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 (台南市)

喜树台湾话喜樹仔台罗Hí-tshiū-á)是位在台湾台南市南区的一个滨海聚落,相当于喜北、喜南、喜东三里[1]。昔日台江内海的七个鲲鯓,其中的六鲲鯓被认为就是现在的喜树一带[1][2],而学者石万寿则认为是五鲲鯓[3]

喜树大庙万皇宫

喜树地区有省道台17线台17甲线等重要道路经过,北为四鲲鯓新兴国宅地区、盐埕,南为湾里,西为台湾海峡,东为台南机场。当地信仰中心万皇宫有烧王船的龟醮普渡文化。[4][5][6]

历史沿革

编辑

“喜树仔”的地名在康熙卅四年(1695年)高拱干的《台湾府志》便已出现[注 1],另外在荷治时期“赤崁农业区”的“Koeckebackers Polder ofte Heijsouga”,学者翁佳音将之标示为“喜树仔农场”[注 2][3][7]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到来之前的史前时代,喜树一带为滨外沙洲[7]。虽然喜树本身没有史前遗址,但附近地区有史前遗址[注 3],当时的人类有在台江内海捕捞或在沙洲采集的可能性[7]。而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到台湾时,台江内海南部一般认为是西拉雅族新港社群的势力范围[7]。日治时期伊能嘉矩在高雄内门木栅一带访查时,采访到当地新港社后裔说他们祖先是从“Sí-tshiū-á-hn̂g/死树仔园”登陆,再迁到今赤崁楼一带[7]。这个“死树仔园”可能便是现在的“喜树”一带[7]。相传在荷治时期,有来自大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的蔡、陈、杜、叶到鲲鯓一带捕鱼,见渔获丰硕,遂定居在各个滨外沙洲[注 4][7]

明郑时期划分四坊廿四里时,喜树地区被划分为万年县永宁里新昌里[7]。喜树一些宗族的开基祖据说是随郑军来台,例如蔡氏[注 5]、郑氏[注 6]等等[7]

清初,喜树地区隶属于凤山县,而根据康熙卅四年(1695年)高拱干《台湾府志》,当时从永宁里分设出“喜树仔保”,似乎显示该地的特殊性[7]。雍正九年(1731年)调整县界后,喜树地区改隶属于台湾县(清末改成“安平县”)[7][1]。嘉庆年间,设有“喜树仔塘”,光绪年间则设有“喜树仔汛”[7]。而在喜树聚落附近有“喜树仔港”,为旧三爷宫溪港道,是台湾府城南边的重要港口之一[7]

日治时期初期,喜树地区先后隶属于台南民政支部台南辨务署台南厅安平支厅永宁区[1]。1920年行政区划改制后,隶属于台南州新丰郡永宁庄湾里大字,1940年10月1日永宁庄裁撤后成为台南市一部分[1]。后来喜树地区又先后隶属台南市盐埕区、真滨区[1]

二次大战后,喜树地区依照日治时期的四个保分成喜南(第一保)、喜西(第二保)、喜东(第三保)、喜北(第四保)四个里[1]。1978年,喜西里并入喜南里[1]

地名由来

编辑

关于“喜树仔”名称的由来,有一说是因当地靠海植物生长不易,难找到树荫蔽日,所以当地人在期盼绿荫蔽日的心理下,称该地为“喜树仔园”[1][3]。又有一说地名来自平埔族群,原本叫“死树仔园”[注 7][1]。另有一说是滨海地区种了许多称为“粿仔”的黄槿树,这种树的树叶常用来垫著红龟粿,所以又称“喜树仔”,之后转变成地名[3]。此外也有说法是当地原有一棵大树,是该地地标,树枯死后有了“死树”之地名,再因为不吉利而改成“喜树”[3]

 
喜树老街入口照(旧喜树聚落处)

聚落

编辑
 
喜树济阳古厝(蔡氏宗祠)

喜树地区分成喜北、喜南、喜东三个里,其中喜北里有台江内海残存的地形,多辟为鱼塭,后来喜明街东侧填地建住宅区,让外地人迁入[3]。万皇宫也位在喜北里境内[3]。喜东里为喜树仔较晚开发的地区,而许多公共设施(图书馆、喜树国小、喜树派出所等等)都设在喜东里内[3]。另外已经废庄的“濑口”也在该里内[1]

喜南里是喜树旧聚落所在地,境内形成同姓组成的各个角头,例如“顶头郭”、“下头郭”、“顶头黄”、“下头黄”、“姓郑仔”、“姓林仔”等等[3]。而蔡姓为喜树最大宗族,又细分成“二房蔡”、“三房蔡”[8]。而蔡姓大房因为没有像二房、三房繁衍旺盛,所在区位已不可考[8]

宗教信仰

编辑

喜树地区最重要的庙宇为万皇宫,所在地是喜树旧聚落的东北方[8]。而除了万皇宫之外,早年居民各自在各家公厅另有供奉神佛[8]。到了大约1971年以后,各宗族在其势力范围内兴建起角头庙,像是灵云坛、朝天宫等等[8]。朝天宫为喜树“顶头郭”所建,奉祀“榴阳王三圣始祖”[3]

俗谚

编辑
  • 鲲鯓陈、喜树仔蔡、湾里杜:指鲲鯓(四鲲鯓、下鲲鯓)、喜树、湾里分别以陈、蔡、杜为大姓[3]

名人

编辑
  • 蔡介雄:台南党外运动先驱,曾任多届省议员。有“党外议长”之称。
  • 庄玉珠: 前民主进步党党员,曾任多届省议员。前民主进步党台南市党部主任委员蔡介雄的媳妇。

设施景点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卷二规制志的“喜树仔保”[3]
  2. ^ 可能主要是“喜树仔港”溪(三爷宫溪)下游一带的农地[7]
  3. ^ 十三甲西遗址、崁脚遗址、中洲遗址、十三甲东遗址、鞍子遗址、芭蕉脚遗址、大湖遗址等等[7]
  4. ^ 陈氏住在四鲲鯓(后来称“下鲲鯓”),蔡氏住五鲲鯓,杜、叶氏住在六、七鲲鯓[7]
  5. ^ 祖籍“泉州府晋江县竹坑镇”[7]
  6. ^ 祖籍“泉州府南安县四十三都石井”,为郑成功族人[7]
  7. ^ 伊能嘉矩采访迁到今高雄市内门区木栅里的新港社人所得[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9-02: 353、354、361、362、374–380. ISBN 957-02-3370-2. 
  2. ^ 林世昌. 〈臺南市喜樹、灣裡的聚落發展〉. 国立台南大学. 200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周宗杨. 《海風牽引臺17:從北馬仔到灣裡》.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388–348. ISBN 978-986-04-3025-7. 
  4. ^ 蔡育豪. 【書中自有黃金屋】喜樹圖書館 有喜事無喜樹. 民报. 2016-09-06 [201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2). 
  5. ^ 许丽娟. 台南喜樹老街 散步彩繪貓巷尋美食、玩文創. 自由时报. 2017-09-22 [2019-09-18]. 
  6. ^ 张大鲁. 大魯行腳》喜樹是樹也不是樹. 新头壳. 2017-12-11 [201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1).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吴建昇. 〈清代喜樹地區周圍歷史發展之初探〉. 《台南文献》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8-06, 第13辑: 8-31. ISSN 2227-8168. 
  8. ^ 8.0 8.1 8.2 8.3 8.4 陈秀琍、黄建龙、陈信安、谢佳芸、纪幸芯. 《府城百年濱海道:從青草崙到南萣橋》.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355–375. ISBN 978-986-04-3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