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izag/工作区7

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仅管其贡献比重颇具争议,仍为大纵深战役理论诸多作者中最著名的一位。

大纵深战役(俄语:Теория глубокой операции)是苏联红军战间期苏联元帅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亚历山大·斯维钦俄语Свечин, Александр Андреевич尼古拉·瓦尔弗洛梅耶夫英语Nikolai Efimovich Varfolomeev弗拉基米尔·特里安达菲洛夫俄语Триандафиллов, Владимир Кириакович格奥尔吉·伊谢尔松等军事领导人发展出的一套军事学说,该学说强调透过连续进攻彻底摧毁敌军而著称,并引进介于战略战术两种层级之间的“战役”概念以及如何运行战役的“战役法”,是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第一个理论与实战体系完备的现代战役学理论[1]

该学说起源于俄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红军在国内战争中的经验以及战争性质因“总体战”概念而发生的变化,现代战争的军队规模已远比过去的庞大、并具有今非昔比的恢复力,不可能以在一次决定性的战斗将其歼灭殆尽,因此必须反复发起大规模进攻、对敌人实施一连串使其无法恢复的连续打击,这些战役各自有着特定目标,且需为一整体目标所服务[2]。此一理论分为三阶段:一、突破战术防御阶段:透过步兵战车火炮混成集团对敌实施全纵深突击;二、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阶段:以大量战车、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部队、骑兵等“胜利梯队”攻入敌防线的缺口,深入敌后方地域、摧毁其预备队和摧毁其战役防御,同时辅以空中力量空降兵。第三阶段:发展战役胜利阶段(又名战役追击阶段):彻底击退选定战役目标,并为实施新战役而占领有利出发位置[3][4]

大纵深战役理论自1920年代发展形塑,后正式出现在《1936年工农红军暂行野战条令》中[5]。然而由于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于1935年至1941年实施的“大清洗”镇压行动,此一理论的大量作者遭到处决或流放,其理论本身也变成“政治不正确”,甚至随着红军自参与西班牙内战经验中得出的错误结论,战车被视作可靠性存疑的武器,大纵深战役地位跌入谷底,随即被谨慎、保守的学说取代[2]。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红军在历经战争初期的惨败后才重新起用大纵深战役,并于战斗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将其趋于完善,最终在付出高昂代价后取得战争的胜利[6]

起源

编辑

帝俄军事理论的滞后

编辑

传统上认为苏联红军对于“战役”有关概念起源自一战与国内战争的经验[7],但实际上早在19世纪沙俄军队即因变化不断的战争型态使其军事思想有所动摇,俄军自拿破仑战争后其军队战力每况愈下,国家无力负担其高达80万人的庞大规模,加之其管理机关臃肿、作风浪费与官僚主义盛行,在1820年代晚期至1830年代初即在一系列国境周边的小规模战事中接连受挫[8],而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迫使沙皇政府进行改革,包括重启征兵制、引进军区系统和设立由战争部长领导的总参谋部。1877至1878年与1870至1871年,俄国与其他列强爆发了俄土战争普法战争,尽管为其提供了现代化作战的研究案例,但俄军因若干原因难有收获。至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沙俄陆军展现在工业化战争时代的落伍,无烟火药、机枪、速射炮和连发步枪大幅增强了军队的火力与射程、铁路运兵与电报通信使战争的时空条件出现根本性颠覆,但俄军仍以拿破仑时代的大型编队行军与接战,双方一经接触即进行会战,短则数日,长则数周,且都未能取得如德军在色当的决定性胜利,但战争中的三场大规模陆战——辽阳、沙河和奉天会战皆由俄军战败告终。

战后,俄军再度发起改革,在战术领域,米哈伊尔·德拉戈米罗夫将军要求对武器装备进行迭代与更新其应用方式,并强调兵种联合的效果,如步炮协同。

国内战争的经验

编辑

理论形成

编辑

战术要点

编辑

部队结构

编辑

机械化部队

编辑

空军

编辑

空降兵

编辑
 
1935年基辅大演习的苏联空降兵。

苏联是最早研究空降兵的国家之一,于1929年的《野战条例》中即明令使用包括联合兵种部队实施大纵深战斗[9]。在众多空降兵的理论研究者中图哈切夫斯基居于领导地位,其于列宁格勒军区司令任内的1929至1930年间便实行过试验性质的演习,例如在1930年3月13日的一次试验中,第3航空旅第55与第57中队的6架图波列夫TB-1轰炸机预定将一支70人的部队投送到诺夫哥罗德以炸毁目标桥梁,尽管因为天气恶劣只有4架飞机抵达着陆点[10]。图哈切夫斯基根据演习结果撰写《进攻战役中的空降兵行动》报告,向军事革命委员会提议设置摩托化的航空师[11]。1930年4月,苏联与美国欧文航空降落伞公司英语IRVIN-GQ签约,建造国产降落伞设备制造厂,使苏军空降兵从原本搭乘飞机、下机再携带枪械战斗,转为装备自己本国生产的降落伞从空中进入战场[10]。1931年3月,红军在列宁格勒军区建立第一支试验性质的航空摩托化空降兵支队[12]。1932年,苏联又在该军区建立第一个空降兵旅,在其他军区建立空降兵支队(日后也陆续扩编为旅)。1935年,红军于基辅军区实施大演习,实现了世界上首次的团级(1188人)空降行动,同时也机降了2500人[13]

理论上,空降兵将于战时进入敌军战术与战役后方执行作战、侦查和破坏任务。空降兵主要以旅规模行动,配合进入敌纵深作战的地面快速集群包围或分割敌军主要兵团,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在方面军或军团指挥下执行破坏任务[14]

与同时代军事理论的比较

编辑

德国闪击战

编辑

西方国家

编辑

发展受挫与复兴

编辑

大清洗

编辑

苏德战争初期的苏军的失败

编辑

走向成熟完善

编辑

1943年春季战役

编辑

1943年夏秋战役

编辑

战时理论与实务的演进

编辑

战术

编辑

机械化部队

编辑

空军

编辑

空降兵

编辑

二战后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

编辑

苏联与俄罗斯军事学说的演变

编辑

对现代军事学说的影响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注解

编辑

注脚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Семёнов, 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 разви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Москва: Воениздат. 1960 (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