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6′48.15″N 114°9′21.64″E / 22.2800417°N 114.1560111°E / 22.2800417; 114.1560111

会督府

会督府(英语:Bishop's House),正式名称为香港圣公会教省办事处,又称圣公会会督府,现在多称主教府,是香港圣公会的一座历史建筑,位于香港岛中环下亚厘毕道1号近铁岗一带,是“政府山”的一部分,现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历史

编辑

会督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3年史丹顿(英语:Vincent John Stanton)被任命为香港殖民地牧师。会督府于1848年建成,本是一所为华人而设的学校──圣保罗书院。当新的维多利亚教区成立时,史丹顿将书院移交给新任命的施美夫主教。于1849年至1950年期间曾用作圣保罗书院校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圣保罗书院迁往般咸道。现为香港圣公会教省办事处,并已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建筑风格

编辑

建筑风格属都铎复兴式英语Tudor Revival architecture,设计简单优雅,基石由花岗岩筑成,上有一座三层高碉堡式八角形的塔楼。是香港早期的西式建筑,比礼宾府(总督府)历史更加悠久。

保育

编辑

2009年,圣公会宣布斥资8亿元保育中环建筑群,当中下列四幢历史建筑将予以保留及复修:

  • 会督府:建于1848年,现为一级历史建筑。建筑以花岗岩筑成屋基,两层楼高,单边后方有三层楼高碉堡式八角塔楼,属都铎复兴式风格。原为主教居所及圣保罗书院最早期的校舍。拟保留作香港圣公会大主教办事处,内设博物馆,拆除近年新设的窗口式冷气机及楼梯,并为伤残人士加设设施。
  • 圣保罗堂:建于1911年,拟议为一级历史建筑,属哥特式风格。顶部建有尖长的塔楼,为中环早期为华人而设的基督教会。当时上层为礼拜堂,下层用作圣保罗书院课室。二战时,教堂被征用作日军宪兵训练学校。翻新后将全面对外开放。
  • 广杰楼:建于1851年,拟议为三级历史建筑。原为圣保罗书院南翼,是书院最早期的校舍。其后曾用作基恩小学校舍及圣公会刊物办事处。2007年复修,供明华神学院学生上课及住宿,并命名为“广杰楼”以表扬邝广杰大主教。拟保留作圣公会办公室和综合活动中心。
  • 前教堂礼宾楼,又名马丁楼:建于1919年,拟议为一级历史建筑。楼高三层,原为圣保罗书院宿舍,后来为多位传教士居所。著名欧亚混血女作家韩素音曾居于此。日占香港时期,是许多来自中立国的基督徒避难之所。近年新设的窗口式冷气机及拆除铝窗。

此外,下列建筑将予以重建:

  • 中庭:清拆莫庆尧楼(原霍约瑟纪念校舍)、约翰马利楼(原圣公会幼稚园)及圣公会福利协会(原香港儿童安置所)等战后建筑,迁走明华神学院和圣公会幼稚园,改建为多层圆形中庭,设玻璃和绿化天幕。供基督教表演及聚会使用、艺术品展示和设餐饮区。
  • 宿舍及社区中心:拆卸重建为新大楼,前排高11层,后排高13层,将设社区服务中心、神职人员宿舍、教会档案室、文物馆。
  • 港中医院:将改建为11层高的综合医疗服务中心,提供医疗、长者院舍等服务。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