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余涅槃界巴利语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是辟支佛阿罗汉圣弟子死后所证得的涅槃境界,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受后有。在《巴利三藏》之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āna)。

佛经记载

编辑

上座部佛教《犍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上座部佛教《增支部8集19经/玻哈蜡大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汉传佛教本事经》:

汉传佛教增一阿含经·火灭品·二经》:

汉传佛教杂阿含经·七三四经》:

汉传佛教中阿含经·七法品·善人往经》:

汉传佛教阿毘达磨发智论》:

注释与引用

编辑
  1. ^ 汉传佛教大毘婆沙论》:“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有二涅槃界。一有余依涅槃界。二无余依涅槃界。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辨。云何有余依涅槃界。云何无余依涅槃界。彼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别者今皆应分别之。复次前说。云何择灭。谓诸灭是离系。此离系是涅槃。然涅槃有二种。一有余依。二无余依。今欲分别此二差别。复次为止他宗显正义故。
    谓或有执。有余依涅槃界有自性。无余依涅槃界无自性。为遮彼执显二种涅槃界皆有自性。
    或复有执。有余依涅槃界是有漏。无余依涅槃界是无漏。为遮彼执显二种涅槃界皆是无漏。
    或复有执。有余依涅槃界是有为。无余依涅槃界是无为。为遮彼执显二种涅槃界皆是无为。
    或复有执。有余依涅槃界是善。无余依涅槃界是无记。为遮彼执显二种涅槃界皆是善性。
    或复有执。有余依涅槃界是道非道果。无余依涅槃界是道果非道。为遮彼执显二种涅槃界皆是道果。
    或复有执。有余依涅槃界是道果。无余依涅槃界非道果。为遮彼执显二种涅槃界俱是道果。
    或复有执。有余依涅槃界是谛摄。无余依涅槃界非谛摄。为遮彼执显二种涅槃界皆是谛摄。
    或复有执。有余依涅槃界是无学。无余依涅槃界非学非无学。为遮彼执显二种涅槃界皆非学非无学。由此所说种种因缘故作斯论。
    云何有余依涅槃界。答若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犹存。大种造色相续未断。依五根身心相续转。有余依故。诸结永尽得获触证。名有余依涅槃界。此中寿命者。谓命根。问何故不说众同分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复次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以命根众同分俱是牵引业果。命根一向是异熟故。此中偏说依此有余色心等转。于中大种是所依故。最初说之。依此大种所造色生。依所造色心心所起。心是主故。此中偏说大种造色者。总显色身依五根身。心相续者。显心心所。亦有生等不相应行。难了知故。属前法故。不别显说。如是诸法相续未断。所得诸结永尽。名有余依涅槃界。有作是说。大种造色是身。五根是根。心相续是觉。此身根觉相续未断。诸结永尽。名有余依涅槃界。如契经说。身根觉未断。名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故者。依有二种。一烦恼依。二生身依。此阿罗汉虽无烦恼依。而有生身依。复次依有二种。一染污依。二不染污依。此阿罗汉虽无染污依。而有不染污依故。所得诸结永尽。名有余依涅槃界。得获触证。文字虽别同显一义。
    云何无余依涅槃界。答即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已灭。大种造色相续已断。依五根身心不复转。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此中寿命已灭者。显命根及众同分已灭。俱是牵引业果故。且举命根。当知亦即说众同分。大种造色相续已断者。总显色身相续已断。依五根身心不复转者。显心心所不复相续。不说生等义如前说。有作是说。大种造色者显身。五根身者显根。心相续者显觉。如是色身心心所法。或身根觉。相续已断。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谓阿罗汉将般涅槃。身中风起令不调适。不调适故内火羸劣。火羸劣故所食不消。食不消故不起食欲。无食欲故不复饮食。不饮食故大种损减。大损减故造色诸根亦随损减。根损减故心心所法无所依止不复相续。心心所法不相续故命根等断。命等断故名入涅槃。无余依故者。无二种依。一无烦恼依。二无生身依。复次一无染污依。二无不染污依。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