留了履帶底盤,將車頭與車尾對調,發動機用鋼板罩起來並添加散熱格柵,外形更類似傳統的曳引機;這種被稱為「葡萄園曳引機(Vignbole Tracteur)」的衍生型號共製造了數百台,許多保存至今的半履帶摩托都是這種生產線延伸的產物。[1]:9

進入50年代,德國開始重新武裝,新生的西德聯邦國防軍同樣需要一款可空投、越野性能優秀的輕型運兵車,設計工作再次交給納蘇汽車公司。納蘇提交的方案稱為「山地越野車(Gebirgskarette)」,可視作SdKfz 2的全履帶版,長3.1米、寬1.3米、高1.35米,由一台保時捷生產的水平對置四缸發動機驅動;納蘇從1957至1959年生產了三輛樣車,並於1960至1962進行測試,結果令人失望,這款半履帶摩托的現代改進型表現甚至不如它20年前的原型,因此未得到聯邦國防軍的任何訂單便無疾而終。[1]:9

現存車輛

編輯
 
2015坦克節上亮相的SdKfz 2摩托,該活動由英國坦克博物館英語The Tank Museum舉辦。

相比其他二戰德軍軍車,SdKfz 2的現存數量十分眾多,截至2009年,仍有約500輛半履帶摩托存世,此外人們不時還會從農場、森林或是沼澤中發現新車。龐大的保有量與1946年生產線重開以及該車多樣的利用價值不無關係,戰爭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民仍然繼續使用這款小巧的摩托車,從而為博物館和收藏家們提供大量狀態良好的可選車輛;收藏價值與車輛狀態及型號新舊有關,有時只需3000歐元便可購入一輛。與此同時,歐洲各地的廠商還在繼續生產半履帶摩托的零件:捷克公司生產車體和零部件、波蘭生產履帶、德國則生產輪胎,這些都為修復藏品提供充足的選擇。[1]:10-11

流行文化

編輯

因為保有量大,SdKfz 2時常出現在各種二戰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其中最為出名的出鏡當屬1998年史提芬·史匹堡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美國電影《拯救雷恩大兵》。劇中美軍以半履帶摩托為誘餌,引誘德軍進入埋伏圈,其表現出的高超機動性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1]:15。受此啟發,日本漫畫家つくみず在其2014年的末日幻想題材作品《少女終末旅行》中,也將SdKfz 2作為主角千都(也譯作「千戶」)和優梨(也譯作「尤莉」)的主要交通工具[9]

登場作品一覽

編輯

電影

編輯

特攝

編輯

動漫

編輯

遊戲

編輯

電視節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Turland, P. NSU HK101 SdKfz 2 Kettenkrad (PDF). Beech Restorations Vehicle Profiles. 2009, (1): 16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28). 
  2. ^ 2.0 2.1 2.2 Spielberger, Walter J. Die Halbkettenfahrzeuge des Deutschen Heeres 1909 - 1945. Motorbuch Verlag. 1976: 171. ISBN 978-3879434039. 
  3. ^ 3.0 3.1 Lepage, Jean-Denis G.G. German Military Vehicles of World War II: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Cars, Trucks, Half-Tracks, Motorcycles, Amphibious Vehicles and Others. McFarland. 2007: 220. ISBN 9780786462520. 
  4. ^ Duchene, Paul. 1945 NSU Kettenkrad. Sports Car Market magazine (Keith Martin). 2008, (December 2008): 116. 
  5. ^ 5.0 5.1 5.2 Bishop, Chris.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Sterling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2: 544. ISBN 9781586637620. 
  6. ^ Schwarzmann, Peter. Panzerketten: Die Gleisketten der deutschen Kettenfahrzeuge des Zweiten Weltkrieges. Brandenburgisches Verlagshaus. 2013: 272. ISBN 978-3943883008. 
  7. ^ Forty, George. Tiger Tank Battalions in World War II. Zenith Imprint. 2009: 128. ISBN 978-0760330494. 
  8. ^ Ethell, Jeffrey L.; Price, Alfred. World War II fighting jets. Airlife. 1994: 211. ISBN 9781853104060. 
  9. ^ 宮澤諒. どう生きるべきか 『少女終末旅行』つくみずは問い掛ける. ITmedia Mobile.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4).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