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土战争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12月24日) |
法土战争,又称奇里乞亚战争(法语:La campagne de Cilicie),土耳其方面称之为南线战争(土耳其语:Güney Cephesi),是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自1920年9月4日起)与法国(法国殖民军与亚美尼亚志愿军)间的一场战争。法国侵略该地区的主要因素是赛克斯-皮科协定,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难民危机则进一步促使该战争发生。
法土战争 | |||||||||
---|---|---|---|---|---|---|---|---|---|
土耳其独立战争的一部分 | |||||||||
法国军队中的亚美尼亚志愿军 | |||||||||
| |||||||||
参战方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亨利·古洛 |
阿里·法特帕夏 阿里·赛普贝伊 阿里·基利奇贝伊 塞菲克“奥兹德米尔”贝伊 | ||||||||
兵力 | |||||||||
: 1920年3月:25–30,000人[2] |
~18,000人(早期阶段)[6] 总兵力共25,000人[7] | ||||||||
伤亡与损失 | |||||||||
不明 | 不明 | ||||||||
双方共10,000以上伤亡[8] |
背景
编辑在穆兹罗斯停战协定之后,法国根据一项1916年的秘密协议“赛克斯-皮科协定”进军库库罗瓦,即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叙利亚及南安纳托利亚,包括库库罗瓦平原、梅尔辛、伊斯肯德伦(又称小亚历山大),以及埃尔加尼盛产的铜矿矿脉在内。至于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及疑似有油田存在的摩苏尔州则由英国占领。在此期间,英国将根据协定,暂管安泰普、马拉什和乌尔法,直到法国人占领定位了为止。
由埃德蒙·艾伦比将军指挥的法国亚美尼亚军团,顾名思义是由亚美尼亚的志愿军所组成。
法军的入侵行动
编辑黑海登陆
编辑穆德罗斯停战协议后,法国军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奥斯曼帝国煤矿,这是因为法国资本在这些煤矿中持有大量股份的关系,同时满足法国军队的需求。此外他还可阻止任何往安纳托利亚的煤炭补给──毕竟这些可能会助长叛乱。
1919年3月18日,两艘法国炮艇将军队带到黑海港口宗古尔达克和卡拉代尼兹埃雷利,控制奥斯曼帝国的煤矿。由于在占领该地区的一年期间,遇到了不少抵抗,法国军队在1920年6月8日逐渐从卡拉代尼兹埃雷利撤离。他们继续试图占领宗古尔达克全境,并于1920年6月18日达成。
君士坦丁堡与色雷斯的行动
编辑关于对色雷斯战争的发动,主要是为了支持协约国的战略目标。一个法国旅于1918年11月12日进入君士坦丁堡。1919年2月8日,法国将军路易·弗朗谢·德斯佩雷——奥斯曼帝国占领军的总司令——抵达了君士坦丁堡,并协助支持该占领政府。[9]
布尔萨——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前奥斯曼帝国首都——在1920年希腊军队的夏季大攻势之前,也被法国军队占领了一小段时间,当时这座城市已经落入了希腊人的手中。
奇里乞亚战争
编辑战役 | 将军 | 日期 |
---|---|---|
马拉什战役 | 阿里·法特·塞贝索伊 | 1920年1月20日–2月10日 |
乌尔法战役 | 阿里·赛普·乌尔萨瓦 | 1920年2月9日–4月11日 |
安泰普保卫战 | 阿里·基利奇 | 1920年4月1日–1921年2月9日 |
安泰普之围 | 塞菲克·奥兹德米尔贝伊 | 1920年8月5日–1921年2月9日 |
第一次登陆是在1918年11月17日的梅尔辛,大约有15,000人参与,主要是亚美尼亚志愿军及150名法国军官。这支远征军的首要目标是占领港口并进一步瓦解奥斯曼帝国。11月19日,塔尔苏斯被占领,并为了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他们打算在阿达纳建立总部。他们在1918年底占领奇里乞亚本土后,法国军队于1919年,陆续占领了安泰普、马拉什和乌尔法等等城市,并按照协议接管他们(原本那些城市都归英国暂管)。
在南部占领区的东端,马尔丁也被占领了一天(1919年11月21日),直到晚上法国人认为此地不宜久留而撤退为止。
1919年1月1日至1920年9月4日期间,法国任命爱德华·布雷蒙德为法国南部占领区总督:1920年9月至1921年12月23日,朱利安·杜菲为新一任总督。
在占领该地区期间,法国人很快便遭到土耳其人的反击,特别是,因为他们把亚美尼亚人与之联系在一起。法国士兵是该地区的外国人,通常,他们会利用亚美尼亚民兵来获取更多情报。土耳其国民议会政府在这一领域上,一直与阿拉伯诸部落合作。与希腊的威胁相比,法国对穆斯塔法·凯末尔帕夏的威胁似乎较小,他表示,如果土耳其能够克服希腊的威胁,法国将不会试图持续占领之,尤其是因为他们主要是想殖民叙利亚。
在希腊军队向西进攻的行动已失败告终后,通过调动亚美尼亚人对抗土耳其国民军,继而开辟南部战线的战略目标亦随之失败了。1920年2月11日,在经过22天的马拉什战役后,法国占领军和当地亚美尼亚志愿军的成员在土耳其革命者的抵抗和攻击下,被迫撤离马拉什。伴随着成千上万亚美尼亚受害者遭到大规模屠杀,该城市也因而被夷平了。法国亚美尼亚志愿军成员萨基斯·托罗森在他的日记中表示,他怀疑法国军队为了要让其军队安全撤离,因此向凯末尔派提供了武器和弹药。[10]
马拉什民兵部队通过参与夺回该地区的其他城市的行动,进一步为该战争做出一定的贡献,迫使法国军队逐步撤离各城市。
敌对行动的结束与后续
编辑1921年3月9日,法国与土耳其国民运动签署了《奇里乞亚和平条约》。该条约是为了结束法土战争,尽管未能如愿[11]。后来在1921年10月,法国和土耳其代表于1921年10月20日签署《安卡拉条约》,并最终以取代《穆达尼亚停战协定》而告终。尽管部分的领土争议在当时并没有完全被解决(例如土耳其在国家契约中宣称的领土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以及哈塔伊之归属等等),《安卡拉条约》所产生的积极态度仍然是友好的,即使程度有限。
更多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Millî Mücadele’de İlk Kurşun ve Dörtyol’un Düşman İşgalinden Kurtuluşu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8-03-15. (Turkish)
- ^ Yücel Güçlü: The question of the Sanjak of Alexandretta: A study in Turkish-French-Syrian relations, Turkish Historical Society Printing House, 2001, ISBN 9751614031, page 3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ücel Güçlü, 2001, page 3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Western Society for French History. Meeting: Proceedings of the ... Annual Meeting of the Western Society for French History,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age 2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hmet Hulki Saral, Türk İstiklal Harbi Güney Cephesi IV, Ankara, 1996, pg 47
- ^ Erik Jan Zürcher: Turkey: A Modern History, I.B.Tauris, 2004, ISBN 1850433992, page 14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Military Training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21, National service (Volumes 9–10), page 28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urgut Özakman: Vahidettin, M. Kemal ve milli mücadele: yalanlar, yanlışlar, yutturmacalar, Bilgi Yayınevi, 1997, ISBN 9754946698, page 444.
- ^ Finkel, Caroline, Osman's Dream, (Basic Books, 2005), 57; "Istanbul was only adopted as the city's official name in 1930..".
- ^ Robert Fisk: The Armenian hero whom Turkey would prefer to forg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dependent. Retrieved 12 May 2013.
- ^ League of Nations – Chronology 1921. [202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