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焚柴记
《折焚柴记》(日语:折りたく柴の記,中文译名又作《折柴记》),是日本江户时代政治家兼学者新井白石的自传,于1716年写成。该书叙述从新井白石本人幼年时开始,直至晚年被解除官职,内容谈及他的从政时的经历,揭露大将军德川家宣、德川家继时期的政治内幕。在日本史学界里,该书以其文学、史料等方面的价值,为后世所称道。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折りたく柴の記 |
假名 | おりたくしばのき |
平文式罗马字 | Oritaku Shiba no Ki |
《折焚柴记》的编撰
编辑本书作者新井白石(生卒年:1657─1725年),日本江户时代武士家庭出身,1693年(元禄六年)在甲斐藩担任儒者职务,1709年(宝永六年)任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宣幕臣,1712年(正德二年)德川家继继任为征夷大将军,白石仍参与政事。至1716年(正德六年、享保元年),家继去世,由德川吉宗继位,革退前任将军旧臣,其中包括本书的作者新井白石。白石解职隐退后,仍从事著述。[1]新井白石一生著书甚多,据统计有七十九种,一百九十三卷,善于以批判精神研究日本历史和古典著作,在史学方面有所贡献。[2]
撰写本书的时间,序中称自“享保元年十月四日动笔”[3],完成时期是在本书末尾所称的“正德六年丙申五月下旬停笔”[4]。然而享保元年和正德六年,都是西历1716年(该年农历六月由正德改元为享保),因此作者说的动笔及停笔时间前后矛盾。日本学界对此有说法指“十月四日是德川家宣逝世四周年忌日前十天,选这日子动笔,表示对已故将军的怀念。停笔时间则在将军家继逝世(四月三十日)后不久,表示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学者周一良对该说法并不满意,认为仍“有待进一步探讨”。[5]
新井白石编撰本书的动机,新井白石自述是避免前事“无人传之后代”。他在“序”中有详细的说明:
“ |
如今我已成为悠闲之身,随时想起过去的事,随笔记下。既不供外人阅读,遑计言词之笨拙与内容之烦杂?其中涉及前代将军(德川家宣),深感惶恐。但世人熟知其事迹者不多,自亦无人传之后代,未免令人有寂寞之感。我子孙后代读此书者,如理解尔父祖起家不易,受前代将军之恩泽非同一般,庶几就不悖于忠孝之道了吧![6] |
” |
本书之所以命名为“折焚柴记”,日本学界认为是取义于日本后鸟羽天皇的和歌:“砍断了木柴,晚饭的炊烟燃起。虽使人硬咽,却依然欢喜,因为引起思念与回忆。”[5]
内容
编辑《折焚柴记》的内容,分为如下各部分[7]:
- 序
- 祖父母及父母事迹
- 白石的出生及少年时期
- 青年时期的白石
- 出仕大名家
- 参与幕府政治(一)─家宣时代
- 参与幕府政治(二)─家继时代
评价
编辑由于新井白石曾是德川家宣的幕臣近侍,并曾辅佐德川家继,在幕府里作出种种干预。[8]基于这点,日本学者坂本太郎认为白石得以在书中公开政治内幕,且行文流畅,使本书兼具文学、史料价值。但白石在书中强调自身的政治正当性和胜利,同时亦透过此书向政界诀别,和向后世留下遗言,因此本书并非一部广泛收集史料、持平撰写的历史。与客观的史学著作相比,它“犹如直接听到白石其人之声那样渗透血肉的作品,是一部能使人广泛地联想起历史潮流的第一流的自叙传”。[9]
中文翻译情况
编辑《折焚柴记》有中国学者周一良的中文译本。翻译过程据周一良所述,是在1989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借得此书,1990年着手翻译,1993年完成初稿,1996年校订,1997年修订完毕。翻译时依据宫崎道生《定本折焚柴记释义》增订版,并参考松村明的注释和桑原武夫口语译本。周一良又指出,本书前半部原文是近乎口语,因而主要译成白话文,后半部涉及幕府文件,故该部分译文含较多文言文。[11]其译本得到“卡乐B日本研究基金”资助,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2]
引用来源
编辑- ^ 《折焚柴记》周一良《代序:新井白石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2页。
- ^ 伊文成、王金林、贾玉芹等主编《日本历史人物传 (古代中世篇)·新井白石》,266页。
- ^ 新井白石《折焚柴记·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2页。
- ^ 新井白石《折焚柴记·参与幕府政治(二)─家继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3页。
- ^ 5.0 5.1 《折焚柴记》周一良《后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14页。
- ^ 新井白石《折焚柴记·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1─22页。
- ^ 散见于新井白石《折焚柴记》,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伊文成、王金林、贾玉芹等主编《日本历史人物传 (古代中世篇)·新井白石》,263页。
- ^ 坂本太郎《日本的修史与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53页。
- ^ 《折焚柴记》周一良《代序:新井白石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7─18页。
- ^ 《折焚柴记》周一良《后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14─215页。
- ^ 新井白石《折焚柴记》,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