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定理(英语:Thomas theorem)是一个社会学理论,由威廉·艾萨克·托马斯(William Isaac Thomas)和多萝西·斯温·托马斯(Dorothy Swaine Thomas)于 1928 年提出:

换句话说,对情况的解释导致了行动。 这种解释并不客观。行动受到对情况的主观看法的影响。是否存在客观正确的解释对于帮助指导个人行为而言并不重要。

该学说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定理

情境的定义

编辑

1923 年,W. I. Thomas 更准确地指出,对情况的任何定义都会影响现在。此外,经过一系列涉及个人的定义之后,这样的定义也会“逐渐[影响]整个人生政策和个人自身的个性”。[1] 因此,Thomas 强调诸如亲密关系家庭教育社会问题,在检测一个社会世界“在其中主观印象可以被投射到生活之上,因而对投射者来说是真实的”时,是特定情境所扮演之角色的基础。[2]

情境的定义是符号互动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3][4]它涉及对社会情境特征(如规范价值观权威、参与者角色)的建议,并以促进社会凝聚力社会行动的方式寻求他人的同意。冲突通常涉及对相关情况的定义存在分歧。因此,这个定义可能成为不同利益相关者(或自我认同感)之间论辩的领域。

情境的定义与“构建”情境的想法有关。互动框架(即社会背景和期望)和身份(自我身份或群体身份)的构建、呈现和维护微观社会互动的基本面向或向度。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Dorothy Swaine Thomas. The Child In America Behavior Problems And Programs. 1928. 
  2. ^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Contribution of Thomas to Theory and Social Research. Edmond H. Volkart [ed.] N.Y.: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1951: 14
  3. ^ DeLamater, John D., and Daniel J.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6th ed., 2007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pp. 227–228. ISBN 978-0-495-09336-7
  4. ^ Thomas, William. "The 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in Self, Symbols, and Society: Classic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athan Rousseau (ed), 2002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p. 103–115. ISBN 978-0-7425-1631-1