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是郭沫若的首部詩集,也是中國新詩的早期代表作品。1921年8月由上海泰東書局出版。

集中共收詩57首(含三齣詩劇),創作於作者留期間的1918年-1921年。部分作品曾先在宗白華主編的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發表過。

《女神》收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卷;另有單行本行世。在香港則由三聯書店出版單行本(三聯文庫60)。

目錄

编辑
  • 序诗

第一輯

编辑
  • 女神之再生(詩劇)
  • 湘累(詩劇)
  • 棠棣之花(詩劇)

第二輯

编辑
  • 凤凰涅槃
  • 天狗
  • 心灯
  • 炉中煤
  • 无烟煤
  • 日出
  • 晨安
  • 笔立山头展望
  • 浴海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三个泛神论者
  • 电火光中
  • 地球,我的母亲!
  • 雪朝
  • 登临
  • 光海
  • 夜步十里松原
  •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 太阳礼讚
  • 沙上的脚印
  • 新阳关三叠
  • 金字塔
  • 巨炮之教训
  • 匪徒颂
  • 胜利的死
  • 辍了课的第一点钟裡

第三輯

编辑
  • Venus
  • 别离
  • 春愁
  • 司健康的女神
  • 新月与白云
  • 死的诱惑
  • 火葬场
  • 鷺鷥
  • 鸣蝉
  • 晚步
  • 春蚕
  • 蜜桑索罗普之夜歌
  • 霁月
  • 晴朝
  • 岸上
  • 晨兴
  • 春之胎动
  • 日暮的婚筵
  • 新生
  • 海舟中望日出
  • 黄浦江口
  • 上海印象
  • 西湖纪遊

修改

编辑

《女神》中部分詩作原發表於《時事新報》副刊《學燈》,收入本書時曾略作修改;1928年作者出版《沫若詩集》時,亦曾修改〈鳳凰涅槃〉一詩的結尾。這些修改主要出於藝術考量。但1928年《沫若詩集》對《女神》所收詩篇的改動,更多地出於政治因素──因郭沫若在1920年代中期以後已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思想遠比創作《女神》時來得左傾。

如〈晨安〉一詩,鄧南遮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文學家)改為達‧芬奇;〈巨砲之教訓〉中「自由」、「人道」、「正義」改為「階級消滅」、「民族解放」、「社會改造」;〈匪徒頌〉中羅素哥爾棟改為馬克思恩格斯……等等。

評價

编辑

一般認為《女神》以浪漫主義為基調,並受到泛神論思想與19世紀美國詩人惠特曼的影響。其特色在於氣象宏大,風格狂飆激烈,強調冲破传统的禁锢以追求理想,相當震撼人心。惠特曼的自由詩句子長而口語化,《女神》一詩就受惠特曼影響,著重詩句節奏,每行重複特定的字詞,而不用押韻。[1]

闻一多说:五四时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也快塞破了。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女神》亦常受人批評過於空泛、粗糙,有些詩作缺乏美感,不耐細讀,虛浮叫囂,浪漫濫情,幼稚可笑,[2]淪為口號的堆砌。

影響

编辑

《女神》一度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新詩集;實際上胡適的《嘗試集》出版最早。但《嘗試集》未能擺脫舊詩格調,影響不大;《女神》則以其自由的形式、狂放不羈的風格而轟動一時,廣受青年歡迎,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遠大於《嘗試集》。

注釋

编辑
  1. ^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頁17。
  2. ^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頁19。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