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是郭沫若的首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的早期代表作品。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集中共收诗57首(含三出诗剧),创作于作者留期间的1918年-1921年。部分作品曾先在宗白华主编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过。

《女神》收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卷;另有单行本行世。在香港则由三联书店出版单行本(三联文库60)。

目录

编辑
  • 序诗

第一辑

编辑
  • 女神之再生(诗剧)
  • 湘累(诗剧)
  • 棠棣之花(诗剧)

第二辑

编辑
  • 凤凰涅槃
  • 天狗
  • 心灯
  • 炉中煤
  • 无烟煤
  • 日出
  • 晨安
  • 笔立山头展望
  • 浴海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三个泛神论者
  • 电火光中
  • 地球,我的母亲!
  • 雪朝
  • 登临
  • 光海
  • 夜步十里松原
  •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 太阳礼赞
  • 沙上的脚印
  • 新阳关三叠
  • 金字塔
  • 巨炮之教训
  • 匪徒颂
  • 胜利的死
  • 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

第三辑

编辑
  • Venus
  • 别离
  • 春愁
  • 司健康的女神
  • 新月与白云
  • 死的诱惑
  • 火葬场
  • 鹭鸶
  • 鸣蝉
  • 晚步
  • 春蚕
  • 蜜桑索罗普之夜歌
  • 霁月
  • 晴朝
  • 岸上
  • 晨兴
  • 春之胎动
  • 日暮的婚筵
  • 新生
  • 海舟中望日出
  • 黄浦江口
  • 上海印象
  • 西湖纪游

修改

编辑

《女神》中部分诗作原发表于《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收入本书时曾略作修改;1928年作者出版《沫若诗集》时,亦曾修改〈凤凰涅槃〉一诗的结尾。这些修改主要出于艺术考量。但1928年《沫若诗集》对《女神》所收诗篇的改动,更多地出于政治因素──因郭沫若在1920年代中期以后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思想远比创作《女神》时来得左倾。

如〈晨安〉一诗,邓南遮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文学家)改为达‧芬奇;〈巨炮之教训〉中“自由”、“人道”、“正义”改为“阶级消灭”、“民族解放”、“社会改造”;〈匪徒颂〉中罗素哥尔栋改为马克思恩格斯……等等。

评价

编辑

一般认为《女神》以浪漫主义为基调,并受到泛神论思想与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其特色在于气象宏大,风格狂飙激烈,强调冲破传统的禁锢以追求理想,相当震撼人心。惠特曼的自由诗句子长而口语化,《女神》一诗就受惠特曼影响,着重诗句节奏,每行重复特定的字词,而不用押韵。[1]

闻一多说:五四时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也快塞破了。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女神》亦常受人批评过于空泛、粗糙,有些诗作缺乏美感,不耐细读,虚浮叫嚣,浪漫滥情,幼稚可笑,[2]沦为口号的堆砌。

影响

编辑

《女神》一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实际上胡适的《尝试集》出版最早。但《尝试集》未能摆脱旧诗格调,影响不大;《女神》则以其自由的形式、狂放不羁的风格而轰动一时,广受青年欢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远大于《尝试集》。

注释

编辑
  1.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页17。
  2. ^ 罗青:《从徐志摩到余光中》,页1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