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娜·伊凡诺芙娜 (莫斯科)
莫斯科的海伦娜·伊凡诺芙娜(俄语:Елена Ивановна;立陶宛语:Elena;波兰语:Helena Moskiewska;1476年5月19日—1513年1月20日)是伊凡大帝的长女,其头衔为莫斯科大公国公主,还有未加冕的立陶宛大公女及波兰王后——因其未有从东正教转依天主教。她与立陶宛大公兼后来的波兰国王 亚历山大·雅盖隆契克的无子嗣联姻,成为了莫斯科大公国和立陶宛大公国间紧张关系的一个长期根源。海伦娜的联姻并未能平稳情况,反而为其父王伊凡三世提供了个插手立陶宛内政的借口,以指责亚历山大在虐待海伦娜且有压制东正教信徒:这些都成为1500年莫斯科-立陶宛战争重新开始的理由。[1]该战势是延续到1503年才以六年的休战协议而告终,立陶宛大公国同时是丧失约三分之一的领土。尽管局势持续著政治紧张和宗教信仰分歧,但这段联姻还是恩爱的而皇室夫妻双方也有亲密。到了她丈夫于1506年离世后,海伦娜曾想返回莫斯科但未被许可。当她计划逃离时,她被捕获并据说因中毒而在转运途中突然身亡。
海伦娜·伊凡诺芙娜 | |
---|---|
波兰王后 立陶宛大公女 | |
统治 | 1501年10月3日~1506年8月19日 1495年2月15日~1506年8月19日 |
前任 | 哈布斯堡的伊丽莎白 |
继任 | 扎波尧伊·芭芭拉 |
出生 | 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 1476年5月19日
逝世 | 1513年1月20日 立陶宛大公国布拉斯拉夫 | (36岁)
安葬 | |
配偶 | 亚历山大一世·雅盖隆契克 |
王朝 | 留里克 |
母亲 | 索菲娅·帕列奥罗格 |
宗教信仰 | 东正教 |
生平
编辑早年生活和联姻计划
编辑海伦娜的名字,可能是依其曾祖母海伦娜·德拉加什皇后的名字而起的[2]。海伦娜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 索菲亚·帕莱奥洛吉娜的长女,后者是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康斯坦丁十一世帕莱奥洛戈斯的侄女[3],也是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的姐姐。海伦娜在莫斯科的童年时光可知甚少,但为人所知的是她认识字[4]且非常有魅力[5]。
到她八岁时候,扬·扎布热津斯基和伊万·尤里耶维奇·帕特里凯耶夫商定了海伦娜与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四世雅盖隆其中一个儿子的联姻计划[6]。当时的波兰正处于波兰-奥斯曼战争(1484-1504 年)而需找到盟友,这场战事是在奥斯曼人占据了基利亚和比尔霍罗德-德涅斯特洛夫斯基这两个黑海的主要港口后爆发的。 [7] 在148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在奥匈战争中寻求与俄罗斯结盟,并反对波兰对匈牙利王国的主张,有关主张是基于波兰女王奥地利的伊丽莎白继承权所提出。皇帝提议到让海伦娜和她妹妹狄奥多西娅嫁入他的家族,不过伊凡三世拒绝而反建议换由皇帝遗孀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入门)[7]。皇帝接受了这个提议,但并未太当回事。与此同时,索菲亚的兄弟安德烈亚斯·帕莱奥洛戈斯在与菲利波·博纳科西协商后,建议她寻求和波兰缔结一个同盟[8]。然而另一个之间无联姻就缔结的同盟关系,在1490年8月被神圣罗马皇帝和莫斯科所达成。该联盟于普莱斯堡和约(1491 年)后失去了相互契约的作用,而将海伦娜嫁给马克西米利安或他儿子菲利普这进一步的提案也没获得太多支持[7]。
到了1492年8月卡西米尔四世雅盖隆离世后不久,伊凡三世就攻击起立陶宛大公国,发起了之后为莫斯科-立陶宛战争的连番攻势[8]。亚历山大雅盖隆成为立陶宛大公时,阿尔布雷赫特成为了波兰国王。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取得战果,为通过亚历山大与海伦娜的联姻确保与莫斯科达成和稳,便成为了立陶宛的优先项。 所以在1494年2月5日就缔结了一个“永恒的”和约,这个协议也载下了立陶宛领土第一次割予莫斯科:维亚兹马公国和奥卡河上游一个相当具规模的地域[9] ——损失面积估算约达87,000平方千米(34,000平方英里)。[10]在正式确认和约的第二天,亚历山大·雅盖隆便与海伦娜订立了婚约(新郎角色由斯坦尼斯洛瓦斯·凯斯盖拉代言)。[11]
未加冕的立陶宛大公女
编辑海伦娜的东正教信仰衍生一系列的问题。雅盖隆必须得到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特别许可才能与非天主教徒结婚,还与伊凡三世于1494年10月签署一个正式协议许诺海伦娜不会被迫转移信仰。雅盖隆曾想补充提案,表示如果她自己有意愿的话,海伦娜是也可以皈依(天主教)的,但伊凡三世坚决拒绝该修正案[12]。伊凡三世向海伦娜留下详细律法要求,包括了应当举止如何、午餐上邀请谁、在哪里祈祷(禁止她参观天主教堂)等等 [13]。伊凡三世还要求雅盖隆要在维尔纽斯城堡建筑群中建造一座东正教教堂。 在1495年1月,海伦娜在八十名贵族和仆人的陪伴下,离开莫斯科前往维尔纽斯[13]。她于1495 年2月15日到达维尔纽斯,同一天这对夫妇结婚了:结婚典礼是有将天主教和东正教两边传统复杂地结合一起。在步入维尔纽斯大教堂前,海伦娜是在圣奥托科斯大教堂进行祈祷和预备的[13]。她当时穿着传统的俄罗斯婚纱,婚礼则由维尔纽斯主教Wojciech Tabor,和陪伴海伦娜由莫斯科而来的东正教牧师牧师Foma主持[14]。据报海伦娜过来时没有带太多嫁妆(珠宝、三个圣像、银和镀金的盘子、昂贵的织物、毛皮、马车),雅盖隆在婚礼后也没有赠予她土地(他只有在1501年8月才这样做)[15]。
到了维尔纽斯的时候,海伦娜面临到很微妙的政治处境。例如,哈布斯堡的伊丽莎白似乎故意迟到出席她儿子的婚礼,并不断向与信仰不合的儿媳施压,要求她皈依(天主教)。海伦娜拒绝后伊丽莎白不仅对海伦娜也对雅盖隆诉诸了侮辱和怒气[16]。一方面,海伦娜想避免与天主教贵族和神职人员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她不得不服从她的父亲伊凡三世给她带有政治律命的密信[17],但她并未参与到父亲的政治阴谋中,而是忠诚并服从于她丈夫[18]。她曾向维尔纽斯的东正教圣灵教堂兼修道院、明斯克的一座教堂和苏普拉希尔修道院捐款,但没做过任何支持东正教的大动作[19]。 在1495年5月她的俄罗斯仆人们因被怀疑可能是俄罗斯特工和间谍而被遣返莫斯科时,她也没有抗议[17]。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这对夫妇也都面临过挑战。例如,当他们旅行时,雅盖隆会单独进入一个城市,因为正式招待会后根据习惯(他)是要去一下教堂;海伦娜就晚几个小时再进城。 [20]尽管有着政治和宗教的紧张关系,但这段联姻还是恩爱的,这对皇室夫妇保持过亲密[3]。海伦娜似乎曾两次怀孕(1497年和 1499 年),但都以流产告终[21]。一些史学家认为雅盖隆1497年对圣迈克尔金圆顶修道院的捐赠、1499年(赋予)东正教神职人员经济和司法的特权,及1504年对东正教农民的宗教自由保证,都受到过海伦娜的影响,然而因为海伦娜在政治方面较被动同时也尝试避免冲突,这些推论就显得需要怀疑[22]。
在1498年左右, 基辅大主教Joseph Bolharynovich与维尔纽斯主教Wojciech Tabor, 打算说服海伦娜支持在佛罗伦斯大公会议中设想的一个教会联合计划 – 东正教将会保留到其传统,之不过亦要接受教宗作为东正教徒的神圣主宰者。海伦娜拒绝了,但是伊凡三世在其重新于1500年5月发动莫斯科-立陶宛战争时将这一点作为战争借口之一[17]。这时候的波兰(立陶宛的同盟) 正处于波兰-奥斯曼战争(1484–1504)当中而无法提供协助[9]。莫斯科大公国军队在Vedrosha和Mstislavl的战斗获得胜利并占据了数个立陶宛的堡垒[23]。
未加冕的波兰王后
编辑在阿尔布雷赫特于1501年6月离世,雅盖隆于10月被选举为新的波兰国王后,海伦娜的处境变得更难以言说。当时波兰贵族们并不想要一位东正教的王后,并想要迫使她皈依(天主教)。包括主教Erazm Ciołek和红衣主教Frederick Jagiellon在内的一些波兰贵族便讨论起皇族离婚的事宜[1]。他们从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那里获得了亚历山大免于他的婚姻誓言和对海伦娜的义务以及对伊凡三世不强迫海伦娜皈依的承诺。教皇更进一步,命令亚历山大努力说服海伦娜皈依。 [24]尽管他们努力,海伦娜并没有皈依,这对王室夫妇仍然很亲密。当克拉科夫神父在瓦维尔大教堂的一个小教堂中对进行东正教仪式的海伦娜做出侮辱时,雅盖隆向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写信要求对神父进行纪律处分[24]。雅盖隆甚至将明斯克和莫吉廖夫附近的土地赠予海伦娜,以确保她经济独立[25]。于1501年12月时,雅盖隆加冕为波兰国王;因保持为东正教信仰的信徒,海伦娜不能名为波兰王后,也从未加冕[3]。官方场合里她只能是“立陶宛大公夫人”,但她自称自己是王后[24]。雅盖隆在1505年8月由儒略二世那,获得亚历山大教皇撤销要求她皈依天主教的命令[26]。
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的和平谈判于1502年中期开始。海伦娜没有直接参与过谈判[26]。1503年3月,立陶宛特使将她的信函带到莫斯科,交予多个家族成员:(信里)她热切地向伊凡三世提出结束战争并带来和平。有关的表述被经常引用作其智慧和奉献予立陶宛臣民的证明,但这封信可能是立陶宛外交官的产物[26]。 伊凡三世回复时斥责了女儿。尽管如此,还是达成为期六年的休战协议;立陶宛大公国失去了大约 210,000平方千米(81,000平方英里) 或相当于三分之一的领土[10]。
到了1505年6月,雅盖隆中风导致了左身瘫痪[20]。到夏天之后他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足以他骑上马去。 1505年10月海伦娜的父亲伊凡三世离世,由她兄弟瓦西里三世继承王位。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的紧张氛围有所缓和,因为新大公希望在不发动另一场战争的情况下巩固自己的权力[20]。1506年春天,经过从卢布林到维尔纽斯的疲惫旅程,加之有过不适当的治疗,雅盖隆的健康状况恶化[27]。尽管病情恶化,在利达时雅盖隆召集了立陶宛王公议会,以便将立陶宛大公国移交给他的兄弟齐格蒙德一世。在利达雅盖隆写下了他的遗嘱,要求齐格蒙德好好照顾海伦娜[27]。克里米亚汗国入侵的消息打断了议会。国王被仓促地疏散到维尔纽斯,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健康,而迈克尔·格林斯基则组建起防御并赢得了克莱茨克战役(Battle of Kletsk)的胜利[27]。
丈夫身故后
编辑1506年8月19日国王离世时,海伦娜方三十岁并没有子嗣。她曾想回莫斯科,但沃伊切赫·克沃茨科元帅和其他贵族强迫她留在维尔纽斯。 [27]海伦娜的弟弟瓦西里三世试图在一次不成功的谈判里利用她的影响力以成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但海伦娜拒绝了插足[27]。海伦娜和她舅子齐格蒙德一世间的关系似乎冷淡而礼貌。她住留在维尔纽斯城堡群,并在1507年1月获得了位于布兰斯克和苏拉的更多土地[27],莫斯科-立陶宛战争于接着的4月重新开始。海伦娜和她的待遇再次成为政治阴谋的中心。瓦西里三世就和他父亲一样(曾做过的),再次声称海伦娜被迫皈依(天主教),甚至声称齐格蒙德试图毒死海伦娜[27]。还有谣言流传说,海伦娜帮助了叛逃到莫斯科的叛党迈克尔格林斯基,但指控缺乏证据[27]。战争也于1508年10月告结。
到了1511年,海伦娜再表达了希望回去莫斯科,但齐格蒙德不会允许[28]。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维持着紧张态势。齐格蒙德和他的顾问们担心,海伦娜会向瓦西里三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此外,海伦娜过着相当节俭的生活,同时积累了大量财富。齐格蒙德希望这笔钱留在立陶宛,而不是被带到莫斯科变成用来资助莫斯科军队[28]。他也不希望海伦娜将她在立陶宛的土地权益转让给俄罗斯亲王而有额外影响[29]。海伦娜决定秘密地返回莫斯科。她把她的积蓄——装有金、银和珠宝的十四个大盒子——留给了维尔纽斯的一座方济会修道院[28]。其原计划是亲身去到立陶宛-俄罗斯边境的布拉斯劳会见瓦西里的手下。该计划后被一名仆人所泄露,而方济各会也拒绝接载这些箱子。海伦娜最后被捕,曾被关押在特拉凯,后来又停留过比尔什托纳斯[28]。
如此对于寡妇的待遇,激怒了她兄弟瓦西里三世。齐格蒙德答复指海伦娜并不是被捕,只是简单警告(她)在不稳定的边界附近住留并不安全[28]。这种情况成为了立陶宛和莫斯科间另一场战争的借口。 到1513年,海伦娜在抵达布拉斯拉夫时突然在那身亡。据有流言传她是被Mikołaj Radziwiłł毒死[29]。海伦娜留在方济各会的财产没人知道后来怎样了,皆因没有记录表明听闻其死讯而松一口气的齐格蒙德[5],有继承这些钱财。史学家提出过一个理论,认为海伦娜被Radziwiłł杀是他想窃取金钱,但这点并无法证实[29]。瓦西里三世曾向齐格蒙德索要海伦娜的遗产,包括金钱和领地,并有调查过她的死因 [29]。
世系
编辑16. Dmitriy Ivanovich Donskoy[32] | ||||||||||||||||
8. Vasiliy I Dmitriyevich of Moscow[31] | ||||||||||||||||
17. Eudoxia Dmitriyevna of Suzdal[32] | ||||||||||||||||
4. Vasily II Vasiliyevich of Moscow[30] | ||||||||||||||||
18. Vytautas, Grand Duke of Lithuania[33] | ||||||||||||||||
9. Sophia of Lithuania[33] | ||||||||||||||||
19. Anna[33] | ||||||||||||||||
2. Ivan III Vasilevich of Moscow | ||||||||||||||||
20. Vladimir the Bold[35] | ||||||||||||||||
10. Yaroslav Vladimirovich, Prince of Serpukhov[34] | ||||||||||||||||
21. Elena of Lithuania[35] | ||||||||||||||||
5. Maria Yaroslavna of Borovsk[34] | ||||||||||||||||
22. Feodor Koshka[36] | ||||||||||||||||
11. Maria Feodorovna Goltiayeva Koshkina[36] | ||||||||||||||||
1. Helena of Moscow | ||||||||||||||||
24. John V Palaiologos[38] | ||||||||||||||||
12. Manuel II Palaiologos[38] | ||||||||||||||||
25. Helena Kantakouzene[38] | ||||||||||||||||
6. Thomas Palaiologos[37] | ||||||||||||||||
26. Constantine Dragaš[39] | ||||||||||||||||
13. Helena Dragaš[38] | ||||||||||||||||
3. Sophia Palaiologina | ||||||||||||||||
28. Andronikos Asen Zaccaria[40] | ||||||||||||||||
14. Centurione II Zaccaria[40] | ||||||||||||||||
29. Maria Zaccaria[40] | ||||||||||||||||
7. Catherine Zaccaria[40] | ||||||||||||||||
30. Leonardo II Tocco[41] | ||||||||||||||||
15. Creusa Tocco[41] | ||||||||||||||||
参考
编辑- 排队
- ^ 1.0 1.1 Nowakowska 2007,第134–135页.
- ^ Duczmal 2012,第125页.
- ^ 3.0 3.1 3.2 Stone 2001,第33页.
- ^ Duczmal 2012,第126页.
- ^ 5.0 5.1 5.2 Duczmal 2012,第141页.
- ^ Duczmal 2012,第126–127页.
- ^ 7.0 7.1 7.2 Duczmal 2012,第127页.
- ^ 8.0 8.1 Duczmal 2012,第128页.
- ^ 9.0 9.1 Kiaupa, Kiaupienė & Kunevičius 2000,第221页.
- ^ 10.0 10.1 Norkus 2009,第60–62页.
- ^ Petrauskas & Kiaupienė 2009,第463页.
- ^ Duczmal 2012,第129页.
- ^ 13.0 13.1 13.2 Duczmal 2012,第130页.
- ^ Banionis 1998,第279页.
- ^ Duczmal 2012,第130–131页.
- ^ Duczmal 2012,第131–132页.
- ^ 17.0 17.1 17.2 Duczmal 2012,第133页.
- ^ Duczmal 2012,第131页.
- ^ Duczmal 2012,第132页.
- ^ 20.0 20.1 20.2 Duczmal 2012,第137页.
- ^ Duczmal 2012,第134页.
- ^ Duczmal 2012,第132–133页.
- ^ Stevens 2007,第58页.
- ^ 24.0 24.1 24.2 Duczmal 2012,第135页.
- ^ Duczmal 2012,第134–135页.
- ^ 26.0 26.1 26.2 Duczmal 2012,第136页.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Duczmal 2012,第138页.
- ^ 28.0 28.1 28.2 28.3 28.4 Duczmal 2012,第139页.
- ^ 29.0 29.1 29.2 29.3 Duczmal 2012,第140页.
- ^ Basil (Muscov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3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Chisholm, Hugh (编).
- ^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条目:Vasily I, Grand Prince of Moscow(英文)
- ^ 32.0 32.1 Martin, Janet. Medieval Russia, 980-158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December 2007: 211 [18 May 2018]. ISBN 97805218591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 ^ 33.0 33.1 33.2 Vytautas Spečiūnas (编). Ona. Lietuvos valdovai (XIII-XVIII a.): enciklopedinis žinynas. Vilnius: Mokslo ir enciklopedijų leidybos institutas: 88. 2004. ISBN 5-420-01535-8 (立陶宛语).
- ^ 34.0 34.1 Pushkareva, Natalia. МАРИЯ ЯРОСЛАВНА [Maria Yaroslavna]. Universal Scientific Popular Encyclopedia. [17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1) (俄语).
- ^ 35.0 35.1 Владимир Андреевич Храбрый. 布羅克豪斯和葉夫龍百科詞典. 1906年 (俄语).
- ^ 36.0 36.1 Polovtsov, Alexander. Кошка, Федор Андреевич. Russi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维基文库, 9: p. 392 (俄文).
- ^ Jeffreys, Elizabeth; Haldon, John F.; Cormack, Rob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Byzantine studi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292. ISBN 978-0-19-925246-6.
- ^ 38.0 38.1 38.2 38.3 Barker, John W. Manuel II Palaeologus (1391-1425): a study in late Byzantine statesmanship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9: xix, 454 [17 May 2018]. ISBN 9780813505824.
- ^ Head, Constance. Imperial Twilight: The Palaiologos Dynasty and the Decline of Byzantium. Nelson-Hall. 1977: 145 [17 May 2018]. ISBN 97808822936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1).
- ^ 40.0 40.1 40.2 40.3 Hazard, Harry W.; Setton, Kenneth (编).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III. Madison,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5: 160, 165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1).
- ^ 41.0 41.1 Talbot, Alice-Mary. Tocco. 亚历山大·卡日丹 (编). 牛津拜占庭辭典.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90–2091. 1991. ISBN 0-19-504652-8.
- 参考书目
- Banionis, Egidijus. Lietuvos Didžiosios Kunigaikštystės pasiuntinybių tarnyba XV-XVI amžiais. Diemedžio leidykla. 1998. ISBN 9986230519 (立陶宛语).
- Duczmal, Małgorzata. Jogailaičiai. Translated by Birutė Mikalonienė and Vyturys Jarutis. Vilnius: Mokslo ir enciklopedijų leidybos centras. 2012. ISBN 978-5-420-01703-6 (立陶宛语).
- Kiaupa, Zigmantas; Kiaupienė, Jūratė; Kunevičius, Albinas. The History of Lithuania Before 1795 English. Vilnius: Lithuanian Institute of History. 2000 [1995]. ISBN 9986-810-13-2.
- Norkus, Zenonas. Kada senoji Lietuvos valstybė tapo imperija ir nustojo ja būti? Atsakymas į lietuvišką klausimą, naudojantis estišku metodu (PDF). Lietuvos istorijos studijos. 2009, 23. ISSN 1392-044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7 September 2011) (立陶宛语).
- Nowakowska, Natalia. Church, State and Dynasty in Renaissance Poland: The Career of Cardinal Fryderyk Jagiellon (1468–1503).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7 [2022-06-05]. ISBN 97807546564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 Petrauskas, Rimvydas; Kiaupienė, Jūratė. Lietuvos istorija. Nauji horizontai: dinastija, visoumenė, valstybė IV. Baltos lankos. 2009. ISBN 978-9955-23-239-1 (立陶宛语).
- Stevens, Carol B. Russia's Wars of Emergence 1460–1730. Pearson Education. 2007. ISBN 978-0-582-21891-8.
- Stone, Daniel. The Polish–Lithuanian State, 1386–1795. A History of East Central Europ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2022-06-05]. ISBN 0-295-9809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海伦娜·伊凡诺芙娜 (莫斯科) 出生于:1476年5月19日逝世于:1513年1月20日
| ||
---|---|---|
王室头衔 | ||
前任者: 奥地利的伊丽莎白 |
立陶宛大公女 1495–1506 |
继任者: 扎波尧伊·芭芭拉 |
波兰王后 1501–1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